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的八项注意
1、美丽花草也有毒
对着光秃秃的树枝子,人们憋了一个冬天,对于芬芳的花朵,嫩绿的树叶的渴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所以一到初春时节,人们就奔出门外,和大自然亲密地互动起来。
可是大自然虽然美丽,但是有句话说得好,“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有毒的。”这句话,用在植物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和很多人想的可能不同,在自然界中,没毒的植物是少数,反而有毒的植物是大多数。”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告诉记者,有毒可以说是植物长期进化至今的用以自保的一大秘笈。
想想也可以理解,如果植物都是美貌又无毒,一口咬下去又汁甜味美,也许它早就在进化的过程中,被动物们争相啃食了,哪还留得到今天供我们欣赏。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的有毒植物约有1300种,分布于140科,其中毛茛科、杜鹃花科、大戟科、茄科、百合科、豆科等科的有毒种类最多,约330种。而北京周围常见的有毒植物也不少,比如漆树、乌头、毛茛等都带有毒性。北京还有很多的观赏花,也是“带毒大王”,比如杜鹃花,毒性很强烈。杜鹃花中的八厘麻毒素甚至能撂倒一头羊。
而且就算是我们身边经常食用的植物,它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蔷薇科的杏、苹果、樱桃、桃、李、梨等常见水果,果肉鲜美,但种仁、叶、花芽、树皮等则多含有氰甙,误食它们的种子或者果壳里的种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情况并不少见。
说起有毒植物,它其实是人类最古老的实用科学之一。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和我国都有关于有毒植物的传说和记载。人类对有毒植物的认识最早来自生产实践,我国古代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而有毒植物的毒性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比如杜鹃花科。有的会造成呼吸系统中毒,比如白果等。还有些植物毒素能导致细胞溶解, 比如野百合中的生物碱等。
春游中我们欣赏的那些,看似人畜无害的美丽植物,确实就是这么地厉害。但是也没有必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这些植物虽有毒性护身,但是它们的毒素只存在于花朵、叶子或者茎秆中,也就是说需要把它们吃到肚子里,才能发挥作用。
事实上,每个人多掌握一些植物科学知识,对有毒植物多一些认识和了解,我们完全可以避免植物中毒的危险发生。所以春游时,如果我们只是看看、闻闻这些植物,植物即便想撂倒我们,也鞭长莫及。所以,只要我们不轻易采摘和吞噬野生花草,我们是很安全的。
2、野生蘑菇别乱吃
菌类确实是个宝。食用菌的高蛋白,无胆固醇,低脂肪,低糖,多氨基酸等等。食用菌集中了食品的诸多良好特性,营养价值之高,被称为长寿食品。再加上它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菌类更是人们喜爱的食物。
春游的时节,菌类的生长正是旺盛的时候。一些郊野公园的边边角角,正长着一些鲜嫩可爱的小蘑菇,难免使人垂涎。看样子,它们很温良恭顺,没有艳丽的颜色和奇特的造型,应该不是毒蘑菇。但是如果你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做顿美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毒蘑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而且它不是那么好就被识破的。
不要食用野生蘑菇,几乎每年都会提,但是每年还是由误食中毒的情况发生。食用毒蘑菇中毒时,最快10分钟就会发作,最慢的可以潜伏24个小时。而在北京的房山地区,就曾经发生过一起7人误食毒蘑菇而引发的群体中毒事件,并最终夺走两人性命。
后来经过检测,这种致人死地的蘑菇叫“毒鹅膏菌”,毒性很大,食用后死亡率非常高。但这种蘑菇看着及其普通,乳白的颜色,小伞一样的形状,和我们平时吃的蘑菇非常相似。所以这种蘑菇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毒性,而且毒鹅膏菌在北京并不少见。
北京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向华介绍说,北京的毒蘑菇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山区、乡镇和农村。有毒蘑菇主要会造成神经精神型的中毒、溶血型和肝脏损害型的危害。
一般来说,辨别有毒蘑菇有些技巧,比如无毒的蘑菇顶盖较平、伞面平滑而且上面没有环。有毒的蘑菇,顶盖中央凸起,形状怪异;而且有菌环、菌托。撕开有毒的蘑菇,它的分泌物大多黏稠、同时伴有辛辣、恶腥等怪味。
但是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人类那么容易就能窥探的,蘑菇是否有毒光靠这几条,也无法准确判定。
“辨别蘑菇是否有毒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普通公众就更不容易做到了。”向华说,有人说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比如漂亮的橙盖鹅膏类菌就是清香可口的食用菌;而毒粉褶菌几乎接近白色,却含有毒素不可食用。判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最好适当结合化学等其他方法。
由此看来,辨认蘑菇是否有毒,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人们尽量不要在野外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也不要将几种蘑菇混杂在一起吃,否则一旦中毒,很难鉴别、治疗。如果误食了野生蘑菇出现不良反应,要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把手指伸进咽部促使尽快呕吐,以尽量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迅速到医院接受治疗。
3、穿一双适合的春游鞋:关于足部的科学
对于春季郊游来说,有两个器官很重要,一个是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美丽的眼睛,而另一个就是带我们走入这繁花似锦的双脚。而人类进化至今,鞋子的出现使我们能走更远的路,走更久的时间。
不过在郊游时,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穿着各式各样的鞋子,皮鞋、高跟鞋、运动鞋、滑板鞋。到底哪种鞋在郊游时穿最舒服,其实不光只有脚知道,科学也知道。
“出游时,到底穿什么鞋其实学问很大。里面的讲究非常多。”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罗东梅告诉记者。
人的足部面积并不大,但是它要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并要让身体运动时健步如飞,所以人的足部其实是非常精巧的。人的足部看似是一个平面,但它其实也是利用的三点支撑原理。而这三个点,简单来说,就是脚后跟、大脚趾根部和小脚趾的根部。
在这三点的支撑下,脚心呈圆弧状拱起,支撑起身体。由于这个结构非常像拱桥,所以足部支撑身体重量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和拱桥的原理非常相似。
而在这三个支撑点中,足跟,也就是人们脚后跟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所以在进行户外的较长距离的旅行时,一定要给脚后跟提供更多的缓冲力才行。如果是穿底子很硬的鞋,缓冲力不足,脚后跟相当于直接和地面“硬碰硬”,走不远的路,脚就会很酸痛,基本是可以预见到的事情。
而且由于足弓的自然弯曲,长期的行走压力,也会使足弓中的肌肉和筋膜承受巨大的压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像是在拱桥上,放上非常重的石头,即便拱桥再结实,桥体材料的疲劳程度也会非常大。但是如果在拱桥下塞满石头,即便桥上放再重的货物,桥体本身也会轻松很多。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选择的鞋,在足弓部分是凸起的,那么它对足弓就有很好的承托能力。走起路来,脚步也会轻快许多。
了解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鞋底硬邦邦的鞋,比如皮鞋、高跟鞋,它们为何不适合出游穿着的弊端已经不言自明了。而且高跟鞋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它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同时鞋子不会随着路面的情况进行改变。这样的鞋子,即便在平坦的地面都难免崴脚,如果在路面情况复杂的野外或者公园,跌倒、崴脚就是高跟鞋爱好者们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了。
罗东梅说,出游选鞋也很有讲究,除了上述的几点外,鞋子还不能太挤脚。脚在行走时,前脚掌有一个自然的回弯动作,要给脚留出这个回弯的空间,脚部的血液循环才流畅,行走时,脚才不易觉得累。此外,专业的户外鞋也不建议常穿,因为户外鞋的设计是为应付户外非常复杂的路面,所以为了充分保护脚底,它的用材和用料都份量十足,这样整个鞋的重量就很大。如果不是专业驴友,常穿这种鞋就像是负重训练,对脚部也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4、草莓用了膨大剂?
现在是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出门春游,用保鲜盒带上洗干净的香甜草莓,坐在户外的草坪上,吹着暖意徐徐的春风,咬上一口多汁的草莓,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可是如果,一口下去,发现草莓寡淡无味,那么这整个的美景似乎就逊色了一些。
虽然煞风景,但是碰上草莓无味、而且里面还是空心的这种事情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所以有人就怀疑这些没有草莓味的草莓都使用了膨大剂。为了不影响春游的心情,能带上一盒好草莓上路,我们现在就说说膨大剂草莓这回事。
草莓空心,味道寡淡的原因,被人们归结为是使用了膨大剂的结果,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长空心就用膨大剂,其实并没有这个必然的因果联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常琳琳告诉记者,有些草莓的空心是因为采摘时间过早造成的。犹豫草莓是个很不容易保存的水果,所以很多果农在草莓6成熟的时候,就把草莓提前摘下来。这时的草莓由于不是全熟透的,所以内部会留有一些空心。
此外,草莓味道不浓郁也不能作为用了膨大剂的证据。因为品质不好,还有采摘时节的不对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草莓的口感。现在草莓很多是在大棚种植,如果是大棚的室内外温差变小,草莓果实的糖分积累就会变弱,草莓不甜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且草莓形状不均、畸形也并不一定是使用过量膨大剂导致,而是跟授粉不均、温度过低、生长条件有很大关系。个头大的草莓跟其品种有关,有些草莓品种天生大个儿。另外,施肥、温度、湿度等也影响草莓大小。
所以虽然不能排除膨大剂草莓的存在,但是仅靠空心,不甜、形状来判断,还是有些武断。
再来说说膨大剂。膨大剂是植物激素的一种,常用的有赤霉素等。赤霉素其实在植物体内也会自然合成,促进果实生长。这种物质在我国属于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能使果实体积增大。用了膨大剂的草莓对食用安全没有危害,但使用膨大剂也需要注意用量,只有在我国允许的剂量范围内才是安全可靠的。
但膨大剂毕竟属于农药的范畴,运用一些窍门,也能使我们挑选到更为绿色的草莓。比如在购买草莓时,可以先闻一闻草莓的味道,新鲜的好草莓具备特有的香味,而打了过量激素的草莓,香味不浓,还会带有略微的刺鼻气味。另外, 挑草莓时,色泽红润有光泽的,仔细看还有一些非常细小的绒毛的草莓最为新鲜。此外,草莓还有一个隐藏的挑选细节,就是草莓上的绿色小帽子和草莓果肉之间,如果是全红色,说明草莓已经自然熟透,如果是还有青色存在,就说明它的成熟度还不够。
5、动物勿扰
山清水秀,虫鸣鸟叫。在踏青时,如果没有各类小动物的活动,再美的自然山水也会缺乏一丝生机。所以在出外郊游时,很多人就喜欢逗弄一下周围的动物,比如给它们喂食、靠近试图抚摸,甚至是想要惊吓它们。
这些都是大错特错的。也许只是人类的一些无恶意的惊扰,就会让动物受到伤害。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处长尹峰告诉记者,观赏野生动物,有一个原则,就是“距离产生美”。只有和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美感才会产生。如果过近或者打搅它们的生活,对人和动物都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在看到动物时,人们通常非常喜爱,这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投喂食物。这样做其实对动物的影响很大。
在自然环境下野生动物所吃的都是没有太多盐分,糖分的食物。在人为投喂的食物中一般都是高糖,高盐食物这对野生动物伤害很大。一些动物因游客投喂食物而患病,常见病为肠胃炎或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出现农药中毒、肠道出血甚至死亡。
而且长期和人类接触,动物的自然野性逐渐隐没,它对人类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动物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一旦失去人类的投喂,它们很可能就小命不保了。
更重要的是,春季还是动物繁衍的季节。如果这时打扰他们,容易让动物无法顺利繁衍后代。比如有些鸟类十分敏感,人类如果接触它们的蛋或者巢,它们就会出现“弃巢”的行为,将亟待孵化的后代置之不理,使本该顺利生长的小鸟意外夭折。
其实,不光是人类过分的接触会使动物受到伤害。人类过分的热情,也会伤害到自己。像一些野生的哺乳类动物,比如北京周围常见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它们可能就是狂犬病毒等的携带者,而一些禽鸟还会是可怕的禽流感病毒的携带者,如果人们在喂食时,不慎被它们抓到,可是要冒着感染致命病毒的巨大风险。所以为了自己和野生动物的安全,请远观。
6、保护好你的皮肤
人的皮肤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但是它却有着比自身厚度结实得多的特性。可以说它防水又防油,禁拉又禁拽。但就是这么皮实的人体屏障,它却耐不住阳光的摧残。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能让皮肤变黑,但事实上,它对肌肤的伤害远不止如此。研究表明,除了晒黑,阳光会造成皮肤的肤色不均,老化,毛孔堵塞,水分流失,油脂增多,皮肤发红、起疱、疼痛和脱皮等诸多的影响。
如果在春游时节不做好防晒,几场尽兴的春游归来,皮肤质量可能会下降的连肉眼都能看出变化。
阳光对皮肤的危害为何如此大。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阳光的构成。阳光按波长分为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三大部分,其中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波段是紫外线。
而紫外线又可分为UVC、UVB和UVA三种,其中UVC在进入大气时基本被臭氧层吸收掉,所以实际上会对我们皮肤造成影响的是UVB和UVA。
UVB拥有迅速打击敌人的本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大部分会被皮肤表皮吸收,引起红肿、水泡、脱皮等急性症状,甚至引起皮肤癌。通常在夏天和午后,阳光中的UVB会特别强烈。虽然它的杀伤力明显,但好在穿透力一般,玻璃、遮阳伞、帽子和长袖的衣服等都可以阻挡部分UVB。
所以我们保护皮肤的注意力更多会放在防护UVA上。相比UVB,UVA的破坏力属于绵延不绝型。它的破坏能直达皮肤真皮层,破坏胶原及弹力纤维,使皮肤产生光老化。
而UVA的绵延不绝的特点其实非常可怕。因为这种影响是会叠加、累积的。即使每天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累积一段时间下来,它的作用都足以伤害到你的皮肤。比如造成肌肤晒黑、脸上出现斑点、皮肤失去弹性、产生皱纹、老化等现象
并且UVA的强度随季节、天气的变化都不大,即便在阴天,UVA的强度也能穿过云层丝毫不减。更糟糕的是,UVA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纺织物,让我们的皮肤无处躲藏。
所以热爱呆在户外,喜欢春游的人们,如果你们的皮肤不想被UVA累积威力击败,也不想被UVB的瞬间爆发力击伤。最好抹上足量的防晒霜。
何为足量?经过计算,科学家认为和一枚一元硬币等量的防晒霜就足以保护全脸不受阳光的损伤。由于防晒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保护效果,因此比须提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而且在户外游玩时,至少每隔2小时补擦一次,尤其是出汗或是游泳的时候。这样才能达到最佳防晒功效。
如果有可能,穿戴上有防晒功能的帽子和衣服,它们都能比防晒霜提供更好的防护。即便是普通的衣服,也有防晒的功能。据检测,衣服的防晒能力首先取决于衣服的材质,其次是色泽。比如,天然的棉质衣服的防晒功能最大,其次是聚酯和针织类衣服。而一件深色的棉质T恤,它对紫外线的过滤效果也要比同样质地的白色款式效果要好得多。
7、警惕花粉过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使盛开。春季是百花盛开的时节,虽然目前只是初春时节,大量的鲜花还未完全盛放,但是恼人的花粉过敏,已经悄悄地让很多人感到头痛了。可能已经有人发现,进入3,4月份后,每天打喷嚏的次数明显增加了。这很可能就是花粉引起的。
在春游时,要接触到大量的花花草草,这些花粉浓度要比坐在家里时要多得多,所以如果不想一直伴随着喷嚏声春游,就多了解一些关于花粉过敏的知识吧。
过敏反应是一种人体对过敏源的不正常反应。可以说过敏是身体的一种反应过度的表现。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时,身体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比如花粉,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出现了过敏的现象。
过敏其实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花粉,花粉进入眼睛、鼻子和肺,激活体内免疫系统,过敏者体内会分泌大量的抗体,这些抗体附着在一种特定的免疫细胞上。它们就像是穿好了装备等待战斗的士兵一样。第二个阶段才是真正出现过敏反应。当花粉再次侵入人体时,这些武装好的士兵就开始出击,也就是免疫细胞开始分泌组胺抗击异物,而组胺分子同时也会引起血管膨胀,导致眼鼻充血、发痒、流鼻涕、哮喘等过敏症状的出现。
春秋两季是花粉症的高发期,因为这两个季节风大,花粉随风传播速度快,有过敏体质的人,在近距离地接触了鲜花以后,或者吸入了过量的花香后,就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
很多人以为花粉过敏是小事,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恶劣影响,这种掉以轻心的思想是很危险的。花粉过敏不采取及时治疗,长期拖延不治,很容易恶化为慢性哮喘、鼻咽炎、结膜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导致心力衰竭、肝肾损害等致命性疾病,尤其是患花粉过敏的中老年人,出门和气候变化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细胞免疫力本身就相对低下,一旦过敏爆发,咳喘剧烈,血流加速,血压突然升高,很容易发生休克和脑卒死等后果。
所以在春季,过敏体质的人尽可能减少户外暴露的时间。即便出门,也要做好防护,比如穿长袖衣服、戴眼镜、口罩等。还可以随身带一些抗过敏的药物。
通过医疗方法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免疫疗法通过注射的方式,逐渐增加花粉提取液的剂量可以提高患者对花粉的免疫力,但是治疗周期较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8、春游的饮食科学
春游饮食也要讲营养。人们常常比较注意旅游中如何玩得高兴,而对吃往往不加重视,有的人甚至以面包或方便面为主食,配上火腿肠、榨菜就成了春游饮食的标配,但是这样很容易因营养素缺乏而造成体力不支。春游时吃啥,带啥,其实也是讲究多多。
出发前吃一顿优质早餐很重要。起床后,由于长时间未进食,人体的血糖水平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这时如果体内就没有足够的糖可供消耗,人体会感到倦怠、疲劳、暴躁、易怒,反应迟钝。因此,在全家准备外出踏青时,一顿高质量的早餐能为一次春游保驾护航。而碳水化合物;肉类、鸡蛋等动物性食品;牛奶和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是一顿高早餐中必须包含的四类营养物质。
带上一兜吃的,也是春游中的保留节目。但是带什么,学问也很大。外出踏青,体力消耗较大,所以可以带上一些高热量食物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热量,比如饼干、面包、坚果、巧克力等。尤其是坚果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能迅速补充体力。而且坚果体积小,也方便携带。
此外,人们喜爱的水果也是春游时的圣品。不光是因为水果的口味香甜,它的营养物质也极为适合春游。游玩时,人们容易口干舌燥,而且我们的身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时新鲜的水果、蔬菜就是一个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又能补充微量营养物质的二合一法宝。
除了营养,卫生也很重要。一次踏青却换来一场病,有些得不偿失。而一些细节的注意,就能避免惹病上身。
春游时,在路上的时间比较长,又没有冰箱保存,食物如果不注意食品卫生,很容易生长大量微生物,发生腐败变质。因此自制食品在出门前最好用微波炉加热后密封保存。同时少带熟食,春天细菌繁殖快,熟食在背包里被高温一捂,即便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也很容易变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饮用未消毒的山泉水。尤其是现在,人们出去春游,喜欢用水壶接点山泉水喝,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般来说,生水是不能饮用的。这些水看似清澈透明,但很难保证其中是否含有大量细菌或含有一些污染物,盲目饮用泉水,受苦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肠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