副热带高压:“雨热同期”背后翻云覆雨的手
采访专家
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副首席、高级工程师)
▲从7月15日开始, 北京经历了连续50个小时的降水, 图为风云四号卫星 拍摄的气象云图,红色区域即为副热带高气压(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马路上一个水点都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很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人,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就像烤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这是著名作家老舍《骆驼祥子》当中对于北京夏天的一段描述。对于不少居住在北京的朋友来说,每年进入六月以后,北京的雨水天气就会增多,接下来,潮湿闷热的天气会持续一个月左右,一直到九月份,降雨逐渐减少,“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也渐渐走低。
就像刚刚过去的8月5日,闷热已久的北京城终于降下雨水,也将炎热的暑气驱散了不少。接下来的8月8日,北京又迎来了一次强降水过程。在经历了一段高温以后,雨水又一次光顾了北京。
实际上,不仅仅是北京,整个季风气候显著的我国中东部地区,“雨热同期”的现象十分显著,尤其是今年夏季,炎热的夏天让不少北方人叫苦不迭。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有赖于一种喜欢四处走动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
在夏季,副热带高压成了天气预报里不折不扣的“网红”,酷暑的持续、雨带的变化、台风的走向,似乎大多数的天气变化都与其形影不离,甚至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国夏季多发易发的自然灾害,副高也是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
▲副热带高压脊线:为热带东风带和中纬度西风带的分界线,即纬向风速为零的等值线位置。
可以根据副高的北进南退来大致确定主雨带的位置:
①春末(5月上旬~6月下旬), 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 20°,雨带常位于华南。
②夏初(6 月中旬~ 7 月下旬), 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 25°左右, 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南部,形成长达1 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③7 ~ 8 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 纬25°~ 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 东北地区。
④9 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 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重要的588线:找到“爱遛弯”的副高
在大约离地面5500米的高空,有一条线被称作“588线”,但588线并不真实存在,而是预报员在高空500百帕(大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天气图上绘制的一条等值线。这条等值线围起来的区域就是预报员常常提到的气象名词“副热带高压”占据的地盘。
588线有多重要?被它围住的区域常常天气晴好,高温少雨;而它的边沿或外围区域则容易出现降雨。作为整个大气环流的重要角色,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多情况下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有一个,它的强度、范围和结构的变化与我国的天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夏季主要活跃在东经130°至180°、北纬20°至30°之间。但它个性极不安分,喜欢到处“遛弯儿”。历史监测资料显示,副高在夏季的平均脊线位置最北可控制北纬35°附近地区,最南可至北纬15°;夏季平均西伸脊点最西可到东经80°,最东可缩至东经150°。
副高为什么喜欢到处“遛弯儿”?这与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有显著关系,所谓“季风”就是不同季节刮不同季节的风,但实际上,冬夏两季风一直处于互相“斗争”的状态——在夏季,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的气温,使我国冬季风的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减弱,造成冬季风势力也随着减弱,这样副高和夏季风就“趁机北上”,直到冬季风重新“恢复活力”把它们“赶跑”为止。
▲今年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气压位置示意图
副高VS高温:在地上扣个“大蒸笼”
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副高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导致该地区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就会向极地方向流动;随着纬度的升高,地转偏向力也就越大,到了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地区,气流基本变成了自西向东流动,并对后续空气进行阻碍,使得该地区上空空气聚集且被迫下沉,于是便产生了副热带高压。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副首席、高级工程师王静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从气象专业角度来说,副高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此外,气压梯度小,所以风力微乎其微。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明显攀升。
因此,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区域,相当于在地面上扣了一个大蒸笼一样,里面的热气出不去,外面的冷气也进不来,如果副高过于强盛并且稳定少动,就可能出现干旱灾害。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2010年,由于副高强盛,高温少雨,华北多地、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了明显的干旱天气。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8月1日,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19天发布高温预警,全国更是有36个气象站最高气温达到或者突破历史极值,这其中,北方地区尤为严重,东北多地更是出现了“空调脱销”的罕见一幕。对此,王静表示,这正是由于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偏强导致的。
▲8月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降下暴雨,再次进入“看海”模式
副高VS降雨:华北“七下八上”有依据
7月中旬,北京的天好像“漏了”一样,降水不断,一天一场的暴雨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尤其7月16日当天,雨量也突破了历史同期记录,城北西二旗等地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积水。
实际上,北京和华北多地接连不断的降雨天气,正是副热带高压外围降雨影响的最典型例子。这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而其南侧的东风带则是热带降水系统活跃的地区,这么一来,副高位置的变动与我国主要雨带的分布就变得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副高控制的区域一般是高温天气,但副高的外围,特别是西北侧区域,一般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比如说4—6月的华南前汛期、江淮流域6—7月的梅雨季以及华北地区“七下八上”的雨季,都和副高位置的移动和变化有关系。
而对于今年酷热难耐的北方地区而言,除了副高位置偏北以外,雨季提前也说明了副热带高压,似乎比往年向北跑得更快一些。“北京地区经常说‘七下八上’,也就是说七八月份之交下雨最多,但今年的雨季明显提前了近10天(今年华北雨季开始于7月9日,常年7月18日),到7-8月之交北京反而不下雨了。”王静表示,与此同时,南方地区7月上旬常常出现的高温少雨“伏旱”天气,也提前了一些,这些都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关系。
而随着副高的南落,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又再一次处于副高北侧降雨区的控制,预报显示,未来一周,阴雨天气将会是主流。不过,副高南落的速度比北抬的速度快得多,所以这一轮阴雨天气过程不会持续太久。
副高VS台风:你进我退“搞暧昧”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6月至9月,台风季的到来都会让气象部门和公众高度警戒,台风的路径和强度预报一直是台风专家们研究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在预报台风天气时,有一个重要的天气系统不得不参考对照,这就是副热带高压。
王静介绍,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处于强势期,在西伸加强后,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控制区域内以下沉运动为主,不利于台风的发展,就如同给长江以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屏障,台风很难穿越这个地带到达更北的区域,反而在副高外围风向的引导下一路向西。“这就是为什么在广东、海南登陆的台风比浙江登陆的多的原因。但今年副高位置偏北,结果也很明显,台风都在江浙一带登陆了。”
▲台风的形成示意图
但是,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例如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来势汹汹的它,在即将登陆之前被副高冲散成了两大环,一环在西北太平洋上,一环在大陆上,导致其强度突然减弱,然后折返消失了。
此外,台风与副高的关系也不仅在于“你进我退”,还会给影响区域带来温度变化。通常情况下,副高自身的加强和减弱有两周左右的周期,进入减弱期高温就会有所缓解,如果在减弱期再遇上台风,气温就会明显下降。“不过等台风登陆后削弱,被台风挤走的副高就会悄悄回来,带来高温。”王静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华北多阵性降雨,黄淮及其以南多高温闷热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