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冲破的防沉迷系统
文/记者 赵天宇(实习)
5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北京望京某小区的中心广场上,10岁的小兰和11岁的小宏碰面了。见面后的第一件事,他们没谈论身边的趣事,也没八卦老师和同学,而是掏出了手机,打开《王者荣耀》的游戏客户端,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组队比赛……
这不是电视剧画面里的场景,也不是小说里的描述,而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从去年开始,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开始在青少年中蔓延风靡,今年以来,各种中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不能自拔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这款被戏称为“王者农药”的游戏,似乎已经变成了“毒药”。
▲记者亲自实验, 在淘宝上花了 35元 钱购买了一个自称 “通过防沉迷”的王 者荣耀账号,并顺 利登录了游戏 (图片来源:赵天宇)
防沉迷系统效果不佳
7月2日,腾讯宣布,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防沉迷系统。腾讯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上线的“健康防沉迷系统”主要通过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来达到合理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游戏的目的。而这仅仅是健康防沉迷系统“三板斧”中的一部分,除了时间控制,在实名认证和绑定设备,这“两板斧”上也将升级优化,以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监控。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据称进行了一个月内测的防沉迷系统,上线还不到24小时即遭破解,网络中出现大量已实名注册为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交易,一些网店把“破解防沉迷”的账号当做一大卖点,甚至有商家收费10元可将未成年人账号修改为成年人账号。
真正的实名认证需要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对于腾讯系统被破解一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游戏玩家向记者表示,所谓的防沉迷系统其实在后台根本没做任何升级,目前验证手段也依旧停留在最原始的“身份证号”验证。未成年人只需购买一个成年人的登录账号,依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游戏。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李学明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实现防沉迷,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玩家的实名认证。而目前游戏系统的实名认证实际很难做到“实名”,因为系统通常只要求玩家提供身份证号码或是身份证照片,未成年人可以很容易获取父母等亲属的身份证号码或照片,从而在注册时骗过游戏系统。
李学明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十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制定了网吧上网需实名制登记的相关规定。但实际情况却是,未成年人依旧可以拿着成人身份证件大摇大摆地进出网吧,出于利润因素的考虑,许多网吧经营者对此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做到真正的实名认证,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比如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等。”李学明解释说,“游戏系统在玩家注册时可以进行人脸图像的采集,并与提供的身份证上的照片信息进行比对,防止玩家冒用他人信息进行注册;在游戏登录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采集人脸图像与注册时采集的人脸进行比对,核实玩家真实身份。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条件下识别准确率已经比较高,很多游戏厂商都是互联网企业,或者有互联网背景,实现这个技术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李学明表示,除了实名认证外,还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用于实现防沉迷的目的,比如实现设备绑定。“每个上网设备都有唯一的设备识别码,相当于设备的身份证,玩家注册时系统可以记录其设备识别码,后续在线游戏时可以不定时检查设备识别码,从而确保玩家只能在注册设备上进行游戏。”
▲早在2015 年, 马云在德国汉诺 威消费电子、信 息及通信博览会 (CeBIT)开幕式上 就演示了蚂蚁金服 的SmiletoPay 扫 脸技术,并刷自己 的脸为嘉宾从淘宝 网上购买了一枚20 欧元的1948 年汉 诺威纪念邮票。
技术漏洞难以全面“缝合”
早在10年前,当时还叫“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针对基于电脑上的客户端游戏和网页游戏,规定通过游戏收益的控制来引导玩家自我节制。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移动游戏防沉迷的相关规定,而手机游戏碎片化、移动性等特点,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尽管限制登录的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其中一些隐性的漏洞依然尚未被察觉,这或许都是技术手段难以真正缝合的地方。”李学明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表示,无论是设备监控还是手机绑定,抑或人脸识别登录,“虽然实现起来不难,但要真正减少漏洞,提高精准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在设备监控环节,腾讯的后台技术尽管可以把家长和孩子的手机登录信息绑定,但重要前提是要知道孩子的QQ或微信密码,很多家长出于隐私和其他原因,很可能在这个环节就放弃了监控。
其次在手机绑定环节,虽然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识别码,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更改手机程序设置,也是可以实现所谓“解绑”的。
而在科技含量最高的人脸智能识别环节,目前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手机端的人脸识别系统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还比较高,除了要求“光线明亮”“影像清晰”以外,人脸识别大多只支持“静态人脸识别”,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体人脸识别”。此外,青少年尚处于成长发育期,容貌变化很快,在记录和识别上都有不小的难度。
“现在小孩都很聪明,就算以上限制措施一夜间全部上线,技术上也没有问题,但他依旧可以用成人的身份证号注册登录一台未绑定的手机,然后用刷照片的方式,蒙混过关。”高新波说,技术是一种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手段。
生理特点致青少年易被网游“蛊惑”
从当初的《魔兽世界》到如今的《王者荣耀》,网络游戏成瘾的背后,既有游戏本身的吸引特性,也有青少年发育的生理特点,更是当今高强度应试教育带来的“苦果”。
长期从事青少年脑部研究的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告诉记者,简单来说,人的大脑是三位一体的,本能的部分控制行动,例如吃喝拉撒睡;高一级的部分控制情感情绪;最高等级的大脑皮层部分是人类特有的,控制理智以及逻辑思维,也就是大脑的额叶部分。但研究表明,额叶发育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更多的是用感情来思考问题,什么高兴就接触什么,与成年人用理智看问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就不难理解青少年为何容易被《王者荣耀》‘蛊惑’了。”
因此,一些网络游戏制作商正是利用青少年生理上的弱点,在游戏内容上大做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陶然教授认为,无论是《魔兽世界》还是《王者荣耀》,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既可以释放学业上的压力寄托感情,又可以交友交际。更重要的是,这类游戏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找到成就感和主宰感,仿佛喝下“农药”就真正变为了“荣耀”。
此外,家长错误的引导方式和学校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也成为了《王者荣耀》等游戏在青少年中风靡的重要原因。“学校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好不容易有周末了,又被各种辅导班霸占,儿童的世界里缺少娱乐的色彩,除了学业没有其他内容。”尹文刚表示,这些特性都容易导致游戏成为青少年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
此外,家长的引导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有的家长完全放任不管,发现时孩子已经沉溺难以自拔;也有的家长对于玩《王者荣耀》‘围追堵截’甚至拳脚相加,反而激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助推了游戏的沉迷。”
▲随着《王者荣耀》走红,杭州一家小龙虾餐厅为了吸引顾客吃饭,推出了代练《王者荣耀》的服务
寻找可替代的快乐
“如果没有网瘾这个出口,他们宣泄苦闷的方式可能会是打架、酗酒,甚至吸毒、抢劫、强奸等,只靠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陶然说,“在技术手段控制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注意心理和行为辅导。”
陶然表示,目前针对网瘾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在情感和情绪方面:从情感上让他们恢复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从情绪上引导他们释放压力;从认知上教育他们认识到网瘾带来的身心危害。
尹文刚则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建议从青少年身心特点特别是心理特性出发,逐步培养孩子正常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回归生活,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的快乐情绪,如果《王者荣耀》让他快乐,我们就要发掘一些比这个游戏还要让他快乐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方面,尹文刚则强调更多的还是“循序渐进”,他认为治疗网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家长要做好表率,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另一方面发现孩子有沉迷游戏的现象时,也不要过于心急,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些约定,逐步减少他们的游戏时间,而不是采取诸如摔手机、拔网线等简单粗暴的方法。
“俗话说得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成瘾也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面对不够理智的孩子,如果大人都做不到理智思考应对,我们又拿什么让孩子真正远离游戏呢?”尹文刚说道。
实际上,不管是几年前以《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电脑网游,还是近年来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手机网游,对于青少年受众群体来说,解决“成瘾”的问题,从来也不能只靠技术手段来实现,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帮扶。只有从心理上了解未成年人,从行为上加以合理引导,从兴趣上注重培养和指导,才能“治标又治本”,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