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更值得反思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1-14 14:07:08
阅读量:0
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无疑联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新闻传播史上“将简单事件复杂化”的最新力作。
在王占生这样的专家看来,这两家的行为都有些令人不解,农夫山泉为何在产品质量过关的情况下,没有大方地去面对标准问题;而京华时报在对地方标准落后这一“可以理解”的问题上,为何要如此穷追猛打?
不过,很多一直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公关界人士却看出了一些端倪。在农夫山泉的发布会后,多位公关界资深人士在网上发表了观点,有分析双方交战策略的,有猜测双方心理的。在新桥公关CEO沈志勇看来,农夫山泉在事件前期应对上没有章法,自己制造了很多议题,导致事态扩大,根源还是这家民营企业的傲慢与自负。
大业传媒集团品牌中心策略总监付泉平则认为,仅仅从策略来谈论这件事没有太大意义。 付泉平告诉记者,以往只要出现食品安全相关负面报道,企业不分对错,总是希望尽快“息事宁人”,花钱摆平,“农夫山泉以前也被报道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也是这样的做法,但他忍了这么多次,这次终于忍不住了,就暴发了。”付泉平如此猜测。
付泉平说,这种报道-花钱摆平的“沟通模式”,已经形成了一条奇怪的利益链,也造成扭曲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在食品安全舆情中,媒体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游戏规则也是偏“人治”——“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媒体报道企业就像是审判,这个企业并不是作为嫌疑人存在的,而是已被推定为有罪。
此次农夫山泉却像是“放手一博”,想借自己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消费者口碑,和京华时报来一次对赌,所以在发现初期的回应无效后,农夫山泉像是被激怒了,决定不再缺席“送审”,不再沿用传统的公关套路;而京华时报在发现农夫山泉“死不低头”后,继续加大报导力度,这也符合媒体的一惯心理和做法。
“看起来是农夫山泉对战京华时报,但也可以说农夫山泉针对的不仅是京华时报,甚至某种程度上,这是食品行业和媒体对立情绪的一次爆发。”付泉平表示。
不少公关人士已经将此次事件奉为“经典案例”,认为农夫山泉的做法将为更多食品企业提供了新的舆论应对思路,甚至乐观地估计,媒体在做食品安全报道时可能会“收着点了”。
不过,此次事件会给食品企业、媒体带来多少实质性改变还很难说。在某种程度上,食品企业和媒体的关系可谓“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媒体的生存方式、利益链和思维模式也并非短期内可以改变;政府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能力在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但在这次事件中,相关部门的回应不仅较为迟缓——往往是记者去采访了才回复,而且大多只限于重复政策法规,这种做法实在刻板,对于关键问题的厘清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此外,公众的认知也应该被“视为”食品安全舆论环境的一部分,只是,在食品安全报道长期片面化、科普不力的状况下,消费者已经产生了很多“误区”。在未来,如果公众能够不再无条件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报道,学会用审慎的态度去看待媒体,那么也不失为食品安全舆论的一大进步。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