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三峡争议全回击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7-18 17:19:11   阅读量:0

从武汉看海到三峡防洪,专家回应争议话题!


文/记者 洪广玉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一轮强降雨过程,南方多省受灾严重,仿佛回到1998年抗洪抢险的场景; 武汉等城市内涝严重,交通几近瘫痪,瞬间进入“看海模式”。武汉上游不是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洪水,不是有三峡大坝吗?为什么没有起到防洪作用呢?“三峡工程”建成10年来,一直背负着各种猜测和争议。

7月10日,在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主办的“三峡大坝与下游防洪”媒体沙龙上,相关专家正面回应了相关争议话题,澄清了所谓“三峡防洪能力直线下降”的流言,指出如果没有三峡,今年武汉防洪形势会更加严峻!

张博庭:网传“三峡大坝防洪能力逐渐降低”是误导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教授、副秘书长张博庭

可能大家都看过一组标题截图,标题中写着,三峡大坝从抵挡万年一遇,到百年一遇,然后到“不能全都指望三峡”,看起来很像一回事,这组标题从2010年在网上出现后,传播很广,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

实际上,原标题是《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而看文章内容可以知道,三峡大坝固若金汤,是指三峡大坝本身抵抗洪水的能力。实际上,抗洪和防洪是有区别的,抗洪是指大坝本身抵抗洪水的能力,防洪可以理解成整个水利枢纽能够防止和调配水的能力。因此,万年一遇是指它的抗洪能力,千年、百年一遇应该是防洪能力。

2007年和2008年的新闻内容,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至于2010 年的新闻标题《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炒作。因为尽管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对于负有防洪责任的水利部门,在接受对外采访时必须留有余地,官员的这种表态是一惯的,可以理解的。

我同样可以用这种手法做一个标题集锦,那么就会变成“三峡防洪能力直线上升了”,所以标题党不可信。

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它可以把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下游分洪、滞洪等综合措施可抵御千年一遇洪水,这一结论从三峡论证的时候起,至今也没有变。只不过有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三峡的防洪功能进行不同解读而已。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三峡集团必须忠诚执行国家防总的调度,以防洪和供水为首要目标。2011年,长江下游干旱,三峡累计为下游补充水200多亿立方米,但由于库容有限,补水必须按照国家防总的命令,有计划进行,为此遭到“三峡发电不肯放水”的指责。水位高对三峡当然有好处,现在如果不放水就能把水位蓄高一点对下游防洪和三峡发电才是有好处的,然而,三峡不能那样做,必须遵照国家防总的调度命令,所以,现在是赔钱还要挨骂。

王海:三峡大坝确实可提高下游防洪标准
 


 

▲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枢纽运行部副主任王海

三峡水库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防洪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从防洪的角度来说,三峡大坝共有221.5亿立方米的库容,这些库容分为三部分,以应对不同的防洪要求。

第一部分是145米到155米水位,这里有56.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它主要是在上游来水不大的时候,根据防洪需要,用来对城陵矶(岳阳)地区防洪。

接下来是155米到171米水位,库容是125.8亿立方米,这个库容主要是用以提高荆江河段(沙市)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最后是171米到175米水位之间的39.2亿立方米的库容,是用于百年一遇到千年一遇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区的运用,可以保证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防止荆江两岸堤防溃决。因为荆江大坝非常重要,直接保障着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

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的坝顶高程是185米,遇万年一遇再加大10%的洪水,三峡的库水位可能会蓄到180.4米, 175米-180.4米之间有57亿立方米库容,它用来保证遇到万年一遇加大10%洪水的时候大坝枢纽的安全。

三峡水库从2003年投入运行以来,2010年和2012年均遇到超过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当前按照长江防总的调度指令,减少了三峡下泄流量,湖北荆州沙市水位都没有超过警戒水位,有效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保证了下游的防洪安全。

7月1日,长江迎来今年最大的洪峰——5万立方米/秒,经三峡拦截错峰,下泄为3.1万立方米/秒,错峰水量达30多亿立方米,若没有三峡,目前长江下游最高峰的水量可能要增加40亿立方米。因此可以说,今年三峡工程对下游的作用就是至少减少了10-40亿立方米的洪水。

当然,现在有一个问题,根据防洪规定,水库一定要恢复到汛限水位,防止以后再出现大水。所以,这拦截下来的30亿立方米要慢慢还回去,也就是放出去,放的过程就是在三峡入库流量较小的时候,三峡出库流量要大于入库流量。在还的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就不理解,认为下游还在抗洪,三峡还要放水。其实不是这样,30亿立方米的错峰是需要调整的,在把最危险的时候度过去后,还要为迎接可能的下轮洪水做准备。当然,这个防洪的调度方式对不对,是否可以根据现代的科技水平进行动态调控,根据动态水平把汛限水位提高一点,这是可以探讨的,但这是个科学问题。

程晓陶: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太急,要打持久战
 


 

▲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

现在城市受涝已经变成一个常态,而且不是百年一遇的暴雨才受淹,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受淹的城市都在100座以上,以前洪灾损失的大头是农林牧渔,但在2010年到2013年,全年水灾损失比1998年还要高。

为什么说如今的受灾风险比1998年还大?因为中国经历着非常迅猛的城市化发展。199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突破30%,去年达到56%, 17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如此迅猛的城镇化,给生态、环境、资源这些系统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武汉汤逊湖均价 8000万别墅群成孤岛,唯一道路被淹,出行要开船

城市内涝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后来也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南,启动了两批城市的试点,去年加上今年,共有30个试点城市,主要是在沿海和西部,武汉也属于试点城市。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会议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的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这说明政府对于建设海绵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汛前,住建部要求每一个城市做好排水防涝工作自查,找出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当然,政府也很着急,希望城市不要内涝,要限期整改。

但是,这个时限是多少?如果今年还发生严重内涝,这些城市就要撤销海绵城市的试点,海绵城市试点一共才试行三年,如果再发生内涝就要取消资格,这个是太急了,还没有立竿就想要见影。

我们实施的“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消除黑臭水体,恢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这里又面临一个问题,当时发通知,说要打速决站,歼灭战,对防治城市内涝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一问题,体现出政府的认识不足。

海绵城市到底本质追求和阶段特征是什么?过去在水利里面有“防洪排涝”这个词,在城市里面我们过去只有排水,没有“涝”这个说法。为什么现在涝变得严重?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结果。武汉是典型的案例,扰乱了水系,减少了自然的“蓄、滞、渗”功能。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探索符合国情的综合治水之路。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海绵城市推进模式?这个模式不是现在这种实现高指标的范围逐步扩大,而应该是打持久战的模式。

第二是要统一战线,虽然国家要求住建部牵头,水利和财政部门参加,但实际上部门之间并没有很好地配合,更别说还有环保、交通、电力等这么多相关的部门,所以一定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

怎么做到天人合一呢?河流形态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如果集雨面积能分解得小一点,这个峰值就可以削减。其次,坡降放缓,或改造成阶梯跌坎形式,就能减势消能。如果我们把自然的规律用起来,根本不用多花钱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海绵城市一定是构建三个尺度的系统。现在做的工作都在社区尺度上,但我们实际上还需要城市尺度和流域尺度的措施,只有这三个尺度匹配起来,才能解决城市受淹的问题。而且,现阶段一定要抓大放小,而且是部门合作,循序渐进,要有良性互动的机制。

专家回应关于三峡大坝的各种争议问题

问题1:百年、千年一遇指什么?

在关于气象、气候问题的官方表态和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不是一个周期的概念,是一个概率的概念,指每年发生多大洪水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而不是这样的洪水一百年、一千年才发生一次或者轮一次。它有一套计算办法,有一套相应的指标,比如用水位还用洪峰流量,就是类似这样的指标。

当然,这个问题推敲起来会有些复杂。比如1998年的大水,如果按照洪峰流量来计算,6万多立方米/秒的流量,也只是五至十年一遇左右;如果按洪量来算,比起1954年、1931年,它又可能是三五十年一遇的量级。可是按照水位来算,它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是一个破历史纪录的高度。所以,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即使一些成熟的计算方法也不见得就能够说得那么准确。

▲武汉遭遇强降雨,市民出行需蹚水

具体到三峡,大概数值是这样,三峡大坝断面百年一遇长江洪峰是8.3万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是不到10万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是12万立方米/秒左右。当然,也可以这样考虑,所谓百年一遇,这个水文的数据确实是按照概率算出来的,但这只是某个局部地区、某项内容的百年一遇。全国由很多地区组成,现在如果是从全国的情况,或者整个长江水系的总体来看,有时候感觉百年一遇,确实会比较多。

总体来说,政府、媒体和公众都要慎用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这样的提法,因为它的计算是很复杂的。比如2003年、2007年淮河发生大水,都是到第二年的4、5月份,水文部门经过大量的计算之后,才算出去年这场水有的断面是10年一遇,有的断面是20年一遇,如果刚发生大水就说是百年一遇,这并不科学。

问题2:武汉填湖和城市内涝直接相关吗?

最近有媒体报道,武汉内涝与多年来填湖严重有关,近30年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国初期的127个湖泊如今仅存38个,这两者之间有直接对应关系吗?

武汉的地面是一种丘陵形式,但是它高程主要是处于21-24米的范围。这意味着,到了长江汛期,完全需要靠城市外围的堤防挡住长江的洪水,堤坝里面才是安全的。而在城市里,湖泊是最低的地方,湖泊的高层大致在19-22米,区内的雨水进不了长江,就会聚到湖里。大家可以想象,不下雨时湖面积小一点,但是降大雨时水位上升,湖面积就会扩大,这就会漫到地上来。

▲武汉水务部门强力抽排南湖雅园积水

现在是全国处于城镇化的阶段,城市的用地需要增加,但是中国有耕地红线的规定,农田是不能侵占的,最后就变成了向水要地,侵占湿地,挤占河湖,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之一。

但是,大家并没有去思考,这个向水争来的地,平时是旱地,但是到了涨大水的时候是应该“归水”的,结果就出现了大家能看到的,成片的小区、汽车都泡在水里了。

需要注意的是,跟水争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的人口在清朝之前都没有超过1亿,清朝起从1亿增长到4亿,那时候两湖就开始大规模地人水争地。洞庭湖过去有6000平方公里,现在减少了,但并不是三峡造成的,它早就减少到一两千平方公里的范围了。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批水利专家认为,中国的国情下只能选择蓄洪垦殖。蓄水垦殖的观念,就是认为这个地方小水时归人,大水时归水,而通过评估,认为这个地方三五年被淹一次还是合算的。

这种现象并非是中国特有的,在东南亚如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都有这种现象,城市无法在原来的范围里面发展,不得不与水争地。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清楚地知道在这里建房后,大水来袭时会淹成什么样。在泰国有很多的房子,开发的楼房有几根柱子,一楼不是住房,住是住楼上的。

在过去,中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也有这样的习惯,比如江西湖口镇的一些村庄,一楼绝对不装修,也不存放重要财产,被淹了后就把物质搬到二楼,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损失。在当下的中国,一些地方要发展,只能谋求人和水共存的模式。

问题3:三峡大坝对武汉防汛有什么影响?

武汉受淹以后众说纷纭。7月初,长江上游来了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长江大坝调蓄后下泄了3.1万立方米/秒,最后,大洪水在武汉的水位比1998年最高水位低了1米多。那么,这个高水位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实并不是3.1万立方米/秒流量造成的。一个河段的水位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一是上游来水,二是本身底水的高低,还有下游流走的情况。

此次汛期,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在降大暴雨,所有河段的水位都很高,本身武汉的水位也很高。那么,三峡的调度作用是什么概念?如果它增大了5000万立方米流量,贡献率大概在30厘米,这一次武汉水位涨了3米,所以中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三峡的贡献。如果三峡不是洪水流量从5万立方米/秒削减到3万立方米/秒,那武汉水位跟1998年最高的水位就不是只差1米了。

武汉不能太指望三峡大坝来减轻武汉城市内的涝灾。图为三峡大坝主动泄洪

总的来说,三峡只是减轻了防外洪的压力,但不能太指望它来减轻武汉城市内的涝灾。武汉低洼地面高程远低于外江的水位,完全是靠堤防来防守的,难处在于湖里的水不是靠自流进到江里去,是靠沿江的泵站强排出去的,通过抽排的方式才能解决内涝的问题。外江水位高一点、低一点并不妨碍抽水,所以武汉内涝的水不能靠三峡减少下泄流量得到解决。

此外,有一些人批评的三峡“清水下泄”,实际上它淘走了河道的泥沙,剩下的空间是能多容纳水的。清水下泄实际上是三峡很重要的防洪功能,如果不是三峡大坝使得长江水位河道下降2米,防洪问题可能比现在要严重得多。

问题4:三峡工程主要的功能是发电?

三峡工程在发电,但认为三峡主要功能就是发电是不对的,三峡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三峡多蓄水肯定能多发电,根据计算,如果三峡可以把汛限水位提高1米,可提高5亿度发电量。但是,不管是干旱还是在洪涝的时候,三峡调度历来都是把防洪放在第一位。实际上,供水的作用也排在发电之前,2011年干旱的时候三峡就往下放水。当然,需要放多少水也是有计划的,并非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毕竟防洪库容有限,放多了,如果过两天没有水了也不行。很多人没有想到,其实三峡大坝蓄高了水位才能多发电、多赚钱,但是,在下游涨大水的时候,还不能多存水,不是它不想存,而是出于国家防洪的整体利益,不允许存这么多。

问题5:三峡工程是否引发了地质灾害?

三峡是一个峡谷型库区,蓄水之后地质灾害确实是增加了,这是无可否认的事,但这也是可以预见的,三峡没有库区的时候也有滑坡,历史上就有很多的滑坡。

有了三峡后,由于现在的调度规则,一年里面蓄水高度就从汛期的“145米”到非汛期“175米”,到汛期又降到“145米”,这中间有一个大涨大落的特征。这个特征本身会诱发不稳定的山体,所以在蓄水初期会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新滩大滑坡灾难,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了。图为 2009年,湖北三峡库区巴东县沿渡河姚家滩滑坡造成整体下滑

近十年来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经过国土资源部的勘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预警措施,包括发现危险把老百姓撤走等。某种意义上,这些隐患已经暴露了,也已经在前期把这些隐患消除了。

学界一般认为,水库建成后的地质灾害分三个期:第一个是免疫期,就是集中释放,把原来的潜在滑坡体大量释放;第二个是平缓期,就是与水库建成前基本平衡;第三个是受益期,受益期就是地质灾害比没建水库前还要大大地减少。三峡工程现在已经度过了免疫期,甚至可以说开始进入受益期了。今后,像三峡建设前的长江新滩大滑坡灾难,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了。因为长江的能量已经被用来发电,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制造新滩大滑坡那样的滑坡体了。水电开发最终可以减少地质灾害,这基本是被全世界所有发电站证明的。

问题6:三峡工程是否会带来水污染?

很多人都说三峡工程会造成长江的水污染。大坝建成后,流速减慢确实不利于河流的自净。原来水流很快,污染物常被迅速排走,但是有了大坝把它挡在那里,很可能在身边就发生水质恶化、蓝藻的情况,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的。

▲ 2010 年,湖北宜昌已投入20多亿元建污水处理项目保护长江水质

不过,水利部公布的水质数据显示,三峡电站建成之后,支流局部的水质可能有一些恶化,干流总体的水质却是持续好转的。三峡大坝的建设,本质上是阻止了沿岸居民把长江当成下水道的行为,逼着大家必须治理污水。由于三峡大坝存在,我们必须要治理污染,所以在上游各地建了上千座污水处理厂,长江水质最终不但没有恶化,而且有所好转。这也证明,污染的源头是人类社会的排放,如果不治理它,让它排到海里,海里也会被严重污染。可以说由于有了三峡工程对中国东海的整体水质改善都有帮助。

问题7:三峡是“钓鱼工程”,需要没完没了地追钱?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三峡工程于2006年5月竣工后,蓄水后引发的地质灾害、污染、水系失衡等问题犹如钓鱼工程,越滚越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不断向中央政府要钱进行处理,这是真的吗?

首先从三峡自身建设来说,三峡项目的投资最后核算比原来的预算还省了约200亿。我们应该把三峡枢纽电站的建设和水库建设分开看。国家水电开发市场开放以后,水库大小在水电站的投资里面占的比例非常大。水库是调控水资源的,水库跟发电多少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比如建10个葛洲坝那样的径流式发电站发电,发电量差别不大,虽然没有调蓄能力,但投资则少得多。但要知道,国家不仅缺水电能源,更重要的是还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资源调控必须有大量的水库,能把水存起来。这样发大水的时候能存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才有资源可用。

库容系数,就是库容与河流径流量的比值,这个系数欧洲是0.9,美国0.66,中国只有0.3,中国的库容是太少了,尤其像三峡那样的大库容更少。如果让一个发电厂去建这样一个大水库,企业是很难承受的。

现在三峡库区有一个发展规划,确实需要增加很多投资,但它是库区发展规划,和三峡工程本身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

另外,网上质疑的地质灾害、污染问题,其实并不如指责的那么严重,甚至于水质还有改善,所以说这是“钓鱼工程”是不妥当的。

再想想,现在大家用的电网里的电,已经是综合了火电和水电的,如果没有水电,今天电费就不是这个价钱。我们已经享受了水电带来的好处,不能说它是一个“钓鱼工程”。

问题8:如何看待“清水下泄”的问题?


 

▲三峡清漂完成,江水纯清如泉

所谓“清水下泄”,就是指三峡大坝修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水含沙量锐减,三峡水库从2003年蓄水起的十年间,入库泥沙量仅为论证预测的42%。“清水下泄”也是有利有弊的,最大的利是消淤长江河道,多年来共减少长江河道中15亿立方米/秒泥沙,荆江从枝城到城陵300多公里,主河槽平均降低了2.11米,河水变深就能多容纳洪水,可以说,仅此一项三峡工程能为中下游多吸纳10亿立方米/秒的洪水。

但另一方面,“清水下泄”对鄱阳湖、洞庭湖的抗旱确实是不利的。长江河床加深后,导致长江水位下降,在冬天枯水时,连接长江和洞庭湖的河床底比江水水位还高,长江的水进不来。

目前,江西、湖南等地想修闸拦水,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没有三峡工程它们也面临建闸或建坝。原来由于长江泥沙淤积不断抬高,每年大坝就随着要抬高,但是江可以抬高,湖是无法抬高的,湖的防洪无法解决,没有三峡的时候不得不截流,只不过有了三峡以后,截的理由就不同了,变成了为了保护湖水不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