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产生好的科幻故事越来越难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12 11:12:46   阅读量:0
原标题  对话刘慈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产生好的科幻故事越来越难
▲通过创造的天赋享受净化作用—消除缺憾 和恐惧,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 这就是艺术的目的。对刘慈欣而言,科幻是生活之外的一个想 象世界,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广阔 (供图/刘慈欣)

【谈科幻

是我生活之外留存的一个想象世界

记者:对您来说,科幻意味着什么?

刘慈欣:其实除去科幻作家的身份,我本身是一个科幻迷。正因为非常喜欢科幻,后来才慢慢开始创作。科幻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对生活的寄托。它让我在生活之外,还留存着一个想象世界,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广阔了。

记者:您认为科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刘慈欣:传统的科幻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但是科幻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复杂了。现在,世界上的主流科幻作品中有的和科学有关系,有的和科学没有什么关系,某些科幻文学有一种与奇幻文学融合的迹象。在过去,我一直有看一些与科技相关的书籍。但是最近并没读这方面的书,只是会在网上阅读一些科技文章。

谈创作

中国读者不太适应完全架空现实的科幻

记者:《三体》系列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里程碑,继斩获雨果奖后,近日再次折桂轨迹奖,您对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有什么期待?

刘慈欣: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压力。我也没有要求自己下一部作品一定要像《三体》系列一样成功。我认为《三体》系列的成功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这种偶然现象很难再重复。

记者:听说《三体》系列之后,您曾用两三年的时间构思了一部新作品,后来却因觉得它丧失了吸引力而放弃了?

刘慈欣:因为感觉这个构思不新了,已经很陈旧了。一切发展得都很快,创作的时候是一个好的创意,但是一段时间后,它很快就过时了。可以说,产生一个很好的故事变得很难,这主要源于科技的快速发展。

记者:您曾说过“好的科幻创意并不难,难的是与日常生活和人生发生直接联系”,您为何特别看重这种联系?

刘慈欣:看重这种联系意味着我的科幻作品能更为本土读者所接受。中国读者需要科幻与现实的联系。完全架空现实的科幻,中国读者可能不太适应,这也是中国特有的环境决定的。在美国,就有许多与现实脱离的作品。

记者:读者何时可以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

刘慈欣:现在还在创作中,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构思。除了创作,我也在做一些与科幻影视相关的工作,像《流浪地球》《三体》系列也都在拍摄中。

【谈受众

《三体》之后还没有一部走向大众的作品

记者:您觉得科幻文学属于小众文学吗?

刘慈欣:在历史上,科幻文学并不是一直都是小众文学。当科幻文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之后,它的销量曾相当巨大,与任何其他类型的畅销书相比都毫不逊色,虽然到了后来有一些下滑。但即便如此,它在美国仍然算是一种大众文学,每年美国都会出版大量的科幻小说,上千种原创作品,包括过去的经典科幻作品一直都在被重印与出版。

记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等许多人都曾公开表示是《三体》系列的忠实粉丝,从某种角度上,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开始走向大众了?

刘慈欣:我认为还没有,《三体》系列是一部特例。除了《三体》系列,目前暂时没有第二部作品,包括我自己的作品能有这么大的影响。《三体3》出版至今已经有7年时间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另一部走向大众的科幻作品,所以只能说《三体》系列走向了大众。中国的科幻小说正在成长,但它的成长还是比较缓慢的,如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三体》系列作为一个特例,往往给人一个错觉。其实,现在叙事文学都处于衰落的状况。中国的科幻文学要真正地走向大众,其实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市场环境。

【谈未来】

当今中国是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

记者:中国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当下国内环境是否适合科幻发展?

刘慈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变化日新月异。现在国内环境其实很像美国上世纪科幻黄金年代,为科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身处当下的中国,我总有一种感受就是未来充满了吸引力,在美国、欧洲还是其他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让我对未来的感受这么强烈,而这恰恰是科幻文学最需要的土壤。当然这不是单单指中国的崛起,现在的中国,机遇和危机是并存的。

记者:您如何看当前国内科幻影视的发展?

刘慈欣:科幻影视产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国际上在美国等国家,可以说早就打开局面走向了大众。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影视才刚刚起步。不过整体来说,我十分看好国内科幻影视市场的发展。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教授认为科幻小说最终“会因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走向灭亡”,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刘慈欣:其实在这一方面,我同意吴岩教授的观点。我也尝试过思考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