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是如何探测到引力波的?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们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探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文/记者 刘辛味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在2016年初,LIGO首次公布探测到引力波就在科学界引发轰动,意味着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中引力波预言被验证。来自时空弯曲的引力会传播出引力波,就像石子落入水中产生水波涟漪,引力波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时空震颤的阵阵涟漪。
▲ 两个黑洞的碰撞(供图 东方 IC)
通常物质间的引力极弱,想要探测引力波,必须依靠宇宙中质量巨大的天体之间的引力。理论表明,引力波主要来自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以及宇宙大爆炸。首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就是分别为36倍太阳质量和29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合并,变成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减少的质量以引力波的方式以光速传播出来。LIGO是如何探测到引力波的呢?为何三位科学家对这样一个装置做出贡献也能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上,引力波是否真正存在,能否被探测到,很长时间以来让物理学家们困惑。到了上世纪50年代,物理学家开始相信引力波携带能量真实存在。韦伯(Joseph Weber)开启了引力波探测实验。
▲ LIGO如何探测13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融合产生的引力波
LIGO从2015年9月份开始运行观测,可能的引力波探测源包括致密双星系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LIGO的建成部分来自韦伯探测棒相距1000公里的启发,由两个完全相同相距3000公里的探测器组成。两个探测器共同工作,可排除地震等其他信号。
真正探测到引力波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利用了自然界中最基本现象干涉的现象。探测器就是一架巨大的迈克逊干涉仪,由两个3公里互相垂直成L型的臂构成。从发射器射出的激光经过分光镜分成两束进入两臂中,光打入臂末端的反射镜再反射回来,反复多次。最后两束反射回来的光会再叠加起来,也就是发生了干涉现象。通常情况下两臂是完全等长的,若无引力波的影响,叠加的光恰好可以干涉相消,光电探测器不会检测到光子。而出现引力波,时空弯曲会使一个方向上的臂长变化——压缩变短,另一臂则会被拉伸,这样就导致两臂不等长,光在臂内的传播时间不同,两束光再叠加时就不会相消,而会产生干涉条纹,探测器也就探测到了光子。
臂长变化十分微小,甚至比原子核的直径还小千倍,LIGO能测量到10-19m的长度变化。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特别研究员王爽说,如果在空间中放一把尺子,也会受到引力波影响而伸缩,若这个尺长达一千公里,而引力波最多只能使它变动一千万亿分之一米,也就是一个原子核的大小。LIGO测出了这个小到不可思议的变动。
为了测量到如此微小的变化,LIGO内部光学系统包括材质都十分敏感,并有防震抗干扰系统保证测量的精准。有非常多的噪声干扰会影响测量,所以在LIGO建设过程中,实际技术应用十分复杂。最终经过千人的努力,这项大科学工程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更是揭开了对引力探索新的一页,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