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民科”:心比天高,力比纸薄
国内的“民科”群体构成形形色色,研究方向也从“永动机”到“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心比天高,力比纸薄”。
没接受过正统的科研训练
“他们的基础知识,也就那点物理数学,他们没有能力学更高等的知识。”某大学教授对“民间科学家”知识掌握程度如此评述。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李福安研究员曾说,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恐怕数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不能够。按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研究员的统计,全中国在数论方面发表过5篇以上论文的专家不超过50人,这50人中并没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研究课题。但在“民科”中,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却不在少数,即使他们很多只有初中文化。
2000年3月18日,美英两家出版社联合宣布:谁能在两年内解开“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古老的数学之谜,能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
悬赏的消息发布后,最早声称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浙江“狂人”。 浙江丽水市信用合作联社财务会计科科长范和平说,他潜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已有20多年了,现已经破解了此题。此话一出,范和平立即成了新闻人物。
在这两年悬赏期限内,最晚称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广东的一位农民。2002年1月22日,中国新闻社发布消息: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拖拉机手王来生说,他耗费8年心血完成了论证“哥德巴赫猜想”《利用数学技巧对“哥德巴赫猜想1+1=2”的绝对证明》论文,还通过了广东省版权局的登记,并称这是目前中国400多例同类论文申报中惟一获准登记的著作,已引起了美国数学协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的重视。然而,这则消息很快被证伪。
原本一场严肃科学争夺战却俨然成为“民间科学家”和媒体的盛会。最终,两年过后,任何人都没能拿走这100万美元。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曾问一名爱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您从事热力学研究,都看过哪些热力学的专业书籍?”对方回答是:“这个热力学的书都是一样的,看过一本就够了。”
把物理、数学等基础科学理论作为重点推翻对象
《邻接几何——四色问题及普遍着色问题证明》《微积通——微积分数基本概念的分析和反思》《广义时空相对论》《物理学的新发展——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改正》……
以上这些都是已经公开出版的书目,从书名中就能看出,这些并不是基础物理学或基础数学,而是一些名词堆砌成的话语,看起来像是对物理或数学的一个领域进行的探讨,但实际却语义不同,有的甚至是被新创造出来的名词。除了这几本,“民科”的“成果”还有很多。
一位曾经接触过“民科”的大学教授表示,物理和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或许这些“民间科学家”认为,只要撼动了物理学和数学,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踩在脚下了。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巩华荣认为,物理学一直是民科的重灾区,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论战的会议——索维尔会议,就是世界上一半最优秀头脑都在那里的会议,据说组织者索维尔就是“民科”。物理学是解释世界最直接、最广泛的科学,很多物理学论断简洁、清晰(牛顿定律、光速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基本粒子组成),或违反直觉(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并富有哲学上的趣味(亚里士多德、马赫、笛卡尔等都是哲学家兼物理学家),引人入胜。
这样,很多人就被物理吸引,觉得简单,又违反他们的直觉,大量的人涌入这个领域,企图采用简单的思辨方式而不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研究物理,探索解释世界的新方法,成为了“民科”。
坚持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颠覆世界”
在一位自称“老农”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苟文敏鏖战牛顿四十年不熄,苟文敏和牛顿反向而行之。牛顿认为力是随物质的存在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如万有引力定律所讲“只要有质量,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量”。苟文敏却认为,力者做了功的能力,“力是物体做功过程的反映”,是后天的,是随物体形式的改变而变化的。经纬分明,天地之别,水火不容。这就是苟文敏和牛顿的区别所在,也是力学科学真伪的分界线。上文中的苟文敏指的就是博客主人“老农”,在苟文敏看来,牛顿力学理论压根就是伪科学,而自己对力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科学。同样的例子还有70多岁的黄伯成自称,“证明了‘牛顿定律’是错误的,能量是不守恒的”,他“将在十年内完成第五次自动化工业科学技术大革命”。
这些“民间科学家”针对的理论都是经典物理,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而且随着自己的研究持续,一定可以改变世界。
在某“民科”贴吧里,有一个帖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民科”都认为时间可以检验他们的理论?一网友回答: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火刑。这样的回答自然是一句玩笑,但是,罗马天主教廷认为被火刑烧死的哥白尼“推翻”的是《圣经》,哥白尼不仅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系统地完成了法律、医学和神学,还跟随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而如今,如果真的有火刑,恐怕“民科”的确也不会这么多了。
仅推销自己的“理论”,拒绝听从学术上的专业建议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的书著《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2002年6月27日晚,温州的Z先生给我打来长途电话。电话里,Z口若悬河,讲他如何十进浙江大学演讲,潜移默化影响浙大教授;讲他在北大演讲如何受欢迎,材料如何被北大学生抢光;讲他的物理学发现如何重要,讲他对科学家常识错误的批评。在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我所接触过的民科都很能说,但是能说并不是善于言谈,善于交流。恰恰相反,他们几乎不考虑听众的反应,他们只是滔滔不绝地宣讲,你是否听懂,是否同意,甚至是否在听,完全不在它们的考虑之内。如果你和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通电话,你就是放下听筒过十分钟再拿起来,他也意识不到你的暂时失踪,你甚至会发现他还在说着刚才的内容。
可以说,“民间科学家”都非常“强势”,他们联系到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请教知识,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或要求科学家能与他们共同合作。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说:“‘民科’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我,不过他们发邮件从来不是请教问题,而是是推销他们的‘理论’,我的处理方法就是不理。”
要与科学共同体内的专家联名发表文章,目标是获诺贝尔奖
2016年2月,引力波信号被LIGO天文台监测到之后,曾上过电视节目《非你莫属》的 “诺贝尔哥”郭英森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因为五年前,郭英森在《非你莫属》上提及到引力波。郭英森在介绍自己的发明时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与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做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性国家。”主持人纠正了他,告诉他现在是21世纪。接着,他说自己创造了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这些理论加起来可以制造出比光速还快的速度,他把这称为“统一物理学”,不同于他自己所总结的现代物理学特征——惯性系+力学粒子+实体,并用“统一物理学”来创造出长生不老和漂浮行进的车辆。而郭英森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一开始想找人合作研究,后来就决定自己“单干”了。
“电荷不存在”的事件“主角”凡伟,他的目标是打破现有诺贝尔奖最年轻获奖的记录,并在诺贝尔颁奖舞台上向女友求婚。凡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给国内外上百位科学家,其中不乏院士和诺奖获得者。为了更好地获得沟通,凡伟给自己伪造了云南大学的身份,这些专家都被他蒙在鼓里,一些专家鼓励他求知好学的精神,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啸霖;也有专家认真给他建议,让他踏实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多看些文献。但是,凡伟却把这些鼓励与建议当成了科学共同体对他的承认与接纳,才有了“假新闻”“假论文”的一系列风波。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与一位研究员或大学教授取得联系变得更加容易,有的“民科”也会参加学术会议认识一些科研人员,一位在论坛上参与过“民科”讨论的教授说:“在论坛上,‘民科’之间会互相对骂,而我总是在专业水平上一一点评他们的‘理论’,这让他们觉得我很好讨论,希望我承认、推荐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