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监管的盲区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28 12:53:04
阅读量:0
危险化学品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因为它很少被公众直接大量接触,所以它远不如食品安全监管、环保污染监管那么被人所熟知,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安监总局及北京市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的完善,尤其是非化工类企业的监管还需要下大力气。
危险化学品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说,现在没有一个行业不涉及到化工用品。”马玉国对记者说。危险化学品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化学品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品即为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事实上也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场所,天然气、煤气、汽油是老百姓接触得最多的危险化学品,消毒剂也是危险化学品,只不过大家接触的量不大。
虽然大部分危险化学品并不为我们直接接触,但它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电子行业要用酸和碱来处理芯片,纺织印染要用到苯类染色助剂,肉类企业做肠衣要用火碱、过氧化物处理,不然很难处理干净。“我们每个人穿的衣服,就是用液态氨对棉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彻底消除纤维中的内应力,以此改善面料和服装的功能性。液氨在工业上还可以生产尿素、硝酸铵等化肥。”马玉国向记者举了很多例子。
国家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名录,共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气体、有毒品和腐蚀品等七大类,共计1900余项。“事实上,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会对这些品种全部掌握,对于某个领域,比如加油站需要了解的是它所涉及的那几种危险品,公众需要了解得就更少了。”马玉国表示。
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2011年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只要属于名录中的品种,它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等环节都会受到监管。”金鑫告诉记者,《条例》覆盖了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只不过不同环节的监管部门和职责不同,比如生产、经营、储存环节由安监部门负责,处置回收则归环保部门管理。
使用环节监管需进一步强化
在金鑫看来,由于中国的安监部门成立相对较晚,法规、标准和规章等方面均在大力完善中,“我们的经验也在慢慢积累,各种制度主要是借鉴国外的规定,参照他们的设施,这应该是可行的,依据也是充分的。”
北京市安监局监管三处的李东洲处长介绍说,以北京市来看,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北京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关闭了一大批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250多家,到现在只有50多家,特别是去年完成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共有126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通过了标准化三级达标评审,通过率达到94%,安全生产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马玉国也认为,目前总体监管形势还是不错的,危化品事故虽然时有发生,但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不过,由于石油化工类企业属于最直接的高危行业,一直是监管的重点,而非石化类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虽然《条例》也有涵盖,但还算是“薄弱环节”。
以此次液氨爆炸事故为例,安监部门负责液氨设备间的监管,但不负责厂房的监管;氨罐及制冷设备属于特种设备,质监部门应该有监管责任;而氨气爆炸引发火灾,消防部门也要管理,“这几个部门如何协调职能,可能还需要深入探讨。”金鑫表示。
李东洲也表示,由于危险化学品的使用面太广,从国家层面来说也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对于如何建立分类分级、分部门的监管架构,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风险防范意识仍然薄弱
为了打好安全监管的基础,北京市安监部门正在抓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比如技术法规制定、严格许可、加强人员培训等,同时提出要建设集中管理体系、物联网应用等,包括北京市率先完成“两重点一重大”专项整治(指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及相关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北京市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前列,“北京市作为首都,工作上有更高的责任心;当然,从客观上来说,北京的量少一些,外省市工作量和难度比北京确实要大。”李东洲介绍说。
不过,由于不同地域情况不同,在监管要求、水平上也存在差异。马玉国向记者介绍,同样是使用液氨制冷设备的企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做得很不错,如区内的可口可乐公司,它的液氨库、压缩间、制冷间的建设,都请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在专项整治中,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在提出整改意见后不断进行完善。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与应急研究中心主任赵劲松,目前正致力于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的风险评估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不同行业对风险认识程度是不同的,目前国内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会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他还没有碰到过一家非化工类企业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的,“比如食品加工业的领导,他对食品加工熟,而危险化学品是一个知识空白,不一定认识到这个危害。”
“在欧洲,非常重视知识的分享,比如类似事故在一个地方发生,其它地方就可以借鉴它的经验教训。我们希望,不管哪个行业使用了危险化学品,都要按石油化工行业标准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赵劲松表示。
李东洲则表示,每一次事故,应该吸取教训的是监管人员及一线从业人员,包括标准制定者;对于公众来说,最应该提高的是紧急避险等逃生知识,而这一点尤其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媒体在内的全社会的宣传和教育。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