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搏击的科学真相
在5月上旬的最后几天,“格斗狂人”徐晓冬的微博账号“MMA徐晓冬”被销号,他经营20年的北京什刹海武馆被关闭。中国武术协会也将他除名。
作为MMA(综合格斗)领域中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色,4月27日晚,徐晓冬在成都用不到10秒就将“太极大师”魏雷打倒在地,而后更是希望用挑战众多武术高手的方式成就自己的名声和商业利益。
▲“太极大师”魏雷在比试中被MMA“搏击狂人”徐晓冬打倒在地
但徐晓冬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全面予以封杀。
本来很多吃瓜群众还想着看他和众多武术高手的比武的,也都没有下文了。但是徐晓冬撤掉了遮羞布的中国太极拳现状已经再也遮不住了。有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搏击术吗?这种搏击的科学真相是什么?
太极拳确实因格斗而生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中心副主任李祥晨研究员曾经对太极拳进行专门的科学测定和研究,他说太极拳在诞生之初是因为格斗而生,它的确是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武术。他的这种观点也是目前中国太极拳界及体育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罗东梅表示,真正的太极拳搏击术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少有人关注、相应的研究者也比较少,因此大家才不了解它的真实面目。
真正的搏斗实战中,往往胜负都是在一瞬之间,不管攻击还是防守,很多招式都是基于自我本能的反应,因此搏击的路数往往都很简单实用,对攻击者而言,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强项和力量,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战胜对方。基于这样的特点,李祥晨说中国古代不同的习武者攻击的套路都是大同小异,在现实中也没有众多的门派,招式更多地是基于开馆授徒方面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而演绎出现的“花架子”。
搏击:集中力量打击对手要害
在实施攻击时,太极拳搏击术和其它搏击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基于力量、速度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其在一个方面把自身的全部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另一个是把打击目标集中在对手的要害上。一般而言,集中自身的全部力量,以拳、掌、指、足、膝、肘、头等骨骼的尖端作为冲击体,而后去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
我们都知道,力的大小是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其运动方程式是F=MA,如果把这个方程式应用于人,那么质量就是人的体重,加速度则是人的动作速度,在搏击时,攻击的力量就是被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
根据牛顿的运动方程式,在加速度是定量时,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即身体的重量成正比,为了增大质量就必须增加体重。但是,人体的力量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体重就能提高的,因为搏斗时,打击的瞬间需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打击点上。这样就算有的人体重很小,如果把体重集中在一点上就能产生巨大的质量。这是太极拳以及其它所有格斗术的精华所在。
由于最大的力量由最大的质量和最大的加速度产生,因此搏击中有的人尽管体重轻,如果加大加速度就能发挥巨大力量。另外,冲击力和力接触的面积成反比。例如,用橡胶管喷水时,将管口用力压扁使管口面积变小,水压就大喷得就远。这是因为管口面积变小后,水的压力聚集到一个小点上的原因。当打击对手的时候,把力量集中在目标的一个点上,就会增强打击的破坏力。即使打击的力量不变,随着目标面积的变化,冲击力的大小也随之而变。
不管是中国的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格斗术,在真实的搏斗场景中,一般都是遵循上面力的原理实施打击。任何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估计,肌肉组织的每个肌纤维可以产生大约0.3微牛顿的力,而每平方厘米的肌肉可以产生大约100牛顿(10千克左右)的力。根据研究估算,搏击中人体肌肉能够承受的力量极限一般在5吨左右。但是实际上,能够承受的则要小得多。1931年,世界重量级拳王麦克斯·贝尔在与对手俄尼·沙夫的对决中,挥出了致命的估算有300千克力量的一拳。沙夫再也没能恢复,6个月后死亡。
▲曾经的世界拳王麦克斯·贝尔以重拳闻名于世
让力的传导在瞬间达到最大值
现在很多人的疑问是,既然太极拳是可以实战的,一些太极拳武术人士致胜的秘密又在哪里呢?这个可以从李祥晨等研究人员关于太极拳练习者张志俊等人的一场科学测试中找到一些影子。
李祥晨等人动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器材,和其研究团队对张志俊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李祥晨发现,注重整体力与协调性是太极拳搏击的重要因素。
所谓太极拳的整体力,也就是一个太极拳练习者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出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种整体力可以在攻击对手时予以爆发出来,让力的传导在瞬间达到最大值,从而挫败对手。
“我们人体在接受击打时,也需要接受力的传导。如果身体的一些部位受力比较均匀,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就能够抗住击打,但是如果是被攻击到一个薄弱的地方,就会吃亏甚至是瞬间崩溃。”李祥晨说到,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由一些相同的圆环相扣构成的链条,如果每个圆环受力比较均匀,链条的整体性就能够保持。但是如果其中一个环比较弱,或者超出承载力的范围,就会导致链条的垮掉。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在搏击时自己的短板是否被击溃往往将会决定最后的结局。但是通过练习,弥补自己的短板,或者对自己的短板采取很好的防卫策略,就可以提高整体搏击能力。
▲太极推手讲究以柔克刚,但在实战中很难实现
“四两拨千斤”还是千斤打四两?
太极拳中有著名的“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明朝武术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的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多种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或者通过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不过李祥晨认为,从运动的科学而言,在真实的格斗中,人体借力打力式的“四两拨千斤”是不存在的,在真正的徒手搏斗中也没有人能够做到。
“真实的情况用‘千斤打四两’来说还差不多。”李祥晨说在真正的徒手格斗中,要想获胜,都是在某个节点,将自己的力予以聚焦,而后去攻击对方的薄弱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是防守,更多的也是躲避进攻的技巧,而不是“四两拨千斤”——如太极拳套路所说的用自己很小的力或者是巧劲儿去化解或者应对对手打过来的千斤之力,这在瞬间的应战中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动作,除非是依靠器械的帮助。
在冷兵器时代,依靠器械的帮助,不管是激战疆场还是私人相斗,一些器械是可以成为“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帮手的。比如两将骑马相斗,一战将猛刺过来,另一战将不能力敌,就采用智取手段,在其躲避枪刺的同时,却极为轻巧地去绊敌将马腿,有时就能将对手败于马下。但是对于徒手的太极拳,似乎很难做到。
当然,先发致人,通过技巧和手段让强大对手溃败于启动发力之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取决于这种方式能否叫做“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实战中难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早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现实的验证。1929年,杭州举行了一届“国术游艺大会”,其以三局两胜制的擂台实战形式,看看能站到最后的究竟是什么功夫。这届大会的评委中有孙禄堂、杜心五、尚云祥这样的武林大咖,从权威性而言,几乎是那时民国武术界的顶尖水准。当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25名选手经过抽签,统统在擂台上靠拳脚说话。比赛的最终结果只证明了一件事:在以击倒对方为标准的擂台上,最像散打的武术最能打。当年以太极去擂台上比试的选手,全部都不堪一击,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也不见露面,讲究以柔克刚的太极,在此次大会上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河北省第五届武 术协会副主席、石家庄第十届政协委 员闫芳,因网上流 传的一段拍摄于 2012 年6 月24 日 的视频为人所知, 被称为“最强太极 推手”,掌风能击倒 人。最近随着太极 等传统功夫被推至 舆论风口,闫芳的 隔空打人也被揪了 出来,并且被证实, 这就是一种骗术。
“以柔克刚”更多的是演练时的躲避技巧
那么,太极拳真的还能够以柔克刚吗?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黄光民认为这个是可以存在的,因为两个人搏斗时,一个人一拳打过来,就会有一个着力点,但是只要变化角度,就会导致打空。因此如果只要加强应变能力的锻炼,掌握熟练的转身换位技巧,就可以做到以柔克刚。
在太极拳搏击术中,“引进落空”就是以柔克刚的重要技术:对方进攻哪里,我哪里就让位出来,引其进入,毫不费力使其扑空;或者我稍加旋转,而且是借对方之力被推而旋转,使其力沿切线滑掉。很多太极拳练习者认为“引进落空”是最省力又不挨打的战术,是典型的以柔克刚的打法。
但在李祥晨看来,这种以柔克刚在实战中也很难予以实现,因为真实的格斗时,任何格斗术讲究的都是首先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尽量在短时间内用自己的最大力量击倒对手。除非是超出技击的范畴采用其它手段。
尽管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演练时常常有效,但在实战中一般并不会有演练这样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太极拳套路无法用于实战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肘部骨骼坚硬,屈肘时尺骨鹰嘴尖端突出,用于击打可以使受力面积减小,增加杀伤力。
“太极神功”过于吹嘘和神话
李祥晨认为,搏击用的太极拳是否具有实战能力,与打不打得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搏击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强弱。但他也认为非实战用的“花架子”套路则是另外一回事。
近些年,不时有一些所谓的太极大师以盖世神功亮相。在记者的采访中,不管是一些真正练习太极搏击功夫的人士,还是体育运动方面的一些专家,他们都对这些神功予以了否认。
其实,这些功夫大部分都是表演者和其追随者们表演的花架子双簧。比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某太极大师运气发功,一瞬就将其前方或者周围的人震翻在地上。李祥晨等一些专家认为像这样的功夫完全违背了科学性原则,不管是从运动力学的传递还是空气动力学方面而言,个人的运功发力都不会产生这样的效应。
在李祥晨的测试中,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人敢将这样的“太极神功”用来测试的。“那些都是用来唬人的,其实在一些真正的太极拳搏斗术练习者中,也没有人相信这样的神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