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解救被游戏绑架的“熊孩子”
文/记者 王小艳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也就是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超过1.7亿,约占网民总数的23.4%。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网络几乎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网络游戏。那么,在国外,青少年是否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呢?
超过半数的青少年承认被移动设备“绑架”了
美国一家专注于帮助家长和孩子应对深受媒体和技术影响的非营利机构——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2016年针对12-18岁的家长及其子女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其中还包含1240次深度采访。调查发现,大约有50%的孩子承认他们沉迷于手机等移动设备,有59%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已经被移动设备“绑架”了。有66%的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花费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太多了,同时有52%的孩子认同手机等移动设备消耗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2016年CNN报道称,在美国有将近80%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几乎每个小时都会查看他们的手机,有36%的父母每天会因为电子设备而跟孩子发生争吵。不少家长表示,随着手机内容的日益充实,孩子们就像是黏在手机上的“僵尸”,他们过马路不抬头,走路不抬头,有的甚至因为有了手机可以做到与世隔绝、身外无物。
在英国一个儿童慈善机构的调查中,大约有1/4的家长认为,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比督促孩子做作业或是安排健康的膳食更让他们“头疼”。根据英国《卫报》报道,2016-2017年,人们在《英雄联盟》《魔兽世界》等游戏中的花费将突破30亿英镑,家长和成瘾专家们也开始关注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甚至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请求医生为孩子开安眠类药物。
▲candy crush 也是一款容易令人“上瘾” 的手机游戏,平均日活用户能达到 930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数据,不难发现,在国外沉迷于网络的“熊孩子”也让家长们操碎了心。诚然,网络游戏可以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荣誉感,甚至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但游戏成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网络乱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台了应对办法。
早在2005年韩国就开始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根据规定,网民必须经过实名登记认证后才能登录社交网站或是玩网络游戏。2012年2月,韩国政府就提出了防治网瘾和沉迷游戏的对策,对于青少年玩家,游戏公司强制用户完善实名注册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信息注册的玩家账号将永久失效。游戏公司还将游戏时间设置为2小时,超出2小时,未成年人玩家会被强制下线,并且10分钟内只能再登录一次。此外,韩国政府还禁止青少年通过虚拟物品交易平台买卖游戏道具,禁止向未成年人兜售假的游戏身份信息账号。
德国一家著名的慈善机构在200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网瘾治疗中心,主要针对10—17岁的青少年,帮助他们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重新回归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去。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除了一般的心理治疗外,还进行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等艺术熏陶,帮助孩子们发现可以代替网络游戏的新的兴趣爱好。同时还会引导孩子们多进行户外运动,接触大自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并不会禁止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而是用疏导的方式让他们知道,电脑等移动设备都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朋友。此外,德国政府还将网瘾列入了特别的治疗项目中,治疗所需的费用也由保险公司承担。
为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健康成长,芬兰教育部在全国学校和图书馆的电脑上都安装了拦截软件,以此过滤和屏蔽不良的网站信息。在芬兰,未成年人的手机必须由监护人开户,电信运营商也会为家长提供“家长网上监控”的服务。父母可以监控孩子的上网时间和网页浏览内容,通过过滤器删除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家长网上监控”开启或关闭孩子手机的网络。根据奥卢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芬兰有50%以上的家长会定期检查孩子的上网情况,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不仅是芬兰,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网络保姆”软件,可以帮助父母监管孩子的上网时间。
除此之外,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对网络游戏实行了分级制度,游戏开发商必须在游戏设计伊始就明确内容取向和受众群体。最常见的是ESRB和PEGI分级制度,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年龄段和游戏内容以及成瘾评估进行分级,在游戏界面会出现明确的分级指示,父母可以根据分级标准督导孩子选择网络游戏。
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手段
电子产品排毒专家Holland Haiis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对电子产品上瘾”,这是带有社会色彩的“21世纪成瘾症”,当然,这种带有时代色彩的难题,有时也需要新的防治思路。
来自伦敦的一家名为Vinaya的研究与设计公司,致力于设计出一款高科技工具来帮助人们摆脱沉迷于电子设备的困扰,与电子设别更和谐地相处。研究人员通过跟踪被试者的大脑活动、心率、皮质醇浓度和技术成瘾的监控历史,分析他们的成瘾原因以及大脑表现。目前该公司还在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产品设计阶段,他们希望设计出一款集监控用户网络使用行为和安全上网行为督导为一体的高科技工具,致力于帮助家长们摆脱因监管失当而造成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困扰。
美国塔夫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Robert Jacob发明了一种红外线探测器,它是一个测量大脑活动的可穿戴式装置。用户只需要戴上一条头巾就可以将红外线射向大脑,并监测脑内活动。它会测量大脑前额皮质的血流量,用这个数据分析对比出用户是否处在工作状态,如果用户被判定为工作状态,它会帮助用户自动切断其他信息的干扰。当然这个探测器也可以通过外部设定出用户正处在工作状态,并且屏蔽其他的信息干扰。对于孩子而言,这款设备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被社交媒体等信息推送打扰。
日本一家名为Momo的公司,设计了一款智能手机壳实现父母对孩子手机的远程监控。这款手机壳被称为OTOMOMOS,它可以用螺丝将手机和手机壳完美地固定在一起,如果没有父母手机应用程序的允许,孩子是没法取下这款手机壳的。装上手机壳后,父母就可以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监控,甚至能对孩子手机的使用时间进行设置,超出时间,手机就会自动锁屏。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香农·古尔利(Shannon Gourley)认为,人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如果反复进行某种行为,大脑就会适应它的存在,就像网瘾一样,接触成瘾物越多,大脑的适应就越根深蒂固。这是一种大脑的学习机制,也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刺激和“脆弱”基因的结合体。科学家认为,如果能找到“脆弱”基因,就能轻松攻破成瘾问题了。■
▲手游中存在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需要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