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野生动物园猛虎袭人,老虎发威是必然吗?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09 15:41:53   阅读量:0

野生动物园猛虎袭人事件背后,老虎发威是必然吗?

文/ 马之恒

7月23日15时许,位于延庆区的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内发生一起东北虎伤人事故,导致两名游客一死一伤。欢乐郊游转瞬成为惨祸令人痛心,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国内外的野生动物园里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面对越来越长的伤亡名单,我们在思考野生动物园中游客和动物行为之余,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浮上了台面:问世已有半个世纪的野生动物园,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向何处去?

游客“示弱”激发捕食本能?

来自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的监控录像,为我们还原了这起虎袭事件的全过程:一台白色轿车在东北虎园里停下,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年轻女子不顾安全规定开门下车,并且绕到汽车另一侧与驾驶员交谈。仅仅10多秒钟之后,一头东北虎突然出现在女子背后,将她扑倒拖走;驾驶员和后座上的年长女子随即下车救人,动物园的越野车也赶过来试图救援。然而不幸的是,年轻女子已经被咬至重伤,年长女子则遭到了另一头东北虎的袭击,当场身亡。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老虎袭人瞬间

很显然,当事游客对动物园安全管理规定的忽视,酿成了这起悲剧,使快乐的旅行转瞬成为惨祸。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科普作家郭耕介绍说:“老虎捕食习惯于伏击,在真正出击之前,会长久地观察猎物的活动。有一句印度谚语说,‘当你第一次看到老虎的时候,它或许已经一百次凝视你’,这句话指的就是老虎的这种习性。而且,准备伏击的老虎,往往显得非常慵懒。不懂野生动物习性的人,很可能会忽视它巨大的杀伤力。”

目前正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野生动物爱好者许晶,即将前往非洲野外开始一场观兽旅行。她说,在狮子、老虎等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当中,除了猎豹能短时间高速冲刺以外,其他成员都相对不擅“奔袭”。因此,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在捕猎时,会借助植被掩护跟踪猎物,抵近之后再突然出击,而且尽可能选择猎物的视野死角下口,以求高效捕杀。换句话说,大型猫科动物可以在出击之前,判断自己的行踪是否已经暴露,这就决定了背对老虎是极为危险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猫科动物保护组织“大型猫科动物救援”,就通过几则职业饲养员拍摄的科普录像,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危险。在这些录像里,饲养员有意背对着关有狮子或老虎等猛兽的铁笼,做出单膝下蹲、整理鞋等动作,几秒钟之后,笼中的猛兽便会开始悄悄接近饲养员,准备发起致命的一击。而如果饲养员在猛兽尚未接近时回头,笼中的猛兽便会立刻停下,并且做出若无其事的表情。很显然,假如没有铁笼的阻隔,饲养员的处境将不堪设想。

“游客行为预案”尚待补完

遗憾的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正在向猛兽示弱;同样,人们对猛兽的攻击力,也往往缺乏直观的认识。在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以及国内外其他一些与之类似的野生动物园里,游客违规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最终导致伤亡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2012年,就曾有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的华南虎展区里下车,导致遇袭受伤。更早一些时候,3位攀爬八达岭残长城的旅游者为抄近路误闯动物园猛兽区,其中一人当场命丧虎口。

而如果在谷歌上以“safari park kill”(野生动物园死亡事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这一类事故,其数量就更为可观。2015年6月1日,著名美剧《权力的游戏》的特效编辑、29岁的凯瑟琳?查普尔,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狮子园游览时,为拍照违规摇下SUV的车窗,导致狮子从车窗探入车内,将她撕咬致死。

尽管私家车主的行动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但允许游客驾驶私家车进入野生动物园,是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表示,动物园为游客准备的专业参观车辆,因为有安装铁网等加固措施,会更加安全一些;不过,私家车只要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不在猛兽区打开车门或车窗,一般来说不会被猛兽主动攻击。这主要是因为,野生动物不会白白消耗体力或者说卡路里;而坐在车窗玻璃后面的游客,通常不足以激发猛兽捕猎或者玩耍的欲望。

1992年开业的法国圣父港“野性星球”(Planète Sauvage),是法国最年轻的野生动物园。得益于前人的经验,动物园在发布给游客们的告示上,不仅要求游客全程紧密汽车门窗,也明确给出了入园车辆的“筛选标准”和相应的例子,那就是允许私家车入园参观,但“顶棚不完整或可活动”的车辆除外。也就是说,“肉包铁”的各种摩托车,以及所有的敞篷车、可以折叠顶棚或者采用布质顶棚的某些“豪车”,都在禁止之列。这样的制度设计,使游客接触猛兽的概率大幅降低,也避免了猛兽无意中撕破车辆布质顶棚这种极小概率事件。

但消除安全隐患的关键,在于动物园“顶层设计”当中对游客行为偏差的预判。网名为“成都动物园的扫地僧”的著名饲养员杨瑞麟在他的微博中写道:“大部分动物园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把动物作为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而忽略了游客的参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因为很多时候,(动物园)会认为人和动物在空间上不会发生接触。不过事情就是这样百密一疏,当游客真的出现安全问题后,将会对动物园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预测游客在某个特定地点和时间段的参观行为,对做出科学的安全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如杨瑞麟的微博签名“千姿动物,百态游客”所言,动物园里的游客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他表示,一个好的动物园,离不开动物管理也离不开游客管理。如果不注意一些“问题游客”,动物的安全也往往得不到保证。

郭耕也认为,无论是前往野生动物园,还是真正到野外去观察动物,都需要严格自律,不可越过安全的“红线”。“老一辈生态学家观察野生动物的时候,可能会将自己装进坚固的铁笼,以便到它们中间进行研究。今天的游客驾驶汽车参观野生动物园,他们的汽车就相当于这些早期的研究者的铁笼。相当多的野生动物园伤害事故,都可以归因于游客首先犯规。在走进动物世界的同时,自律便是最可贵的品质。”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信任自律能力,瑞典的科尔莫登动物园即是其中之一。2010年,为了避免游客一时兴起试图下车触摸狮子的险情再度发生,并降低车辆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这家动物园引入了典型的“欧洲式解决方案”,关闭了1972年建成的野生动物园区域,并在第二年架设了一条特殊的缆车线路。缆车的轿厢在距离地面仅有数米的高度运行,静静地越过5个动物散养区;游客们则能够在窗户上坚固钢条的保护之下,观赏那些好奇于缆车的动物。

▲中国人常说“一山不容二虎”,但在野生动物园里,老虎的密度往往过高

展示环境孕育反常行为

游客违规导致的虎袭,让“遵守规则”的讨论,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但如果仔细分析监控录像,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值得玩味的现象:不同于生活在野外的同类,野生动物园里的猛兽,往往会主动袭击离开汽车或者打开车窗的游客。它们的性情,为何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以造成这一次伤人事件的老虎为例,在野生环境里,它们通常是比较‘怕人’的。”郭耕说。在野外,一头老虎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它会在其中捕猎各种食草动物来填饱肚皮,人遇见老虎和发生冲突的概率极低;只有极少数老虎会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比如年老体弱不便捕猎之际吃过人,而后就记住了这种“新猎物”的滋味,并且特意继续捕食人类,而这是一种概率极低的事件。在印度,如果某一头老虎被认定为“食人虎”,就会被专业猎手所射杀,以保证百姓的生命安全。

但在野生动物园里,为了让游客更容易看到老虎,经营者会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放置更多的老虎,同时也无法为它们提供能够捕猎的食草动物种群,这就可能导致老虎的心理问题。如果游客违规下车,这样的展示场地也进一步增加了游客被老虎袭击的概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解焱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带领WCS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对东北虎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她也认为,野生动物园难以像真正的野生环境那样,给老虎足够的活动空间。一头雌性东北虎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450平方公里,这显然是建在城市郊外的野生动物园不可能提供的。

“更重要的是,野生动物园往往倾向于给游客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常会有向各种猛兽投喂活食的展示环节,甚至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她说,“这种对弱肉强食血腥场面的直接展示不仅残忍,而且刻意强化了猛兽的野性,还可能使它们把食物和人联系起来,增加了它们为得到食物或者仅仅出于‘习惯’而攻击游客的风险。”

▲只有这种装有安全铁网的车辆,才可以在猛兽区打开车窗

“秀场基因”暗含发展局限

有不少人认为,建在城市郊区的野生动物园,会比传统的城市动物园更多地展示出动物在自然界的行为,但与此同时,这种走过半个世纪的展览方式,也受制于固有的“基因”,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

“野生动物园”(safari park)里的“safari”一词,源自非洲的斯瓦西里语,意为“游猎”。在前往非洲随意狩猎野生动物已经被视为野蛮的现代社会,相机取代了猎枪,也让这个词更多地带上了“游而不猎”的意味。而“野生动物园”的目的,就是在大城市郊区模拟到野外观察野生动物的活动。

1966年,英国马戏世家奇珀菲尔德家族的一位传人吉米·奇珀菲尔德在英国南部建立了朗利特野生动物园,并且开创了驾车游览全园的模式。这家动物园的成功,又被英国另一个著名的马戏世家斯玛特家族所效仿。两个马戏世家之间的竞争,令野生动物园朝着带给游客“奇观”的方向发展,其理念也传播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野生动物园,还是在1966~1975年这个所谓的“黄金十年”里规划和建造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相当一部分野生动物园,也在致力于为动物营造更为舒适的环境。但与生俱来的“秀场基因”,仍然让野生动物园的短板不时浮现。领地冲突和有别于野外的环境,很可能会让老虎等猛兽感到焦躁,即是其中之一。

解焱表示,在中国,相比于通常是事业单位的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往往是民营的。如果动物园吸引力下降,或者面临成本压力,食物品质和展区环境丰容等属于“动物福利”的内容,就有可能会被压缩。


 

▲瑞典科尔莫登野生动物园缆车
 

亲近自然可有多种方式

事实上,野生动物园的“秀场基因”,如今还面临着另一重挑战。相比于半个世纪之前,“动物福利”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强迫动物(在表演中)做出有违天性的动作,或者让动物幼崽不断与游客亲密接触,这些将动物当作玩物的做法,都已经逐渐变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向猛兽投喂活动物的互动环节,也面临着伦理上的争议(比如惊吓到青少年观众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在这些曾经贡献过不少经济收益的创意之外,寻找兼顾动物保护与商业吸引力的全新创意,传递出敬畏自然的理念,将是野生动物园在未来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不过,新的挑战者已经出现,并且发展得越发成熟。随着交通条件的提高,普通人前往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外围地带)观察野生动物,或者至少前往鸟类较多的湿地观鸟,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在专业科研人员或者科普人士的指导下,人们可以看到真正“原生态”的野生动物,而且将对自然界的扰动降到很低的程度。这样的野外观察活动项目,正在显现出比野生动物园更强大的吸引力。

在解焱看来,有鉴于野生动物园的商业色彩,国家未来对这一类项目的审批应该更加严格,使其数量有所减少,避免恶性商业竞争最后导致降低动物福利的结果。与此同时,高水平的野外观察活动项目越来越多,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趋势。不过,参与这一类游览活动的人们应当掌握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比如不要随意用自带的食物投喂野生动物,以免改变它们的习性,或者将人身上的病原体传播到野生动物中间。■

TIPS:走向衰落的老虎家族
 


 

▲随着环境进一步恶化和盗猎活动,野生虎的数量越来越少

根据现行的哺乳动物分类方法,“虎”这个物种根据其自然分布的地理范围,可以被分为10个亚种。其中,曾经生活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特里尼尔虎,在大约5万年前灭绝;其余9个亚种,则一直存续到现代社会。

孟加拉虎是最为常见的虎亚种,也是体型第二大的虎亚种,主要分布在孟加拉、不丹、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一小部分有可能越境进入中国。野生的孟加拉虎大约在2500~3000头之间,而人工圈养的个体可能10倍于此。

印度支那虎出没在缅甸、泰国和越南的山地或丘陵地带的森林里,野外数量大约有350头(2010年数据)。历史上,它的分布范围曾经达到柬埔寨和中国境内(可能还有泰国),但由于人类活动,它在这两个国家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状态。

马来亚虎是2004年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的全新亚种,历史上,这个亚种曾经分布于新加坡和泰国境内,但目前在这两个国家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状态。

东北虎又称为西伯利亚虎,是体型最大的虎亚种,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野外数量很可能不超过500头。

华南虎在历史上只分布于中国南方,是最濒危的虎亚种,也是体型第二小的虎亚种。由于多年没有目击记录,华南虎很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

苏门答腊虎是1998年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的亚种,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它们是体型最小的虎亚种,野外数量大约400~500头。

巴厘虎曾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根据曾经见过巴厘虎的老人回忆,它们身上不仅有其他虎亚种的条形斑纹,还有类似金钱豹的斑点。遗憾的是巴厘虎现在已经灭绝。

里海虎又称为新疆虎,曾经生活在从西亚、中亚直到中国西部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域里,成为胡杨林中的王者。然而,随着环境进一步恶化和盗猎活动,里海虎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灭绝。

爪哇虎曾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在荷兰殖民印度尼西亚期间,它们遭到了疯狂的猎杀,数量锐减。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灭绝。

在一些动物园里,有可能展出虎的变种和杂交动物。如白虎、狮虎兽等。但这些变种和杂交动物不具有生态学上的意义,而繁育它们供人玩赏的过程,无谓地消耗了大量濒危动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