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儿童恶性肿瘤不等于绝症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0 17:16:40   阅读量:0

文/记者 杨京宁 供图 秦红(除署名外)

恶性肿瘤,一个看上去便有些狰狞的词汇,或许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个词往往与“死亡”串联,带有难以抗拒的恐怖气息。大概正因如此,当恶性肿瘤发生在孩子身上时,很多家长会以“难治愈、孩子耐受力差”等为理由选择放弃治疗。

然而事实是,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如果采取适当、合理的治疗方式,儿童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可达70%,情况远比成年人要好得多。

对药物更敏感,儿童化疗效果往往优于成人

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多发于肾脏,在癌细胞没有转移的前提下,治愈率达到80%-90%;而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肺、肝等处,也有50%的可能性被治好。因此,它被称为“可治愈的儿童恶性肿瘤”。

“成年人发生癌细胞转移会比较糟糕,即使依靠化疗,生命通常也维持不了1年,但孩子完全不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肿瘤外科主任秦红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说,“经过化疗,转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细胞很可能被完全消灭,从而令疾病根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我的一名患者,发病时12岁,当时癌细胞就已经转移了。”秦红回忆道,“经过治疗,他的生命延长了10年。这在成年人身上是很难发生的。”据她介绍,儿童患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也远高于成年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目前国际医学界还没有找到确切答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秦红推断,这或许是因为孩子们的细胞对药物更为敏感。“很多成年人患肿瘤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基因突变,而孩子们一般是先天问题,所以肿瘤细胞会更快地被药物抑制。”

儿童恶性肿瘤主要分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和实体瘤两大类。肾母细胞瘤就属于儿童实体瘤,除此之外,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还有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等。

难治愈,难发现、易误诊的“儿童肿瘤之王”

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治愈率最低,常规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几乎占全部儿童癌症死亡的15%。因此,神经母细胞瘤又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

“65%的神经母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部位,多数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秦红说。在她看来,神经母细胞瘤之所以难以治愈,主要是三个原因:难发现、易误诊、容易局部蔓延。

首先,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烧、腹痛,这在孩子们中十分常见。“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发烧的时候带他们去内科看诊,而一些基层的医生对神经母细胞瘤也缺乏了解,导致最佳的治疗时间常常被延误。”

当病情发展到晚期,患者常常会发烧并伴随腿疼。发烧是因为癌细胞已经侵犯到了骨髓,而腿疼则意味着癌细胞全身多发骨转移,治疗的难度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神经母细胞瘤的位置特殊,一旦发生局部蔓延,很容易侵入大血管。

▲ 肿瘤与血管“粘” 在一起(图片来自 网络)

举个例子,如果神经母细胞瘤长在胸腔,就会影响到心脏主动脉、脐静脉、上腔静脉等,手术难度极大。“肿瘤会包着血管生长,而且很多时候,它会侵入到血管壁中膜里边,也就是和血管‘粘’在一起了,所以医生在剥离肿瘤的同时又要保证不破坏血管,这时手术的难度就非常大了,稍微出一点错,便有可能大出血或者破坏患者的脏器功能。”秦红的说法也得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张珊文的认同,“目前国内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很少,北京儿童医院算是比较权威的一家。”

据儿童医院统计,每年神经母细胞瘤新发病例100个,恶性儿童肿瘤手术600-800台,并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治愈几率成了每个人关心的事情。

▲ 神经母细胞瘤颅 骨转移患者

治愈儿童恶性肿瘤,占得先机最重要

儿童恶性肿瘤虽然凶险,但却不等于绝症,国际上普遍认为,在18个月之内发现并采取治疗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更好。

“很多孩子是在新生儿期接受治疗的,效果通常都比较好,如果肿瘤直径在30毫米以内,肿瘤标志物经定期检查也没有升高,那么甚至不用立刻采取治疗,而是先观察。有的孩子半岁到1岁就自然吸收了。”秦红说道。

那么,如何在新生儿期排查恶性肿瘤呢?有两种方法:一是家长自查,二是到医院做B超。

北京儿童医院的儿科泰斗、中国工程院张金哲院士在2014年提出了儿童恶性肿瘤家庭自查方法,其中包括洗澡检查和睡眠检查:洗澡时由上至下按顺序擦洗,摸查全身,排查硬包;孩子仰卧睡熟,右手五指并拢,轻按肚脐,慢慢向深层压下,到达脊骨,看是否能觉察到脉搏跳动。

不过,隔着肚皮就能摸出来的肿瘤直径至少在5厘米以上,算比较大了。所以,张金哲院士同时提到,应该每年带孩子做个B超、瘤标、影像检查,尽可能地避免因漏诊而导致病情延误。

2008年,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北京市进行了一次儿童普筛肾结石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医院在普筛中发现了多例儿童肾上腺肾母细胞瘤。因为发现及时,这批孩子在进行治疗后,预后情况普遍良好。所以,如果全国的新生儿能在出生后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B超普筛,那么儿童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手术不见得是最佳治疗方式,医生需进行合理判断

一般来说,诊断儿童肿瘤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首先通过B超初筛,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接着进行影像学检查,比如CT、核磁等,看肿瘤在什么位置,跟周围的血管是什么关系;然后再从体液(血液、尿液)等检查结果出发,判断肿瘤是否有特殊分泌物,或是否转移,从而确定肿瘤分期。如果是神经母细胞瘤,还必须做骨髓穿刺,以验证是否侵害到了骨髓。

儿童肿瘤分期标准与成年人没有区别。前两期意味着肿瘤还在原生位置,没有扩散,这时孩子的身体基本健康,可进行综合疗法(手术、化疗、放疗、生物疗法及其他)。通常是以手术为主,清除完整的实体瘤。同时,医生可对切出来的肿瘤进行活体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如果发现肿瘤是3期以上,那么就要进行化疗。将特殊的药物输入患者体内,消除或缩小肿瘤,为手术制造机会。化疗一个疗程基本为3周,期间平均进行4个疗程。12周后,患者如果情况稳定,就能接受一次根治性的手术,把肿瘤彻底切除。“3期以上的患者是不应该贸然做手术的,因为尚处于肿瘤增生期,比较危险。”秦红加重了语气,“没有合理判断病情时就进行手术,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张珊文也强调,对肿瘤进行病理检查非常重要,所谓病理检查,就是检查器官、组织或细胞中是否发生了病理性的变化。“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位病人,胰腺上长了肿瘤,想做手术,我坚持让他做了一个穿刺活检,结果是良性的,可以不用治。”

如今,为了降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侵蚀,医生会给孩子们安装一个名为“输液港”的装置,是一种植入体内的血管通道系统。在前胸和颈部各开一个小口,然后用特殊的装置将导管直接接到心房入口的位置,这样药物进入体内就可以被大量的血液稀释,在化疗期间减轻副作用。同时,戴着它,护士不用再为找不到血管而发愁,而孩子们也无需在体外带着管子,影响活动。“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得到释放了。”秦红医生笑着说。

▲图中胸腔左上位置白点就是输液港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