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不堪回首的“岁月”——船难发生,如何自救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03 14:23:45   阅读量:0
  “岁月号”无情地告诉了人们,就算科技已经发达如今日,当年泰坦尼克号般的惨剧还是会重演。科技只能越来越减少危险发生的几率,但是永远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杜绝危险。所以,人的作用就越发地明显。不完全迷信于科技,自己掌握一些知识,才能在危机来临时,获得最大的逃生机会。


  
  危机时的心理应对
  
  1、危机时,心理的三个阶段
  
  人们在应对紧急事件时,出于生物的本能,心理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惊觉阶段”。就是在巨大的危险发生时,人很可能会第一时间内被吓蒙,出于心理崩溃的状态,这个阶段的人没有理性思维,完全是被危险震慑住的状态。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人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叫做“抗拒阶段”。这个阶段人已经从最初的惊慌失措中恢复,理性思维重新占上风。这时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种应激的水平,肾上腺素飙升、肌肉反应异常灵敏,大脑的全部认知水平处于最高阶段,整个身体的潜能开发达到最大化。这一系列的身体反应促使人们开始进行自救的行动。
  
  如果自救成功,第三阶段就不会来临;但是如果自救失败,人就会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阶段”,整个人丧失求生欲望,心理处于绝望崩溃的境地。
  
  “这三个阶段是生物本能的心理过程。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维持的时间差别很大。这直接影响到自救的成功率。”灾难心理专家、武汉大学哲学院心理系教授严瑜说。
  
  有些人在“惊觉阶段”停留的时间非常长,也就是说他被“吓傻”,被灾难震慑的时间很长,这样他进入“抗拒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被拉长,而当他进入“抗拒阶段”进行自救时,也往往维持不了很久,就绝望进入了“衰竭阶段”;而另外一些人,能迅速从“惊觉阶段”调整进入“抗拒阶段”,并且在“抗拒阶段”维持很长时间,充分利用自救的时间。
  
  所以了解自救的心理,调整自救的心态,实际上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缩短“惊觉阶段”的时间,并且拉长“抗拒阶段”的持续时间。
  
  2、危机心理可“训练”
  
  幸运的是,这种心理状态的调整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
  
  最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灾难预警训练”。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会进行的地震演习,会让孩子们模拟地震发生时,如何躲避,如何逃跑,并告诉他们很多地震常识等。严瑜说,这种训练能增加人们对灾难的应对经验,加强人们对灾难时的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能极大提升自救时的信心和信念,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救时间。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平时就经常训练地震或者海上逃生。他训练时的平均自救时间能持续2个小时。那么,当灾难真的来临时,由于平时训练而增加的自我效能感,再加上身体潜能被危险激发,这个人的自救时间可能就会延长到2个半小时。
  
  严瑜说,当然这个时间的拉长程度不是绝对的,这还要跟个体的身体素质和灾难种类联系起来。但是平时的训练能调整危险来临时的心理状态,并延长自救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没有条件进行实际的“灾难预警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经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训练应对灾难心理的目的。
  
  人的心理分为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一般素质可以包括一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抗压能力等。但是一般素质再强,也无法将它转化成特殊素质。而在灾难发生时,恰恰是特殊素质比一般素质重要的多。这些特殊素质,就是来源于对灾难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理解这件事。一个跳水运动员在船难发生时,可以比一个平时抗压能力极强的人都镇定的多。这是因为游泳运动员的特殊素质就是他对水的了解。他了解自己能在水中掌控多大的局面,他也了解水温、水流对自己身体的影响。所以他自然比对此一无所知,心存各种疑虑的人要更为心中有数。
  
  所以面对灾难时的心理调整并不是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才开始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对各种灾难知识的储备,才是提升灾难心理应对水平的有效途径。
  
  有关海上的自救知识
  
  1、上船后要看一看
  
  海上的自救知识准备,从上船起,就要开始注意了。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教授弓永军告诉记者,上船后,大家一定要注意看一些船上的应急标志,比如逃生通道,上下楼,甲板集合点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准备工作,在危机发生时,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船舱内的空间狭小,过道,走廊又长得很像,一旦出现危险,又不熟悉船的内部构造,很容易在舱内走失,无法及时逃生。
  
  其次,要看好一些物品的位置,比如救生衣、救生圈等。危险发生时,要第一时间找到这些救生用品,穿戴好后,迅速奔向甲板的集合点。在集合点,有救生艇等设备帮助逃生。
  
  2、跳不跳船听指挥
  
  这次“岁月号”的事故,有分析认为是船长没有及时发布“弃船令”造成的。是船长指挥的失误。但是一般来说,到底跳不跳船,还是要听从船长的指挥。不能因为一些极端的情况就失去对船长的信任,因为毕竟他的海上经验和自救经验比乘客要丰富得多。
  
  弓永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不鼓励先跳海。因为跳海后,人体的体温丧失很快;而且海洋中的洋流非常复杂,跳海后很有可能会被洋流带走不知去向,增加搜寻的难度。
  
  发生海难时应在船上按船员安排乘坐救生艇逃生比较好。一般来说,船只遇险时如果沉没不那么快,往往是留在船上的乘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搜救的时候,往往是在船上的乘客最后都获救了。
  
  船体一般不容易一下子就沉没。根据船体进水情况的不同,下沉时间也不同。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 20度是个临界点,一旦船体倾斜的角度超过20度,船体下沉速度就会很快了,而且超过这个角度,在船上的人也会站立不稳,增加逃生困难。
  
  所以弓永军建议,是否弃船,可以考虑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就是船长是否有指令;第二是是否迫不得已必须弃船,比如船体马上要倾覆;第三个就是周围有无救援船及时接应。如果满足了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考虑弃船。
  
  3、弃船也要有做准备
  
  如果乘船时遇险了,要在短时间内奔到通向甲板的最近出口,尽快跑到甲板上。如果不得不离船时,争取在跳水之前,穿上救生衣,套上救生圈。除了鞋子外,身上的羊毛衫、羽绒服等都有浮力,可以帮助保存体力和体温,不能脱去。
  
  跳水时尽量选择较低的位置,因为根据测算,如果跳水的高度距离水面超过5米,就会由于强大的冲击力产生危险。
  
  同时在跳水时要避开水面上的漂浮物,迎着风向跳,以免下水后遭到漂浮物撞击。如果船左右倾斜则应从船首或船尾跳下。并尽可能跳得远一些,不然船下沉时涡流会把人吸入。
  
  跳到水中应采取最好的姿势,双脚并拢,双臂交叉胸前,紧贴救生衣上,使头颈露出水面。
  
  在接触水面后,下沉前要拼命吸一口气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能否生存的关键。往下沉时,要保持镇静,紧闭嘴唇、咬紧牙齿憋住气,不要在水中拼命挣扎。
  
  在水中时,要仰起头,使身体倾斜。保持这种姿态,几秒钟后,借助救生衣的强大浮力,就可以慢慢浮上水面。浮上水面后,不要将手举出水面,要放在水面下划水,使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以便呼吸空气。而且头部保持在水面上还能保持体温。在水中,失温容易导致休克昏迷,特别是头部失温,人更容易死亡。所以在水中时,把头部的水尽量甩开,如果人多,可互相团抱,保持体温。
  
  若发生肌肉痉挛、抽筋现象不要惊慌,先深吸一口气,放松四肢,再按摩痉挛部位,一般即可解除。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利用救生衣上的哨子、反光器材,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4、水中如何待更久
  
  如果不幸没有救生衣,附近也没有救生艇。就要掌握一些水中救生的小技巧。如果会游泳的人,可以采取最节省体力的“水母漂”。
  
  这种方法就是吸气后全身放松,面部朝下,四肢自然下垂,像水母一样静静漂浮在水面,需要吸气时,双手向上抬至下额处向下、向外压划水,头部浮出水面换气,然后再低头闭气回复水母一样的漂浮姿势。
  
  但是如果是天生的“旱鸭子”,会有将头埋入水中的恐惧,水母漂可能并不适合他们。所以就要利用手边道具自救。如果没有木板等漂浮物,可以利用衣,例如长裤。将两个裤腿吹入空气,扎紧出口,防止空气外泄,裤腿就形成气囊。借助气囊的浮力,漂浮在水面等待援救。
  
  此外,开口的盒子、水桶、盆、油箱等也是可以漂浮的道具,可以将开口的部分压在水面下,或把口封住,作为漂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