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癌到底要不要早筛?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不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癌症筛查
眼下,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癌症治好了归功于“早发现、早诊治”;没治好,是因为发现晚了。
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2013年与1990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随着新技术大量涌现,基因检测、CT、彩超等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双早”的实际效应及其诱发的新问题,正引起学界反思。比如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越是技术发展,越需要懂得驾驭技术的方向,更要懂得刹车——如果这个方向不对的话。”韩启德以此作比,提出对肿瘤等慢性病防控技术进行全面反思与人文把控。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杂志名誉主编
杜治政:医学技术能拯救病人,也可能带来伤害
早发现的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面积人群筛查,即“大海捞针”的办法,对它的耗费与效益比有待商讨。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政府投入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癌症筛查,宫颈癌筛查75万例,确诊宫颈癌72例;筛查乳腺癌57万例,确诊乳腺癌241例;其他妇科肿瘤17例。
以此推算,对全国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国家能否承担得起?除了耗费与效益评估,更难的是查出后怎么办——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刀”。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戴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21世纪呼唤重新定义癌症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发展成为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面对“双早”现有的局限,着力推进相关研究必然是方向,不过对肿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比如,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认识到医学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一类肿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千差万别,在这点上,技术仅仅是医生的帮手。
李治中
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
美国抗癌新药研发资深研究员
癌症科普作家,笔名“菠萝”
菠萝:癌症并非绝症,早筛可以让癌症变成慢性病
美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的国家,结直肠癌是美国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但是,结直肠癌在美国过去20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直线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肠镜筛查的普及。正常情况下,50-75岁人群,不论有病或健康,都应该定期做肠镜筛查。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为什么美国癌症的生存率比中国高很多?除了大家认为的医疗水平整体差距,另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发现的早癌比例高,更好控制病情,甚至可以治愈,中国病人癌症被发现时大部分都已处于晚期,即便到美国治疗,美国的医生对晚期癌症大多也无计可施了。
千万不要怕得了癌症之后就无计可施,甚至害怕检出癌症而不去医院,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有效控制住早期癌症,甚至晚期癌症。但无论如何,越早发现越好。
用一句开玩笑的话说:中国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比如,听到白血病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严重的绝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想法,最后得出结论,可能大家的电视剧看多了。事实上,白血病的生存率是相对很高的,整体已经接近70%,有些亚型超过90%。
现在,早已有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对抗早癌。在治疗上,我个人最期待各类免疫治疗,这跟以前的治疗方式的差别很大,通过特异性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来控制癌细胞,而不是只想着直接把身体里所有的癌细胞都杀死。只有利用上免疫系统,才可能让癌症从绝症转变成慢性病。
其实人体中或多或少,随时随地都会有癌细胞或者潜在癌症危险,但只要控制住,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姜泊
清华长庚医院内科部部长
消化中心主任
姜泊:应该尽早告诉病人真相,而不是隐瞒
中国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我非常反对,家属在得知病情之后会选择对病患隐瞒,怕吓到病人。的确,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一定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但是在西方,患者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慢慢接受现实,尽快配合治疗,但是中国不是这样。
没有科学统计证明尽早知道病情会影响生存率。显而易见的数据,是美国的癌症生存率比中国高很多,由于美国都是患者最先知道确诊结果,所以至少说明,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至少并没啥坏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告诉患者病情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因为患者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他会积极治疗,调整生活节奏。
我们必须转变这个观念,尽早告诉病患真相,要让病人一起直面挑战,对战胜肿瘤只有好处,否则病人还会自己乱猜,心情抑郁,对病情起不到好作用。病人总要有一个心理的承受期,都是成年人,会自己调整好的,在这期间,也需要医生给予安慰和鼓励。
但是,如今有一个问题是,许多人都有“鸵鸟心理”,觉得身体没事就不愿意来查体,建议医生也要给病人用“洗脑”的方式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