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钢铁工业的现代转身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02 10:59:01   阅读量:0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基于解放前的工业成就、国内技术储备和苏联援助等力量,迅速搭建起了最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但在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程度的进程中,中国也承受了因为冒进带来的损失。比如说,在20世纪中期,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钢产量,因此,全民“大炼钢铁”成为1958年的“大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荒废正常生产为代价,当年的中国勉强达成了钢铁生产指标,尽管很多所谓的“钢材”,都因为质量问题而被抛弃。

  当邓小平成为中国“掌舵人”的时候,他同样面临提升钢产量的问题,而这一次,他选择了科技。在此之前,由于“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干扰,中国的钢产量停滞不前;而以群众运动来提升钢铁产量的做法,已经接近了它的极限,对增产的作用并不显著。

  1978年的访日之旅,让邓小平认识到了现代科技为钢铁工业带来的改变。当时日本的钢铁技术远远超过中国,仅仅是最先进的君津制铁所这一家工厂,其钢铁产量就相当于中国钢铁总产量的一半。在那里,邓小平参观了新型的连轧生产线,还有当时非常前沿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这些先进的钢铁工业技术,后来成为上海宝钢的基础。而这座工厂,成为中国现代化钢铁厂的样板。

  来自日本的先进科技,为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华丽的转身。在20世纪80年代,钢铁产量从 1982 年的 3716 万吨猛增到 1989 年的 6159 万吨,1996 年又进一步增加到 1.12 亿吨,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到 2010 年,拥有现代技术的钢铁厂在中国遍地开花,不用进行政治动员,中国就能达到 6 亿吨的钢铁年产量。充足的钢铁供应,带动了一系列下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