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技也需“顶层设计”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01 10:16:56
阅读量:0
现在,“顶层设计”这个词十分流行。而今,这个词语也被引入到了安全科技方面,而且安全科技的“顶层设计”也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做好煤矿瓦斯、水灾、火灾,非煤矿山灾害,危险化学品爆炸等灾害和职业危害防治科技顶层设计方案,制定与防范事故结合紧密的科技路线图,强化需求引导,调动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安全科技研发。
瓦斯、水灾、火灾,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这几大部分的顶层设计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有着丰富和实际的内涵。
“顶层设计”摸清灾害家底
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顶层设计,主要是想解决三大问题。
首先就是摸清这几大灾害的“家底”。通过顶层设计的规划。我们会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主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搞清楚,弄明白它们呈现的是什么态势。比如,在瓦斯的顶层设计下,我们摸清了全国有20个瓦斯灾害区域,其中有8个高瓦斯区域。而水灾有6大灾害区域,有900多个高水害矿井。我们还搞清楚了中国的瓦斯灾害态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了解好这些分布和态势后,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分析这些分布和安全生产的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能帮我们找出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按照客观规律,高瓦斯地区是和高灾害对应的,但是如果低瓦斯地区对应的是高灾害,那么就说明我们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而下一步,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理清楚现有技术。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部分我们主要就是理清现有技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实用的成果和技术。没转化的加快转化,没推广的加快推广。技术欠缺的,尽快组织攻关。已经投入市场的,通过示范工程来检验是不是可靠。然后就是推广,将技术惠及更多用户。”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解决科技发展的可持续内生动力。而一套基础平台是解决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保障。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安监总局将建立9大类100个技术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培育和创建一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打造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等功能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链。培育一批安全产业示范园,提高安全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而第三个就是怎么去推进这些工作。这位负责人说,“四个一批” 就是我们工作的抓手。通过这个项目形成安全科技的滚动发展,形成有进有出的科学管理机制。
“临界状态”变为“超前感知”
而在谋划科技支撑这方面,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也帮助管理部门实现了将“临界状态”变为“超前感知”的事故预防思路。
对于事故,人们过去主要是防范,是监测监控事故的“临界状态”。也就是说如果瓦斯浓度超限了,到了不处理就要出事故的极限时,我们才会发现并处理。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大的灾害。
所以现在要将“临界状态”这个思路改成“超前感知”的方向转变。这就像中医治疗“未病”的思路,通过一些前期的症状,就能通过调理,将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而生产安全上,中医探病时的望闻问切手法就是一个个高新科技设备。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超前探测到事故的危险苗头,从萌芽中,就将危险因素发现并扼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实现超前感知,主要还是技术装备在“大、微、智”方面的进步。
“大”是指机械装备要向大型化发展,高产高效,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路子。煤矿如果高产高效,人工使用的少,那么安全性就高了。而“微”则针对技术装备,因为对于安全科技来说,可以探测危险的的传感技术很重要。所以传感器件,就要往“微”的趋势发展,做到小型化、微功耗、远距离。此外还有“智”,智指的就是智能检测、辨识、分析,决策等一系列的系统。
安全生产技术需要专业化、精细化
“安全生产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凯告诉记者,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矿山开采、建筑施工的企业,从外面一看,可能显得有些“傻大黑粗”。但是走进内部,其实有着非常强的科技要求。
“科技强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件件鲜活的案例。
以天然气管道泄漏为例,在检测天然气管道泄漏时,就有很多种检测方法。一种是检测泄漏气体的方法,一般通过检测泄漏物质来判断是否发生泄漏,但是如果当泄漏量很大时才能检测到,这样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对预防事故所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泄漏开始就能检测到泄漏物质,判断是否发生了泄漏。这就要求检测仪表能检测出空气中含量很低的泄漏物质,检测空气中的泄漏物质浓度要达到PPm级(百万分之一的浓度),也就是说普通的泄漏物质检测仪表都要求检测的精度达到PPm级。
还有声检测方法,可以靠检测声音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管道泄漏。天然气管道泄漏时是有声音的,但是当泄漏强度很少时,有时泄漏的声音靠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这时就要靠专业的仪器,可以将这些不易察觉的声音检测出来。还有检测管道是否发生损坏的方法,长达几、几十千米的管道,又长又细,大部分还埋在地下,管道是否损坏,靠眼睛观察十分困难,这时一种叫做“管道猪”的检测仪器就派上了用场。这种检测仪器可以爬入管道内部,在管道中爬行检查管道壁的薄厚以及是否损坏,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技术的提高除了能预防危险发生,还能真真切切地挽救更多的生命。2001年到2009年,我国发生了多次尾矿库重特大事故。2008年,山西发生了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00多人死亡或者失踪。这些事故发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事故规律,并采取技术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提出了针对高危尾矿库的治理措施和大型尾矿库的安全监控的要求。从这些手段和措施开始使用后,从2010年以来,还没发生过重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做好煤矿瓦斯、水灾、火灾,非煤矿山灾害,危险化学品爆炸等灾害和职业危害防治科技顶层设计方案,制定与防范事故结合紧密的科技路线图,强化需求引导,调动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安全科技研发。
瓦斯、水灾、火灾,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这几大部分的顶层设计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有着丰富和实际的内涵。
“顶层设计”摸清灾害家底
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顶层设计,主要是想解决三大问题。
首先就是摸清这几大灾害的“家底”。通过顶层设计的规划。我们会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主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搞清楚,弄明白它们呈现的是什么态势。比如,在瓦斯的顶层设计下,我们摸清了全国有20个瓦斯灾害区域,其中有8个高瓦斯区域。而水灾有6大灾害区域,有900多个高水害矿井。我们还搞清楚了中国的瓦斯灾害态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了解好这些分布和态势后,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分析这些分布和安全生产的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能帮我们找出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按照客观规律,高瓦斯地区是和高灾害对应的,但是如果低瓦斯地区对应的是高灾害,那么就说明我们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而下一步,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理清楚现有技术。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部分我们主要就是理清现有技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实用的成果和技术。没转化的加快转化,没推广的加快推广。技术欠缺的,尽快组织攻关。已经投入市场的,通过示范工程来检验是不是可靠。然后就是推广,将技术惠及更多用户。”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解决科技发展的可持续内生动力。而一套基础平台是解决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保障。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安监总局将建立9大类100个技术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培育和创建一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打造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等功能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链。培育一批安全产业示范园,提高安全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而第三个就是怎么去推进这些工作。这位负责人说,“四个一批” 就是我们工作的抓手。通过这个项目形成安全科技的滚动发展,形成有进有出的科学管理机制。
“临界状态”变为“超前感知”
而在谋划科技支撑这方面,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也帮助管理部门实现了将“临界状态”变为“超前感知”的事故预防思路。
对于事故,人们过去主要是防范,是监测监控事故的“临界状态”。也就是说如果瓦斯浓度超限了,到了不处理就要出事故的极限时,我们才会发现并处理。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大的灾害。
所以现在要将“临界状态”这个思路改成“超前感知”的方向转变。这就像中医治疗“未病”的思路,通过一些前期的症状,就能通过调理,将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而生产安全上,中医探病时的望闻问切手法就是一个个高新科技设备。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超前探测到事故的危险苗头,从萌芽中,就将危险因素发现并扼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实现超前感知,主要还是技术装备在“大、微、智”方面的进步。
“大”是指机械装备要向大型化发展,高产高效,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路子。煤矿如果高产高效,人工使用的少,那么安全性就高了。而“微”则针对技术装备,因为对于安全科技来说,可以探测危险的的传感技术很重要。所以传感器件,就要往“微”的趋势发展,做到小型化、微功耗、远距离。此外还有“智”,智指的就是智能检测、辨识、分析,决策等一系列的系统。
安全生产技术需要专业化、精细化
“安全生产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凯告诉记者,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矿山开采、建筑施工的企业,从外面一看,可能显得有些“傻大黑粗”。但是走进内部,其实有着非常强的科技要求。
“科技强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件件鲜活的案例。
以天然气管道泄漏为例,在检测天然气管道泄漏时,就有很多种检测方法。一种是检测泄漏气体的方法,一般通过检测泄漏物质来判断是否发生泄漏,但是如果当泄漏量很大时才能检测到,这样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对预防事故所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泄漏开始就能检测到泄漏物质,判断是否发生了泄漏。这就要求检测仪表能检测出空气中含量很低的泄漏物质,检测空气中的泄漏物质浓度要达到PPm级(百万分之一的浓度),也就是说普通的泄漏物质检测仪表都要求检测的精度达到PPm级。
还有声检测方法,可以靠检测声音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管道泄漏。天然气管道泄漏时是有声音的,但是当泄漏强度很少时,有时泄漏的声音靠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这时就要靠专业的仪器,可以将这些不易察觉的声音检测出来。还有检测管道是否发生损坏的方法,长达几、几十千米的管道,又长又细,大部分还埋在地下,管道是否损坏,靠眼睛观察十分困难,这时一种叫做“管道猪”的检测仪器就派上了用场。这种检测仪器可以爬入管道内部,在管道中爬行检查管道壁的薄厚以及是否损坏,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技术的提高除了能预防危险发生,还能真真切切地挽救更多的生命。2001年到2009年,我国发生了多次尾矿库重特大事故。2008年,山西发生了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00多人死亡或者失踪。这些事故发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事故规律,并采取技术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提出了针对高危尾矿库的治理措施和大型尾矿库的安全监控的要求。从这些手段和措施开始使用后,从2010年以来,还没发生过重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