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的“三大纪律”
春游中有三大纪律需要遵守。防火,保护好自身健康,还要学会必要的急救知识。了解这三大纪律,出游时,既不会给景区造成负担,也能提高自身的出游舒适程度。
纪律一:天干物燥,切记防火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春季发生的火灾起数占到了火灾总数的三分之一。仔细分析,春季成为火灾多发的季节,不是没有道理的。春季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天干物燥、多风等,为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其次,春季是一个旅游的好时节,而且又有清明节,人们举家郊游或祭奠先人时又常常在野草较多、树木繁盛的地方,一旦用火不慎就会引起树林火灾。
而这种户外的火灾,由于燃烧时处于完全敞开的状态,没有建筑物和空间的遮蔽,所以供氧充分,空气对流快,火势蔓延速度快,燃烧面积大。所以,人们应该提倡文明祭扫,不要在树林、芦苇草地和粮食等物资仓库附近烧纸,以免引起大范围的火灾。
此外,春季出游时,应该禁止将明火带进易燃山地,更禁止吸烟或用火。而在允许生篝火的郊区或者郊野公园野炊时,篝火必须要有专人看管;野炊结束后,要将余火熄灭。
在野外熄灭余火的方法有几种可以借鉴,如果旅游景点有河湖,野炊后可就近取水浇在火上,淋灭余火。如果没有水源,可以用周围浮土覆盖余火,或拣些石块压在上面,在确认余火已熄灭后才能够离开。
纪律二:温度多变、关注身体
有人将春季称为“多病之春”,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保养,很容易患上疾病。
而心脑血管、呼吸道以及风湿是春季好发的几类疾病。早春时节,气温变化容易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而老年人的血管硬化和脏器功能退化,可能难以适应气温的骤变,容易发生心梗、脑梗及脑出血等疾病。而且春季时,致病微生物开始活跃起来,免疫力不强的人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同时,关节炎的患者对气温的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因此,患者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
纪律三:学会急救不慌张
春游时,人们远离城市的熟悉环境,进入自然中。而不熟悉的环境,使我们受伤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春游时,准备一个简易的急救包,里面放上干净的纱布、碘酒等物品,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人们在外出春游时,喜欢找有山有水的地方,溺水是一个尤其需要急救知识的险情。北京急救中心主治医师陈志告诉记者,人们常用的控水急救法是无效的,溺水后肺部只会少量积水,盲目控水只会耽误宝贵的营救时间。
正确的溺水急救分为三个等级。如溺水者神志清醒属于第一级,保暖即可;如神志不清,但有呼吸,属于第二级,应保暖并侧卧,同时拨打120后,从旁守护即可;第三级是无反应、无呼吸。如果到了第三级,就要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
同时,春游时难免受磕碰伤,甚至于骨折。一些小的伤口,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如果可能,也可以用碘酒消毒。如果出血较多或伤口较深,则需要用无菌绷带或干净的衣服压迫伤口。抬高受伤肢体,使伤口高于心脏。如果还是出血不止,可能是伤及到较大动脉,在压迫动脉止血时,需要迅速送医院救治。
在扭伤后,可以通过冷敷减轻肿胀,同时用绷带或衣服固定扭伤部位,帮助减轻肿胀。如果不幸骨折,可以就地取材,在骨折的部位两侧进行固定,然后再搬运。搬运时一定要用硬板作担架运送,避免损伤脊髓神经,造成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