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不运动比肥胖还危险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5-22 16:48:58   阅读量:0

锻炼就像吃饭一样,营养匮乏会让人生病,缺乏锻炼同样会让人生病。而营养过剩、运动过量的方式也同样不可取。因此,运动量和运动方式要科学。

● 小心“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你或许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但肯定知道营养不均衡、运动不足、心理压力大、睡眠障碍等问题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以前人们认为这只是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这就是生活方式病,其运动、营养、心理等因素互为影响,因此生活方式病是混杂病种。如果说体育锻炼能预防疾病,指的就是 “生活方式病”了。

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生活方式病占我国公民总死亡原因的86.7%,这其中也包括慢性病。所以,如果通过体育运动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患者的身体有益,更节约了国家大量医疗资源。

人们对于疾病的理解虽然较以前没有多少变化,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呈现的方式和疾病的定义已经悄然变化,且疾病形成的原因分析与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不同。

▲现在,运动与疾 病已经成为了直接关系, 但运动量和运动方式要科学(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传统观念,一种疾病的病因可能是相对单一的,但现在看来,许多疾病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不仅是肥胖、遗传,也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营养、睡眠、心理等有关,是多病因导致的,而非一对一的致病关系。所以,运动与预防疾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并非运动不够一定会导致疾病,但却有可能是生病的众多原因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表示,运动不足已经被列入到独立致病危险因素,也就是说,运动不足可以直接导致疾病。

传统观点认为,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肥胖会导致疾病,运动与致病是间接关系;而现在,运动与疾病成为直接关系。运动对身体好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如何把运动有利于健康提升到科学层面,是通过大型流行病调查来实现的,但这些调查我国却较为缺乏。

● 运动不足比肥胖还“要命”

始于1948年的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堪称医学研究的典范,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涉及到受试者以及此后第三代后代。而且,全球依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表的文章超过1800篇,且其意义不仅限于心血管领域,对各个医学领域都产生巨大贡献。

这项研究如今依旧在继续,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早在Framingham心脏研究进行了十几年时就已经被提出。1967年专家发现,体力活动可减少心血管疾病; 1970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41%,超过了肥胖(33%)。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健康危险因素中,将运动缺乏列到第四危险因素,同样超过了肥胖,与Framingham心脏研究结论一致。

▲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已持续半 个多世纪, 目前仍在继续, 对各个医学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起的初衷是因为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人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骤然升高。当前,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中国目前的情况,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心血管病致死率水平。可见,我国对于慢性病的控制依然道阻且长。郭建军强烈呼吁,我国目前正是应该开展相关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的必要时机,并应将运动健康要素作为其中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

“运动不足确实比肥胖的危险大得多,但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有很多研究论证了这一点,人们的认知却没有改变,一直默认运动只跟减肥有因果关系,并且一直偏信‘吃动两平衡’,即少吃就可以少动,这会导致很多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疾病与运动产生了直接关系。”郭建军说。

● 运动储备体质,生病等于亡羊补牢

郭建军说:“个人健康程度由个人愿景决定,就像存钱一样,被称为健康储备量,健康储备是通过运动赚来的。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也是人类依然无法准确认知许多常见疾病的原因。所以,运动与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逐渐被认知。”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重点人群体育运动,这在医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突出了疾病预防。身体得病就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一样,如果不注重锻炼,就相当于行走在危险的境地,很容易生病。因此,“重点人群”包括小儿、老人、病人、有某些家族病史等亟须锻炼的群体,通过锻炼身体可以减少得病的概率。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 球健康危险因素中,将运动缺乏列到第四危险因素,超过 了肥胖 (供图/视觉中国)

国家体育总局正在部署加快设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目的是为了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指导,比如测试身体机能和发现体质短板,提供适合个体运动需求的方案。但是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开设了一些服务站,但客户量远远不够。所以需要转变人们的观念,不要等得病了才去医院,在得病前就应该锻炼好身体。

同时,要实现科学锻炼,必须要有一批专业的锻炼指导员,大批的专业运动员可以成为健康指导的主力军。当然,他们不能将运动场上的训练模式直接复制到老百姓身上,而需要经过医体融合转化培训之后再上岗。目前,已经有医体融合的相关成果运用于锻炼指导员的培训上,培训对象是体育大学体操、武术等运动技能专业的学生,让他们理解什么样的运动是健康需要的运动。

“除了动物实验,更需要长时间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来研究不同运动健康要素和不同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对于饮食营养控制与疾病的关系国人早有认识,但是对于运动的研究和推广还远不够,因此,目前关于医体融合的基础研究数据大多来源于国外。”郭建军说。

一天不锻炼没人知道,一周不锻炼医生也发现不了,但是长时间不锻炼,自己的身体会有反馈,力量变弱、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身体出现“故障”。但是人们恰恰对力量变弱、抵抗力下降不在乎,真正得病后才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