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历经磨难,从未停止成长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12 10:17:44   阅读量:0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科幻已经陪伴中国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段岁月中,它经受了两次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是“文革”。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幻书籍便被列为碰不得的东西,但是“规定”往往挡不住人们的向往。

吴岩是在“文革”中长大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对“科幻”着了迷,找不到科幻书籍总让他觉得生活缺点什么。当时,吴岩住在空政文工团大院,院里有一个被贴了封条的图书馆,他和小伙伴们“瞄”上了它。“为了拿到书,我们砸破了图书馆的玻璃,溜了进去”,那一次,吴岩拿到了好几本科幻书。其中有一本他重读了多遍,它的名字是—《海底两万里》。

1976年5月,《少年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叶永烈的短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这意味着科幻文学的卷土重来,也预示着文化大革命即将终结。

阴霾散开了,吴岩在《中国科幻发展的路径》中曾谈起了这段令他兴奋的时光,“1976年到1984年,大量科幻小说得到出版。《科幻海洋》《科学文艺》等超过10家科幻刊物得到发行,老作家恢复创作,新作家不断涌现,形成了中国的一次科幻新热潮。这期间,叶永烈出版了行销300万册的畅销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最终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1970年代末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销量达 到 300万册,可以说是洛阳纸贵,而现在即使刘慈欣的作品销量也没有追上这个数(图 片来自网络)

可是,此刻的科幻文学正在逐渐与国家的预定形式不相符。在当时,中国将科幻小说定位为少儿科普类文学。但是这种“归类”,却在被科幻作家们所打破。他们的作品逐渐开始表现出一种深邃的社会思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明显,这既不“少儿”,也不够“科学”,这种矛盾直接诱发了科幻文学的第二次打击。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这次的运动将科幻定义为“伪科学”。出版管理机关开始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科幻杂志纷纷停刊,科幻作家逐一封笔,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戛然而止。

最终举国上下,只有四川成都的《科幻文艺》(《科幻世界》前身)留存了下来。但是政府不再出资支持,《科幻文艺》要想走下去,只能“自负盈亏”。

没有资金、没有市场、没有创作者,但是《科幻文艺》决定接着干!通过民主选举,杨潇担任起了主编,社里开始裁员,当时应该留下了不到10个人。

为了养活《科幻文艺》,杨潇带着社员们做起了少儿图书。为了将其推销出去,她和其他员工一样,骑着三轮车到大街小巷去叫卖。就凭着这股子韧劲儿,《科幻文艺》活了下来。

中央很快发现了精神污染运动扩大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将其叫停了。但是这一次的打击,却让科幻文学元气大伤。韩松曾在“我与《科幻世界》”中写到,从1987年第六期《科学文艺》上,可以看出稿荒的严重。编辑部不得不用非科幻作品凑数。该期共登了3篇纪实报告文学,还有一些历险记、访问记等。科幻小说只有8篇,而这8篇中又仅有2篇是中国人写的。

此时只是一名科幻迷的姚海军,也发现了这一点。“在那个时候,能买到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少。”作为一个科幻迷,这是令人痛苦的。后来,他才知道科幻界发生了“大事情”,科幻文学的好日子,已经成为过去。

姚海军决定做点什么,在那个科幻文学的低潮期,存在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科幻迷们找不到科幻的书;科幻作家找不到出版社;而出版社又不了解科幻作者的创作动态。

“于是,我当时就有办一本杂志,与同好们分享一些信息的念头。”通过信件,姚海军与《科学文艺》杂志社,以及中国许多的科幻作家建立了联系,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说干就干!当时,姚海军正在伊春读技校,他向学校借来了油印机,又弄到了蜡纸和刻板,开始了一个人的制作。他给这本杂志起了个名字—《星云》。回忆起那时候,姚海军说:“刻蜡纸最好的字体是仿宋体,开始因为不熟练,所以我刻出来的并不美观,但是后来慢慢就好了。”

《星云》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帮助,头几期的费用,都是姚海军自掏腰包。而到后来,科幻迷们就把这钱凑够了。“当时,韩松、王晋康等科幻作家也纷纷用稿件来支持这本杂志,这让《星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也很热心,一旦有科幻图书出版的消息,就会及时告诉我。”

1988年,姚海军离开了技校,成为了一名林场工人。工作很繁重,但姚海军仍会利用休息的时间来做《星云》。这份没有任何营利的杂志,姚海军办了10年……

逐渐地,科幻之树又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2010年,中国首个全球性科幻奖项——“华语星云奖”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设立。创始人之一的董仁威忆起往昔,他的记忆定格在了一次聚会上。

“那是一次四川省科普作协的聚会,当时,姚海军已是《科幻世界》主编。他向我说出了创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想法。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科幻需要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来推动。”

之后,一拍即合的两个人又找来了吴岩,三个人决定—干!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金、人员、评奖方法都是一片空白,大家只能从零做起。

董仁威忙碌了起来,拉资金、分析作品、做动员,等待他的工作数不胜数。颁奖前近一月的时间,他每天只睡3~5个小时。疲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过度劳累促使他的血糖指标飙升到了22,而正常值是8以下。他开始时常厌食、精神不振。不管怎样奖也要办!指标只能靠胰岛素控制了。这一天做完活动,董仁威掀起了上衣,拿着胰岛素注射针扎进了自己的肚皮。他一抬头,发现韩松正在看自己,便笑着说:“我这不是注射毒品!”

第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终在成都的一个电影院中举行了。当时,陈旧的电影厅内坐满了200多人,其中有从台湾来的,也有从海外来的。获奖的作家一一从红地毯上走过,就像好莱坞明星出场一样,所有的人都为之而欢呼,“那是我怀念的一刻”,董仁威说。

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八年的《科幻世界》仍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曾经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700份,而今天是最高的数字,已接近40万。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到今年也走到了第八届,激励了包括刘慈欣、韩松在内的一批科幻作家在世界科幻文学的版图上作出更大贡献。

虽然中国的科幻不够成熟,可它从没有停止向前进!有一群人,一直在坚守着。他们精心呵护着它,热爱着它,盼望它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