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志愿活动,样本显示三分之二黑臭水未公开
记者 洪广玉 供图CFP(除署名外)
12月3日下午,一场被预告为“最污”发布会的活动在北京如期举行。果然,主办方兑现了“最污”的承诺:几十张黑臭河流的照片,一系列河流污染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而这场发布会的“主角”并不是环境主管部门,而是大学生志愿者,共有4名志愿者代表登台分享他们检测河流的过程,2位外地志愿者发来视频谈分享调查黑臭水体的感想。
▲发布会现场,大学生志愿者和专家发出倡议,呼吁公众参与活动,免费申领检测仪器,为家乡河流测水质
这是75位大学生志愿者付出了大量心力后的成果展示,也是公众对于环保治理的一次力谏。在2016年夏天,来自39所高校的75名大学生志愿者检测了全国24个省市的83条河流(湖泊),取得700多张调查问卷,800多个检测记录,检出至少20多条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布的黑臭水体。
“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滋生细菌、蚊蝇,危害周边居民健康。发表在《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离岸200 m 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细菌和真菌污染,而离岸100m 范围内的长居人群存在明显的微生物健康风险。
国务院对于黑臭水体治理极为重视,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此后,住建部、环保部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各地上报黑臭水体。
2016年2月,第一批全国地级城市及以上黑臭水体的名单公布,计1861个。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一数字持保留看法,认为离真相还很远。更有媒体援引的一封写给住建部领导的信称:“总体看,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漏报、瞒报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激励机制,报了没好处;二是考核监督没抓手,不报难查处。”
为了践行环保的“公众参与”,2016年,北京科技报社再次发起“我为家乡测河流”活动,并将活动聚焦于全国城市的黑臭水体。由于此次活动方案基本按照《指南》的要求设计,并全程由专家指导,活动结果具备相当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的结果当然不容乐观:样本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二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开,调查还发现地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进度缓慢,在治理方式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结果将会通过相关渠道反馈给黑臭水体相关主管部门。同时,公众如果对身边的河流有疑虑,可以向主办方免费申请仪器,继续测河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