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步步为营,动物都该退避三舍?
文/记者 李晶 刘汝佳
城市最初在自然中建立而成,作为“原住民”的野生动物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失去了原本的栖息地;城市成片的扩张过程,这些“原住民”的生存环境更趋碎片化。在城镇化改造进程中,人类正步步为营,野生动物却在人类的视线外隐退起来。
▲乌鸦已经很好的适应了城市生活
城市化不可逆,但人可以选择帮助野生动物
瑞典隆德大学进化生态学副教授卡洛琳·伊萨克森和南非开普敦大学波西·费兹帕特里克学会非洲鸟类学博士后佩特拉·苏莫斯哥特曾公开撰文表示,城市化已经成为改变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诸多野生动物面临生存挑战。
也就是说,可以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只要城市建设,就必然会造成野生动物一定程度的“逃出”城市。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教授、中国鸟类学会委员赵欣如却认为,如果扩大视野和空间,在城市缝隙中给野生动物留有栖息之地,以及城市周边能给它们提供优质的生存场所,人类可以尽最大的力量帮助野生动物继续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活,达到“和平共处”。
因此,他认为,“人进动物退”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削减的。城市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城市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以帮助动物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存活下来,这便是人类的智慧所在。
“人进动物退”并不绝对
“‘人进动物退’不完全对,如老鼠等伴生种,反而是人进它们也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成如是说。其实,城市化搬迁中一些野生动物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另一些却适应了环境的变化。
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动物掌握了如何在人类社会的夹缝中求生的技能,便留在了城市中。花鼠的食谱广泛,栖息环境也相当多样化;夜行的动物,如刺猬、黄鼠狼等也能在城市中觅食,这些聪明且善学的小动物,就在城市中生存着,也学会了利用城市环境。城市的热岛效应帮助它们躲避严冬的寒冷,钢筋水泥丛林里也没有猛禽猛兽的突袭,大量的残余食物成为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城市中的部分野生动物,学会了如何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尽管它们只能算是动物中的“少数派”。
▲四月的北京经常杨絮如雪,城市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原因就在于林相过于单调
回归荒野的城市公园
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在城市中生存仍要面临诸多问题。对此,国外的专家学者很早就有了理论探索。
世界公认的生态设计之父、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与规划师、美国宾州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曾提出“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其中斑块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森林等,这些恰是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所在。
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巴黎的布洛涅森林等,最初都是作为人造景观而设计和建造,而后期的管理维护则呈现出“回归荒野”的倾向。走进这些城市公园,仿佛置身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寸土寸金的中国香港地区,其土地总面积的39.6%是分布在岛上的24个郊野公园。700多万人口的香港,将人类活动区域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集约型的城市空间,为野生动物留下更多的自然空间。
与世界著名的城市相比,国内大部分城市规划与建设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曾经的郊区若终将成为未来的市区,何不把保护自然环境提前做好?
▲纽约中央公园
“绿而美”与“美而活”还有一段距离
北京五环以内目前已经是高度城市化,用“积重难返”来形容城市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再合适不过。
从近年来北京所注重的城市园林绿化概念“错落有致、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来看,以人的视觉享受为标准的绿化标准似乎达不到生物多样化的生态标准。
赵欣如介绍,无论是鸟类、两栖动物、昆虫等,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生长的,保护自然真正的意义是让环境拥有生物多样性,这也要求植物的多样化,才能成为完整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
他认为,北京的林相目前过于单调,因此改变绿化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一味地引进美观植被、摒弃原生植被并不是最理智的行为,恢复土著种、自然林将更适合野生动物生存。这就要求人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绿而美”与“美而活”还有一段距离。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在城市里,亦是如此。也许,当“相互尊重、保持距离,给予自由”成为不同生物和种族群的默契之时,城市文明之花才能真正的盛开而不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