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你还在担心转基因?来看看专家们的最新观点吧

来源:    发布日期:2015-11-16 13:59:09   阅读量:0

文并摄/记者 洪广玉
 

  11月8日,2015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研修班在上海举行,针对中国当前转基因产业化现状、舆论特点等问题,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管理安全办公室何艺兵、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中国农科院彭于发研究员等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全国近50家媒体记者参与了主题研讨。

  本次研修班得到了农业部支持,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播电视报刊编辑记者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和上海科技传播协会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 

  转基因安全信息公开程度非常高
 


何艺兵
(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管理安全办公室)

  有人问,我们的转基因是不是透明的呢?我们转基因安全信息公开程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农业部有官方网站,还有个频道叫《转基因权威关注》,其中有政策的宣传、政策法规知识的问答,申报指南、审批信息、参考资料等等。

  你也可以打电话咨询,我们信息尽量主动公开,另一方面也依照国家的信息公开条例来进行公开。

  还有依申请公开,公众提交个人申请,然后农业部依据申请,依法向申请人公开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相关的政府信息。

  转基因的标识与安全性有没有关系?首先标识的对象是上市的产品,它们都经过安全评价性证明是安全的,标识不标识跟安全性无关,只是告诉你这是转基因产品,你有知情权,你可以决定是否选择。目前我们国家实行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

  转基因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彭于发
(中国农科院研究院,国家转基因安委会副主任委员)

  为什么我认为产业化的时机成熟了?首先,技术体系上我们从基因的发掘到遗传转化技术,最后培育新品种上市推广应用,整个这一套体系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甚至某些领域是领先的,所以不存在我们中国应用了转基因技术之后我们的种子就落到大的跨国公司手上去,我们整个技术体系是成熟的。我们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的玉米、转基因的大豆,特别是水稻和玉米,这个在国际上都是十分先进的,某些方面跟美国相当,某些方面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可是我们不能产业化,永远突破不了,总是在蓄势待发。现在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在这一块绝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和专利都在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院校手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是安全保障能力,不谦虚地说,连美国、欧盟都承认中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可能是最好的,最务实最有效的,同时也是最先进的。

  最后一个是科普宣传,因为原来把白纸描成黑的,现在再把白纸变成红的。我觉得这个舆论的环境,只要真正下决心不是太大的问题,大家还是相信党中央,相信国务院,也一定会相信科学家的。

  转基因棉花农民获得了64.6%的福利
 


胡瑞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转基因产业对国家的影响到底怎么样呢?可以通过经济学模型来分析,从价格,供给,需求,贸易,到经济福利,我们采取的是GTAP的研究方法。

  我们有三个假定,第一个假定,仅商业化BT抗虫棉,第二个在商业化BT抗虫棉的基础上加上商业化转基因水稻,第三个在前两者基础上,加上日本、韩国等国家实行贸易壁垒,不进口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这三种情景的影响是什么呢?如果仅批准BT抗虫棉商业化,每年国家可额外获得10.97亿美元的经济福利,如果同时批准水稻和抗虫棉的商业化,水稻每年可获得41.6亿美元的经济福利,两者加起来是52.49亿美元的福利。如果是第三种方案,即其它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其实也仅有0.2亿美元的差异,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因为中国的稻米出口还不到总产量的1%。

  那么,BT抗虫棉商业化的福利都给谁了呢?首先是农民,可以得到64.6%的福利,种子公司能拿1.7%的福利,研究单位是1.1%的福利,消费者的福利是32.5%。

  既然有这么大的福利,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商业化?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要是某一项政策执行了,我能获得很大的利益我肯定会游说,但农民获得福利最大,农民游说的能力怎么样?谈判能力是很低的。

  转基因技术还不够强大,但是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
 


朱健康
(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植物进行驯化,驯化非常好的例子就是玉米,最早的玉米也可以吃,但是玉米棒特别小,产量非常低,株型跟现在各方面都不一样,现在的玉米棒子很大了。

  人类开始是从自然界收集植物,有什么就吃什么,然后慢慢地种植收集的东西,一万年前左右的时候开始驯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基因育种就是人类发明一个非常快速、非常精准的驯化的技术。

  最近几十年所谓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对于这种比较好的技术,其中一个技术就是杂交育种的技术,从30年代就被发现利用了,到了60年代的时候,在美国基本都是杂交玉米了。

  传统育种跟转基因育种的区别是什么呢?要育种必须有遗传变异,有的变异是自然产生的,辐射产生的,自然组织产生的,还有很大部分是基因漂移造成的,物种间的杂交造成的。

  但是转基因不一样,原来的育种依靠自然的变异,现在不依赖了,自然变异没有的,比如抗虫需要BT基因的东西,植物里面没有,细菌里面有,就可以用。鱼里面,人体里面,鸟里面的抗虫基因也可以拿过来用,转基因的技术就是把你需要的基因直接放入目标植物,转基因的关键就是扩展了基因资源。

  中国虽然有很多争论,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国需要科技支撑。中国国土可耕地大部分在东部,跟美国比差远了,美国大部分都是可耕地。我们这一点有限的可耕地要供那么多人的粮食,种两季还不行,要种三季,到冬季还有,美国就种一季。

  我刚从贵州回来,贵州山清水秀,本来要洗脑,洗胃。可到处都是秸秆焚烧,秸秆为什么要焚烧?因为秸秆没有地方放,放地里会影响下一茬,美国不一样,因为到第二年种的时候秸秆已经烂得差不多了,不影响种植。

  所以我们高强度的农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更大。所以我们更需要先进的科技去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里面也包括转基因的技术。但是我一直强调转基因技术还是很初期的阶段,这个技术不够强大,但是我认为是它一个非常好的技术。

  基因漂移不会带来大的生态影响
 


卢宝荣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国家转基因安委会委员)

  水稻里面就有转基因的漂移和转基因的逃逸。什么叫漂移?就是转基因的花粉,随着它的媒介跑到另一个媒介上,这个跟天然杂交是一致的,实际上效果也是一致,可以把一个物种的基因带给另一个物种,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基因的漂移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水稻品种之间导致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而且通过管理可以把它的频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像五米,十米,就可以降低到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如果要达到百分之百是不可能的。种植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只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就可以远远低于规定的范围。

  栽培稻和野生稻在全球有共同的分布,而且基因的交流是一个常态的,转基因技术在没有发生之前就已经有交流。因为杂草稻和栽培稻本身就有漂移。对抗虫转基因来讲它可能不会带来任何适合度的意义,就是不会带来生态的影响。

  转基因产业化推迟了10年
 


朱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基因水稻专家)

  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中国不仅人多地少,水资源也大约只占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左右。当前,我国将启动一个“双减”的项目,就是减少施化肥和施农药,因为这两者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劳动生产力跟发达国家很难进行比较,由于农产品价格异常的高,国家必须给予很多补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甚至比国内更便宜。因此,当前国家有两个共识,一是农业的投入不能再高了,二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不能再高了。

  从国际上来说,转基因农作物是1996年大规模的推广,当时是170万公顷,到去年为止已经到了1.8亿公顷,正好相当于中国耕地面积的1.5倍,1996年到2014年间,整整增长了100倍的面积。而被主要应用的是两类基因,一类是抗虫基因,一类是抗除草剂基因,主要的四大作物大豆大约占8000多万公顷,其次是玉米、棉花还有油菜。

  中国是在1986年开始启动转基因工程的,也是“863”计划刚开始没多久,当时世界上这项工作也刚刚开始,因此中国跟国际上基本是同步研发,而且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的组织培养技术非常好,当时国际上的大生物公司都是请中国人做组织培养工作。

  在90年代中末期,对中国的科技实力进行评估,当时评估了十几个学科,认为转基因技术是我们跟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当时国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大量的投资。200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要专项,这个投资是长期的。这项工作得到国家层次的认定,就是战略性高新技术。最近,我看到国产大飞机下线了,非常高兴,这比我们转基因早下线,实际上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应该转基因领域的“大飞机”下线,但是没有下线。

  来看看研究的成果吧,第一个我国自主研究的抗虫棉。2003年刚推广的时候,两个品种被批准,一个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一个是农业技术部推的转基因技术,当时97%的抗虫棉是孟山都的棉花,3%是我们的。2003年产生了逆转,是我们占97%,孟山都占3%。

  很多人担心是不是会“引狼入室”,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是不是为了防止我们某些的产业被国外人控制,就不用新技术?我们是否为了防止一个产业被国外垄断,就反对这项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了抗虫棉之外,我们另一个实际真正投入应用的是转基因的番木瓜,不想吃转基因的东西就不能吃木瓜了。另外有三个优势项目,其实有一个是植酸梅玉米,已经获得了安全证书,理论上已经可以进行产业化,但是它还需要通过品种审定,我们国家以前的《种子法》有这个规定。其中华农的抗虫水稻理论上也可以进行产业化,也是同样的问题无法进行产业化。还有一个抗虫的玉米,这个也是未来要推广的项目。

  其它取得重要进展的转基因项目,还有新的抗黄叶病的转基因棉花,这个新品种也展开了,还有待批准。还有高品质的转基因棉花,有更强的强度,更高的产量,棉芯更长,都已经研究出来了。此外,抗病毒的小麦,小麦会得黄花叶病毒,这是前20年左右在华中地区新出现的病害,如今成为了主要的病害,那个时候我们就部署了这项工作,也已取得很好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在2003年就研发出来了,当时产业化的条件比抗虫棉产业化都要好,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产业化。到了今天,我们有一批比当年抗虫棉还要好的成果,就是产业化不了,这是科学家比较担心的问题,对国家也有很大影响的问题。

  可以说,我们在几大作物上都有非常丰厚的积累,但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化的环境。在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前期,国家都是积极采纳这些技术的,当时已经生产了,不但不避讳它,还把它作为一个卖点。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观点却迅速到了另外一个反面。

  我认为,中国转基因技术水平和产品积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国家一再强调,积极研究,慎重推广,但是慎重到何时?尺度在于什么?关于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主流科学界是有统一的看法,不存在问题。有人说要保证绝对安全我们才能通过,在科学上有绝对吗?如果那样科学技术还能推广吗?

  目前的状况是,中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至少推迟了十年,但是国外的转基因技术却在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