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如何拯救摇摆的注意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27 11:24:19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荔

随着即时通讯的普及,“集中注意力”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大脑每天都处于多任务处理的模式之中,不断地游走切换于各种不同事务之间,有时候,明明想专注高效地完成工作,却不得不被各种信息所打扰。

在最近一项针对199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3.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55.0%的受访者做事过程中被打断就很难再集中注意力,4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容易分心或走神,3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开小差或做跟工作无关的事情。而进一步调查显示,55.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集中注意力30分钟~1个小时,25.2%的受访者可以集中注意力1~2个小时,12.8%的受访者只能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下,只有6.2%的受访者可以集中注意力2个小时以上。

有人说,当下的时代,时间就是全部的战场。那么,信息社会中,如果想成为注意力争夺大战的赢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设定明确目标,进入“心流状态”

和“一心多用”“三心二意”等词汇正相反,当你设定一个明确目标,一心一意只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到集中注意力大脑的巅峰时刻,进入到一种叫“心流状态”(flow state)的忘我体验中。

按照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定义,这种状态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是全神贯注,第二是自成目的性(参与的活动以其自身的目的作为回报),第三是甜蜜点(这种感觉是你的技能完美匹配你手头的任务,没有无聊挫败之感),最后是行云流水般的感受(比如“仿佛文字在自己击打,钢琴在自己演奏”)。

心流状态是一种完全进入工作的状态,头脑中想的、手中操作的、身体情绪集中关注的都是同一件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忽略外界信息,短时间内能产出很多内容。可能注意力涣散的时候需要做一天的工作,进入心流状态只要两小时就能搞定。而且最美妙的是,心流状态中大脑始终在一种微微兴奋的愉悦感里,往往能令人忘记工作的疲倦。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呢?

减少多任务切换

经常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不容易完成那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深度思维”,相反,他们更偏好只需要短时注意的“广度思维”。重度媒体多任务行为会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上,难以集中到具体事情。如果想进入心流状态,需要减少多任务之间的切换,提高整合能力,把注意力放到重点事物上来。

在一项研究中(Lui & Wong,2012),研究者让被试者完成一个视觉搜索的任务,并且时而播放与任务无关的背景音乐,时而不播放。在有同步音调情况下,被试者需要用到多感觉整合,即包括两种加工方式:视觉和听觉。

结果发现,当没有同步的音调时,那些经常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表现较差。这说明他们确实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几乎所有信息上。然而,当存在同步的音调时,他们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反而表现得更好。这和我们边浏览网页、边听广播很类似,也许正是平时的多任务处理,锻炼了这种多感觉整合的能力。

过滤无用信息,远离干扰源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工具也开始集体变革,不再按时间顺序呈现海量动态。

据“连线”等多家美国科技新闻网站报道,从Facebook到Twitter,再到全世界最流行的图片社交工具Instagram,整个社交网络行业正在出现一个新的变化。原先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只按照线性顺序关注大量信息,其中很多对我们来说并不会引起兴趣。

Instagram公司宣布,他们将会研发出软件算法,对于一个好友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析,平台将增加显示其感兴趣的照片和视频。他们还将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并根据各种指标来分析用户的兴趣。美国媒体分析指出,Twitter和Instagram等都属于用户上传内容数量巨大的服务,这些内容中也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噪音”,而通过兴趣分析和重要性顺序显示,将能够提高平台的“信噪比”,从而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留住更多的用户。

让大脑休息,走神也能创造专注度

作家梭罗在1862年的《散步》中写道:“当我身体已经步入树林1英里,但精神还没到那里时,我慌了。”因为他的漫步目的是“忘却所有的晨间事务和社会责任” ,但遗憾的是,他有时候“却无法轻易摆脱村庄”。但其实,梭罗并没有必要焦虑惊慌,让大脑适当地走神或放空,接下来做事反而会更加专注。

冥想也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以通过一些冥想训练,增强自己的专注度。冥想作为一种认知控制锻炼,它可以增强“人对内部干扰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神经科学家亚当·加扎利(Adam Gazzaley)博士与同事合作,为老年人设计了一款名为“神经赛车(NeuroRacer)”的游戏,该游戏要求玩家一面在虚拟的蜿蜒道路上驾驶,一面对突然出现的交通标志作出正确的反应。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显示,该游戏增强了60至85岁受试者们的专注度和认知控制能力。

注意力经济时代,吸“睛”=吸“金”

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建议工作学习间隙适度放松休息,调整情绪,52.6%的受访者建议将大项任务分割成阶段性目标,44.7%的受访者建议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任务,43.4%的受访者建议选择安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32.0%的受访者建议提高自律能力和执行力,20.0%的受访者建议学习时间管理技巧。

事实上,集中注意力打赢这场注意力争夺战,既是实现自己人生逆袭的机会,也是一种新的经济价值。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知名互联网观察者杨吉曾撰文写到,有时吸“睛”和吸“金”是一回事。在数字经济生态里,注意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流量、就是点击、就是数据。既然面对信息过载、资讯过剩,注意力已然短缺,甚至很多时候对重复、劣质、无趣的内容不厌其烦,这才会引发人们的忧虑与不安。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下,互联网应用更应讲求“场景革命”,信息应以让消费者感到舒服的方式出现,尤其是被需要时即时响应。而“注意力商人”要做的,便是挖掘属于自有品牌的独特故事,提供有意义的视角,以及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