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会游泳≠没危险,游泳,是本能,也是技能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20 15:16:21   阅读量:0

随着夏季的到来,游泳的高峰期也随之来临。但持续在高位的溺亡人数,却给夏季的欢笑添上了一抹阴影。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数据,中国每年约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其中溺水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选择水域量力而行,掌握合理的自救方法并提高游泳技能,或许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

游泳是流体力学作用原理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游泳既是一项运动,也算一种技能。其实,人游泳的本能是“天生”的,因为人的肺部就像一个充气救生圈,会游泳的人潜意识里会“憋”一口气在腹部,并有规律地调整呼吸,这样人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但人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动起来,还是力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在发挥作用,换言之,游泳其实是一个流体力学的原理。

▲游泳的流体力学原理和飞机、船只航行的原理相似, 都要想办法减小阻力(图片来自网络)

牛顿第三定律中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人在水中,身体任何部位向后推水,就会有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手臂向下划水,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动力。这其实与船前进的原理是相同的,不过在船上手臂和脚变为了船桨。

不过,由于水的密度几乎是空气密度的100倍,因此游泳的效率比跑步、竞走要低的多:数据显示,专业游泳员的游泳纪录不过每小时8到10千米。最窄处只有33千米的英吉利海峡,最快的游泳横渡纪录为7小时零3分52秒-——平均下来每小时仅为5千米左右,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

据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介绍,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受力面积越小,整体阻力就越小,游泳初学者最常接触的蛙泳,虽然容易掌握,但划水动作都在水中完成,受力横截面积较大,这就是为什么蛙泳速度比自由泳、蝶泳、仰泳都慢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游泳教练在教授蛙泳时反复强调“收小腿,膝盖向内”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受力面积。

同样的道理,自由泳是四大泳姿(自由泳、蝶泳、仰泳、蛙泳)中最快的一种泳姿,北京体育大学游泳运动学院院长温宇红表示,自由泳中身体几乎呈直线型,阻力最小,也是游泳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最喜欢的姿势。但如果不看游联的相关规定,其实潜游才是速度最快的,因为这种泳姿全程都在水下完成,就像鱼游动一样,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水库里游泳相对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田变为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习惯到游泳馆内游泳,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游泳人群的活动水域依然是江河湖海等公开水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野游”。野游一直是人类最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因为古代并没有游泳馆这样的设施——直到1824年,英国人才在利物浦修建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

与面积有限的游泳池相比,在公开水域里游泳,除了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自然、提高游泳水平以外,相对开放的环境也让参与运动的人乐在其中。当然,公开水域游泳除了惬意的一面,更有悲剧的一面:每年溺水而亡者,绝大部分发生在公开水域。

据刘华杰介绍,就公开水域而言,天然湖泊、人工水库相比其他江河湖海等水体更为安全,这是因为这样的水体环境较为单一,对游泳者而言风险较小,尤其是水库。在我国,水库都是人工修建的湖泊,例如北京密云水库、杭州千岛湖等等。由于人工调节的因素,水库里基本不会出现旋涡、湍流等状况,也不用担心水下礁石、淤泥、水草等复杂情况,并且水质相对较好,对身体健康有利。

“很多人觉得水库水深不安全,但对于游泳而言,水深5米和水深50米其实没太大区别,游泳者只要调整好呼吸就很难沉下去,相反很多溺亡都发生在看似安全的浅水区。”不过刘华杰也强调,出于环保因素,目前许多水库是不对外开放的,也明令禁止游泳、垂钓等活动,游泳者选择时还是要遵守相关规定。

而流动的河水、鱼塘、水塘则危险的多,不仅受季节影响较大,而且水下状况也相对复杂。例如农村常见的水塘、鱼塘不仅水体浑浊、水质较差,水下更是渔网、石块、木头遍布,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悲剧;江河当中水流很快,很多情况下难以逆流前进,只能顺流而下,而水中又经常会有旋涡、湍流、礁石——例如今年4月广西龙舟事故当中,两艘龙舟遇险的原因,就是在雨后的江流上遇到了“滚水坝”产生的旋涡。

溺水自救法并非适用所有人

“会游泳的人,可以很容易地让自己浮在水面上;不会游泳的人,很可能下去就上不来了。”温宇红认为,网上盛传的一些“溺水自救法则”并非对所有人适用,落水时还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广西龙舟倾覆事故当中,落水者遇到的滚水坝是一种强力旋涡,可以让人反复在水中打转、倾覆。这时候,逃脱的最佳方法是下潜并从水流底部游出,相当于用潜水的方式“绕”开旋涡。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这种知识,再加上被水流击中以后晕头转向,或者被击中了头部,最终造成了溺水等悲剧的发生。

▲2018年4月21 日, 广西两艘龙舟发生侧翻, 共造成17人遇难。图为消 防官兵正在营救落水群众

再例如海上落水遇难,电影画面当中,主人公漂浮或者奋力游行数小时最终获救的画面不在少数。但现实情况却是,冰凉刺骨的海水可能让普通人前进几百米就损耗了大半体力。因此最正确的自救方法是抱团并在原地保持体力。“船只经过的地方大都是航线,在原地等待一段时间或许就会有别的船驶来,乱游不仅消耗体力,更容易迷失方向。”温宇红说。

游泳者身体出现异样也要合理开展自救,当手掌抽筋时,先将手掌握拳,然后再用力张开,这样迅速多做几次,就会慢慢缓解抽筋。当腿部抽筋的时候,首先想办法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再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部位,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实际上,“会游泳”和“会在公开水域游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温宇红教授坦言,很多在泳池内轻松完成800米、1000米游泳的人,到了湖水等公开水域,可能连50米都游不到就开始迷失方向,因为公开水域里几乎没有参照物,原本300米的距离,最后可能实际游了600米甚至更多,再加上水下视线不如游泳池好,很容易让人产生慌张的情绪。在公开水域游泳,除了提高身体技术以外,还要有过硬的游泳装备和心理素质,而这正是她不建议普通公众到公开水域游泳的原因。

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完全禁止公开水域的游泳非常不现实,联合国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溺水事故报告当中,也将开展游泳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改善措施,教学生野外游泳技能等等。温宇红建议,游泳也要“从娃娃抓起”,应当把教会学生游泳放在教育课程当中,当做一项生存技能而并非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