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扒一扒兴奋剂的“黑历史”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31 13:52:35   阅读量:0

查得出是兴奋剂,查不出是高科技?扒一扒兴奋剂的“黑历史”

文/ 梁超 刘可 鱼乐颖

随着体育商业化的不断深入,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让少数运动员深陷兴奋剂的漩涡,兴奋剂成为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生的“肿瘤”。如今,兴奋剂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那么就让我们来聊聊兴奋剂的黑历史吧。

兴奋剂是如何诞生的?

根据相关研究,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就有人类使用各种补品增强运动能力的记录了。甚至早在5000年前中国古代医生就开始使用麻黄(麻黄属植物的提取物)来提高机体体能,而麻黄当时主要还是用于抑制咳嗽和促进血液循环。

公元前300年,印度医生sutruta推荐食用睾丸提高男子气概,而匈奴人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在战斗前食用动物睾丸,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尚且有这一传统。

而有记载的运动会使用兴奋剂也够早的,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运会)和公元393年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使用致幻蘑菇提高比赛成绩的记录。

不过严格说来那时候的兴奋剂更像是补品或者营养品,或者顶多算有目的性的类似药物的东西。真正让人们认识到兴奋剂的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子飞人大战中加拿大人本·约翰逊(Ben Johnson)一举击败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并大幅提高了世界纪录。不过,他的金牌仅仅在脖子上挂了数小时,随后就被宣布查出禁药司坦唑醇(Stanozolol),这也是一种合成类固醇。而那位当年的受害者卡尔·刘易斯也不清白,2003年,他承认在汉城奥运会之前服用过违禁药物。

让女人变男人?兴奋剂是干嘛的

医学上的兴奋剂,一般用来增强警觉性和清醒度,这种精神药物被广泛使用,有的被非法用于娱乐性药物。而今天我们要扒的“兴奋剂”,在维基百科被列入“体育禁药”词条下,一般被用于提高比赛成绩,也被称作“禁药”。

《世界反兴奋剂条例》2012年禁用物质的清单上,有九大类上百种物质。包括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及相关物质、β2-激动剂、激素与代谢调节剂、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等。

这一连串的专有名词,看得确实让人发晕。所以,举个例子简单说吧。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例,它属于肽类激素,输入血液后会产生更多血红细胞,这意味着有更多氧气输送给肌肉,这样的话你运动时耐力就会增强。

另一种常见兴奋剂——丙酸睾酮,是合成类固醇类(蛋白同化制剂)的一种,作用是增强肌肉和骨骼的作用。在主动或被动减体重时,这种兴奋剂能帮助运动员保持肌肉体积。

听上去,这些兴奋剂都能帮助人们提升运动能力,那为什么要禁止呢?很简单,这些药物,害人。

科学研究表明,这些兴奋剂提高了运动成绩,但对运动员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尤其是女性。上面提到的EPO,会让血液变得黏稠,过量使用会导致脑血栓甚至死亡;类固醇会导致脂变、过度的攻击行为等。

它们对女性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药物导致的月经不调和闭经、多毛症、嗓音低沉等就不说了,就看一看前东德运动员海蒂。

她在1986年曾夺得欧锦赛铅球冠军。但在11年后,她却不得不去做了变性手术。原因是,她的教练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她服用大量合成类固醇。她的身体、情绪都发生了可怕的变化。

有报道说,前东德至少有一万名运动员曾服兴奋剂,和里约奥运会整个奥运村的运动员规模相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600万人口的前东德四届奥运会席卷144枚奖牌,成为奥运大户。

奥运会的兴奋剂黑历史:有人猝死

其实,兴奋剂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奥运会。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赛场工作人员发现,运动员更衣室中到处扔着用过的空药瓶和针管,一片狼藉,景象可怖。

奥运史上首例兴奋剂猝死事件发生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因服用苯丙胺猝死。这促使国际奥委会下定决心开展反兴奋剂斗争。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始药物检测。当时大约有20多种药物被禁止,瑞典人汉斯·利延瓦尔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未通过药检的运动员。

1904年奥运会,马拉松选手希克斯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位有案可查的服药选手。

新世纪最常用的三种兴奋剂

合成类固醇指的就是人工合成的睾酮(也称作睾丸激素),睾酮本身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一种性激素。所以合成类固醇可以发挥和睾酮的代谢效应类似的功效,加速肌肉、结缔组织、血红细胞和骨骼的生长代谢, 帮助运动员免受训练之苦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肌肉和更快的速度。但它也会带来雄性化效应,比如睾丸缩小,体毛旺盛,头顶脱发。

血液兴奋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也是一种常用兴奋剂。红细胞是输送氧气的,增加红细胞数量可减少疲劳感。耐力项目的运动员会在高原训练就是因为低气压和低含氧量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红细胞。于是,有人想到了一个“血液回输法”,从运动员本人体内抽出一定数量的血液,经处理后储备待用,赛前1—7天再输回原抽血者体内,但这样危害大且麻烦。有科学家开发了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避免了输血的麻烦。当然,随之而来还有高血压、静脉血拴、导致肝功能和心脏功能衰竭等等风险。

另一种,人体生长激素(HGH)是由脑下垂体叶所分泌的天然激素。是众多激素中分泌最多最重要的,影响了肌肉、器官、骨胳和细胞的成长发育。而额外使用HGH可以在体育运动中使用诱导合成代谢作用,减少肌肉细胞分解,减少体内脂肪。基本效果和类固醇差不多,但是副作用更小且更难检出,因此用的越来越多。

反兴奋剂的力度和经费增长惊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伴随而来的是,奥运会兴奋剂检查经费的增长幅度也十分惊人。雅典奥运会兴奋剂检查的预算是470万美元,悉尼奥运会时是361万美元。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实验室添置高水平检测仪器,花费了近5000万元人民币。

以奥运会来说,所有项目前三名都要接受药检,其他运动接受抽检。目前检测的方法分为:尿检跟血检。其中,尿检是主要手段。曾有媒体2008年报道,当时一名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需要75ML尿液,平均费用为150美元。尿样都将保持八年,以备之后的复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组委进行了超过5000例兴奋剂检测。2015年8月,国际奥委会有选择地对265名参加伦敦奥运会的选手进行复检, 23人被发现有违禁药物。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已有3人兴奋剂测试被检出阳性。8月4日,一名爱尔兰拳击手因药检失败被暂停参与比赛,截至目前尚未公布对其最终决定。

而在这样的一轮一轮较量中,一种名为“电子兴奋剂”的东西,又让体育圈蒙了圈。报道说,参加本次奥运会至少有5名运动员使用了一种称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新型训练方式。运动员将设备戴在头上,利用微小电流使运动神经元更加活跃、反应更快。

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对这种训练方式制定使用规则,因此迄今为止它仍是合法的“训练方式”。另外,传说中的“基因禁药”也隆重登场,简单来说,基因禁药就是把某些能够分泌激素的基因导入人体局部肌肉组织,该基因直接在这个局部组织进行表达,分泌的激素直接发挥效果,而不进入体液循环,从而达到目前的方法无法检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