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之影响力篇
“天宫二号”之影响力篇:习近平关注的航天科普有何魅力?
文/ 记者 王亚萍
供图 张刚(航天人才交流中心)
▲八一学校和航天老师在讨论卫星设计方案
天宫二号发射预示着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今年也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航天事业关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又是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环。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科普卫星课堂,了解师生们正在研究的卫星项目。为何连习近平都如此关注这一学生研究项目呢?
虽然看似是一颗普通的卫星,却意味着中国首个中学生科普卫星研制、应用及课程开发工程的正式确立。卫星将采用立方体构型,可遥控工作并自动向地面发送遥测信息,学生们可接收无线电信标信号,通过卫星进行双向无线电中继通信并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在卫星创客实验室,习近平走到操作台前,观看了学生亲手制作的教学模拟星和工程样星,还到模拟卫星前,询问太阳能帆板的材质。他说:“你们很了不起,我上学时,也就是组装个矿石收音机。你们从中学阶段就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打下牢固基础,将来上大学继续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很好。”“你们的小卫星发射时别忘了通知我一下。”
▲卫星地面接收站(采用自制的接收天线)
学生们的研究令人惊奇
习近平参观科普卫星课堂,可以看出我国航天科普教育正在悄然转变。以八一学校卫星创客实验室为例,按照学生的意愿组成30人的研究团队,近20位专家指导,按照航天工程模式,设置有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顾问等。“学生的创意五花八门,他们在地面上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天体时,因为地球大气层等原因导致观察的效率低,所以就设想制作一个射电望远镜阵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认为,虽然目前来看,学生的创意技术难度比较大,工程实施还需要论证,但也许未来经过专家参与会实现呢。
科学实践不再只是“内容展示或陈列”
科学的门槛被预设得太高,应试的教育理念让科学教育偏居一隅,不受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周岫彬则介绍了航天科普教育的四大任务,首先是与学校共同开发一套卫星科普、研制与应用课程;其次是在航天领域专家的帮助下,中学生自行研制可用于发射的卫星;而为了保障卫星发射升空后可应用及后续开展卫星实验,则要建立起天地一体化实验室;最后是以卫星为纽带,建设航天特色学校,形成全国学校大联盟,供全国中小学生开展航天科学探索活动。
通过科普卫星这个“橱窗”,让科学教育呈现出公开性、公共性、无差别性的特征,通过适合其年龄阶段和认知特性的方式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弥补不同地域间科学教育的鸿沟,实现教育公平。
▲学生们手工制作的天线接收工程样星的真实信号
学生需要探究式的研究
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科教处处长陈骅闽表示,以“教育”作为重要切入口,进行航天科普的推广,学生需要探究式的研究。而且航天工程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其中注重工程化教育,应与现有的科学教育区别对待。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航天科普不再是孤岛式和零散式的教育,航天精神、航天文化也应贯穿其中。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天宫二号发射前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邮政太空邮局联合开展了“家书载梦”航天科普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既普及航天科技知识、传播航天事业巨大成就,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