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埃博拉病毒
面对埃博拉病毒,人们之所以非常恐惧,原因就在于对埃博拉病毒还不了解,因陌生而产生恐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向常驻联合国通报埃博拉疫情时称:“疫情发生六个月来的情况证明,恐惧时最难克服的障碍。”
埃博拉病毒为什么如此可怕,竟被人们称为“非洲死神”?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毒,为什么致死率高达90%,为什么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迟迟研制不出来……在此,对埃博拉病毒的十大问题进行分析,一一揭开埃博拉病毒的神秘面纱。
1.埃博拉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毒?
埃博拉病毒病是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是丝状病毒科(线状病毒)的三位成员之一,另两位为马尔堡病毒属和Cuevavirus属。埃博拉病毒病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杨洋表示:“这种病毒致死率非常高,但是对外环境抵抗力弱,一般化学及物理消毒方法可使其灭活。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但60℃30min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
目前,埃博拉病毒属有五个不同的属种: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
据杨洋主任介绍,埃博拉病毒致病原理尚不得而知,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薛大夫表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测,当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2.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什么?
在非洲,人们认为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与小项圈果蝠,可能属于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而且,埃博拉病毒的地理分布可能与果蝠的生长区相重叠。杨洋主任认为:“目前埃博拉病毒的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基于现有证据,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虽然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属于人类的感染源,但他们并不被视作宿主,而像人类一样属于意外宿主。1994年以来,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中已见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属种引起的埃博拉疫情。
据了解,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饲养的猕猴(食蟹猴)中引起过严重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自2008年以来,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和中国的猪群发生的几起致命性疾病疫情中被发现过。有报道称,在猪群存在无症状感染,试验性病毒接种已经表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并不能在猪群中引起疾病。
在8月12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46期活动上,有专家认为:这种病毒是人兽共患病毒,依据目前对它的了解,它的自然宿主可能是非洲果蝠,它的终末宿主主要包括人类、灵长类动物,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各种各样的猴子。非洲羚羊、豪猪的体内也被检测出可以感染埃博拉病毒,但是感染机会比灵长类动物低得多。
3.埃博拉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据资料显示,在非洲,人会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
杨洋主任表示:“埃博拉病毒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这种传播是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导致的。”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流行,与当地人的对病毒的认识水平和丧葬文化有关。薛大夫表示:目前最主要任务是防控,但在非洲做到有效防控很难,原因在于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差,而且当地人的认识水平有限,甚至认为是外面的人把病毒带进去的,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在安葬死者时,一般不会火化处理,通常还会与死者亲吻告别,进行肌肤接触,这就会大大的增加受感染的人群。
与此同时,有专家也指出,这也与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有关,因为作为传染源的病人,在潜伏期中没有明确的传染性,它的传染性体现在发病后。
4.如何才能诊断埃博拉病毒病?
在做出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首先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包括疟疾、伤寒、志贺菌病、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
据杨洋主任介绍,埃博拉病毒感染可通过若干类型的检查在实验室获得明确诊断,比如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检测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电子显微镜和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同时,病人样本具有极端生物危害风险,只有在最高级别的生物防护条件下才可进行检测。
目前,在非洲疫区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进行诊断。据薛大夫介绍,对埃博拉病毒的检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查,它是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为抗原,建立的检测埃博拉病毒IgG抗体的ELISA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二是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它是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或检测病毒核酸,并用相关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实验安全性增高,且实验结果也不受显著影响。
5.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所表现出起病急,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属于典型症状和体征。
当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此外,埃博拉病毒病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验才可获得确认,一般化验结果包括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升高。
病人一旦开始显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但在潜伏期内不具传染性。杨洋主任表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没有很多特异性症状,与一般的感冒、疟疾等病症一样,所以刚开始不易察觉。病毒首先攻击人的肝脏,人会变得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肝脏变大,功能异常,然后是攻击肾脏,之后是攻击血管,使血管坏死,再之后是大脑出血,导致中风,最后让人休克和多种器官衰竭。
6.什么人最容易受到感染?
当埃博拉病毒来袭,人们心理都会问一个问题:什么人最容易受到感染?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卫生工作者;与感染者存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期间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的哀悼者;在雨林地区与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发生接触的猎人等。
人容易受到感染的原因在于,一旦有人与染有埃博拉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有专家认为,感染的发生缘于与感染者的血液、其它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的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与受到埃博拉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污染的环境发生接触时,也可发生感染。
杨洋主任表示,卫生工作者之所以是高危人群,在于他们频繁直接接触受感染人群,同时缘于他们诊疗护理患者时,有没有做好严格的个人防护。因此,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和卫生站)的卫生保健提供者都应当了解该病的本质,疾病如何传播,并严格遵守WHO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
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病毒就会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病人应得到医疗专业人员的密切监测,并获得实验室检查,以确保病毒在病人回家前不再在身体系统内传播。当医疗专业人员确定病人可以回家时,那么他们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对社区中的其他任何人造成感染。
同时,在非洲哀悼者在安葬仪式上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可能对埃博拉的传播发挥作用。处理埃博拉死者时,必须佩戴保护性强的防护服和手套,死者应立即埋葬。
7.如何减少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人用疫苗,提高对感染埃博拉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个人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是减少人类感染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如何减少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据专家介绍,首先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猴子、猩猩,以及食用此类动物的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处理动物时应当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适当的防护服。这类动物产品(血和肉)应当在食用前彻底煮熟。
同时,减少社会上因直接或者密切接触感染者而带来的人际间传播风险,尤其是与其体液的接触。应避免与埃博拉病人发生身体密切接触。在家照护病人时,应戴上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探视住院病人以及在家照顾病人之后,要及时洗手。另外,受到埃博拉流行的社区应使民众了解疾病本质以及疫情控制措施,包括死者的埋葬问题。死于埃博拉的病人应当立刻并且安全地加以埋葬。
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而言,公共卫生宣教内容应当侧重在因不安全的畜牧业和宰杀做法以及不安全的使用新鲜血液、原料奶或者动物组织而导致的野生动物与人之间传播风险方面。在处理染病动物或其组织以及宰杀动物时,应戴上手套和其他适当的防护服。
8.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特异性疫苗。正在对几种疫苗进行测试,但没有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目前正在对新的药物疗法开展评估。
薛大夫表示,现在对于埃博拉病毒也没有特效治疗,一般的干扰素是没有作用的,只有通过支持对症治疗,就是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重病病人需获得重症支持医护,病人往往出现脱水,需要用含有电解质的液体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另外,当人们在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病的地区,以及在与已知患有埃博拉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的人员存有接触,并且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当立即就医。及时就医对于提高该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感染控制程序。
杨洋主任在采访中表示:埃博拉病毒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把传染源隔离,阻断传播途径,加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埃博拉病毒的传染。
9.研制疫苗和药物最大的问题在哪?
据报道,目前,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名美国医护人员,正接受一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血清后,病情出现了好转。杨洋主任认为:美国已经有相关疫苗,但在没有临床试验的情况下,直接用在两名医务人员身上,目前效果还可以,但还不能说会是给研制新的疫苗和药物带来曙光。
从医疗伦理上来说,杨洋主任认为:“在情况非常危机的时候,为尽可能挽救埃博拉病患的生命,世卫组织也已认可使用试验性药物治疗尽管这有悖于医学伦理道德,所以公众也须认识到试验性药物未经人体试验,也未经监管机构批准。”
那么,研制疫苗和药物最大的问题在哪?杨洋主任认为:埃博拉病毒疫苗不易研制主要有几大难题。首先就是很难招募到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甚至很难取得患者身上的样本。尽管此次埃博拉疫情非常严重,但这个病主要集中在非洲偏远贫穷的地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都是十分有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仍不清楚,尽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蝙蝠是其源宿主,但是如果无法确定其源宿主,将很难划分适用人群。最后,埃博拉病毒是最烈性的病毒之一,它需要在P4级的实验室里才能进行相关研究。
对此,薛大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疫苗和药物具有什么样的商业价值。她认为,这要看疫苗和药物的商业意义有多大,因为生产者要考虑投入后有无回报,不能说研制出来后卖出去,尤其像埃博拉病毒曾在非洲灭迹15年,因此之前很多研究机构不会将重点放在研制对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上。
10.是否有传入中国的可能?
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46期活动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董小平研究员说,埃博拉病毒传入我国的可能是有的,但在人之间的长期流行几乎没有可能。
董小平研究员推测说,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埃博拉病毒通过病毒携带者或者病人传入我国的机会还是有的。也有可能通过进口动物传入,但这完全可控。而埃博拉病毒在中国形成长期的流行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它在国内很难找到自然宿主。另外,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者很容易识别,且潜伏期的患者不具有感染能力。所以它在人之间形成长期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形成易感动物的长期流行也几乎不可能,因为中国引进的大猩猩等动物不会直接放到森林里面,一般都作为经济动物或者观赏动物。再就是中国的果蝠形成病毒传染的可能性也很低。因此,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埃博拉病毒传入有风险,但在中国造成大范围流行的风险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