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时代的黎明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02 14:02:49
阅读量:0
邓小平似乎与汽车有很深的“缘分”。早在1925年,他就曾供职于法国的雷诺汽车厂。半个多世纪之后,他作为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再度被日本的汽车工业和汽车文化所震撼。
1978年,邓小平走进了日产汽车公司在日本神奈川的工厂。当时,这家工厂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被认为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工厂。日产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邓小平,得益于自动化的生产线,这家工厂里每位工人平均每年能生产94辆汽车。邓小平回答说:“这比中国排名第一的长春汽车厂多出 93 辆。”“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此后,日本、德国、美国等汽车工业强国的技术和理念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1986年,新中国再度允许私人拥有汽车。尽管最便宜的私家车也要卖到9000多元,在当时堪称天价,但仍然有一些早期的“万元户”,比如商人、计算机专家和发明家有可能在短期存钱后购买。于是,由波兰引进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许可证生产的菲亚特126P微型轿车,成了中国私家车的“启蒙者”。
同样是在1986年,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有鉴于微型廉价私家车即将供不应求的现实,也瞄准了这一块市场。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汽车公司达成协议,以全散件组装(CKD)形式进口夏利微型轿车,并在天津市完成组装。1986年,最早的60辆天津夏利轿车离开了生产线,“天津夏利”从此成为很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