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农业现代化,养活中国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02 10:54:15   阅读量:0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农业的目的不是保证每个人食物充足,而是尽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定和医疗技术发展等因素,使人口迅速增长,而战备需要也使中国执行不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于是,人口爆炸、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大规模饥荒。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农业生产队这种生产模式的劣势也显现出来。大规模的生产队虽然有利于整合资源,但不利于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在很多时候会造成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下降。

  1978年5月2日,当时分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一支高层代表团,开始了对法国、瑞士、德国、丹麦和比利时这5个欧洲发达国家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这次历史性的出访,让中国领导人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工业领域的成就,这5个国家的农业生产率之高,也超出了代表团成员们的想象。

  在当时,对于中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邓小平与华国锋有着不同的理解。华国锋认为,推广机械化生产、良种作物和大规模使用化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邓小平则更关注生产关系的改变,或者说使用先进技术的“人”的位置。后来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可以说是这两者的合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使劳动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起立,从而促进了农民自发地引入新品种和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让中国的食品供给更有保障。然而,随着社会向逐利的方向发展,联产承包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和“反大机械生产”等方面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