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着海洋生物和洋流,找到马航MH370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8-11 14:38:44
阅读量:0
文/记者 白竟楠
2015年8月6日凌晨,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外宣布,今年7月29日在位于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确属于去年3月8日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失联的马航MH370客机。至此,MH370已经在航空管制部门的屏幕上消失了515天,这么长的时间里,MH370去了哪里?我们能找到丢失它的地方吗?
藤壶或许能帮助定位失事源地
一块疑似马航MH370客机的残骸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东部被当地民众发现,一天之后,又有一块栗色手提箱碎片在同一片沙滩上被找到。被找到的残骸上有很多海洋附着物,塞满了贝壳,感觉在水里浸泡了很久。
MH370失联之后,调查人员通过分析相关卫星数据,认定客机在南印度洋一片约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坠毁,这里距离澳大利亚西南约1800公里,距离发现残骸的留尼汪岛约6000公里。在渺茫的大海上,这个距离已经不算十分“遥远”了。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简俊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因为整个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流速为1节至1.5节左右(1节约1.5公里每小时),根据海流的速度和方向计算,飞机残骸会在靠近赤道附近,在南赤道流的作用下自东向西漂动,最后“登陆”法属留尼汪岛。根据印度洋洋流的走向,客机漂浮的残骸可能最终抵达非洲东海岸,这也是留尼汪岛所在的区域。这一发现与此前推算MH370沉落南印度洋的计算吻合。
根据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对照片的辨认,这片飞机残骸上附着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其中一部分是鹅颈藤壶或有柄藤壶。这些附着的生物成为探索马航客机失事地点的重要线索之一。专家称,藤壶的外壳可以透露出其形成的水生条件,可能大致确定残骸在水中漂流的时间。根据残骸上藤壶的种类,甚至有可能确定残骸来自哪片海域。
鹅颈藤壶或有柄藤壶均属于藤壶科,是一种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常附着在海边岩石上,呈簇状。它的形状有些像马的牙齿,所以在海边生活的人经常叫它“马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姜鹏说,藤壶是一类软体动物,在近海的礁石上、海上的行船底部、甚至大型鱼类的身上都会附着,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会被打掉,吸附能力很强。藤壶“小时候”会跟随洋流随波逐流,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之后就会找一个坚硬的物体附着,以水中微生物为食。同时,藤壶的生存环境为海流交换较为频繁的岛屿或礁石缝隙里,它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一般在盐度较低,水质澄清的内湾处分布较多。
“藤壶类生物在海洋中分布非常广泛,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具体来说,不同类别的藤壶对不同海域的生活条件可能会有细微的要求与差异,例如盐度、清澈程度等。所以如果想通过藤壶或者其他的海洋生物确定飞机残骸是如何漂流的,就需要专门类别的海洋生物学家做出更细致的门类研究。”姜鹏说。
洋流构成极为复杂
无论是飞机残骸还是没长大的藤壶,它们都会随洋流漂泊,那么,能否根据南印度洋的洋流规律反推马航失事的具体地点呢?
海洋其实是地球热量的循环和传递者,充当“热量传递员”的就是海洋中的洋流,也称为海流。不同深度的海所形成的洋流的种类和运动方向是不同的。
海平面以下约1000米内的海水在风力的驱动下形成风生海流。对于深至几千米的海洋来说,风生海流的影响很小,但海水的温度、盐度会随着海水分布地域不同、海水深度不同,而形成差异和变化,这些都能够引起海水内部的流动, 形成洋流。还有一种洋流是由于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的,比如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区域的海水在重力作用下就会涌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实际在大海里发生的洋流大多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
印度洋的洋流分为两大部分,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南印度洋洋流却复杂得多,位于西风带,而且天气条件十分恶劣,可以称这里为“咆哮的西风带”。南印度洋还有印度洋中深度最深的区域,崎岖不平并且布满火山,洋流构成也十分复杂。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振华说:“海平面下500米以内的洋流与500至1000米的洋流流向是完全相反的,浅层海洋流跟随西风流动,并且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发生偏移。但深层海水受到海底地形和密度的影响洋流将更加复杂,海下的内波时常比海平面上的浪大得多,高的可以达到200米,洋流不仅东西移动,也会南北移动。”
徐振华说,飞机在去年失联,掉入海中已经有一年多,飞机的残片是漂浮在海上,或者悬浮在海中,还是落入海底呢?如果悬浮在海中,又会在哪一深度的位置,能不能稳定在这一高度不再上升或者下降?由于情况复杂难以猜测。
推算洋流可能有一线希望
在2014年3月马航失踪后不久,澳大利亚海洋学家埃里克·范塞比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洋流的漂流方向有可能推算出马航掉落的海域,他说,找到并确认这些漂流物的时间拖得越长,推算就会越困难。海洋也会“失去记忆”,需要回溯的时间越久,不确定性就越大。同时,范塞比耶表示,如果想通过洋流来追溯疑似漂浮物十分复杂,这也是造成搜寻工作困难重重的原因,因为每个碎片的运动轨迹、体积重量都是不同的。
人类并不是第一次寻找飞机碎片,2009年6月1日,原定由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法航AF447遭遇了恶劣天气,在太平洋上空神秘失踪,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在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搜寻才找到了失事客机的残骸。当时有卫星能提供失事客机最后可知位置,以及“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提供的4分钟信息,这才确定了具体海域。但如今看来,我们已掌握的马航MH370客机的线索太少了,有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追寻。
澳大利亚航空安全专家杰夫戴尔表示,找到碎片并不意味着可以缩小搜索范围。“它只能证明我们找对海洋了,但并不能证明找对了地点,我不认为这有助于缩小搜寻范围。”
徐振华说,不论是研究残骸上的海洋生物还是研究海水的风暴潮,通过洋流来回溯飞机失事的地点是最主要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手段。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数学中的“反向问题”,需要数学建模并与海洋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分析出一片大致的海域。“理论上可以根据洋流变化的大趋势进行推算,取平均方向倒退,确定一个参考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比较难,如果要精确海域就更难了。”徐振华说。■
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MH370飞机残骸
2015年8月6日凌晨,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外宣布,今年7月29日在位于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确属于去年3月8日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失联的马航MH370客机。至此,MH370已经在航空管制部门的屏幕上消失了515天,这么长的时间里,MH370去了哪里?我们能找到丢失它的地方吗?
藤壶或许能帮助定位失事源地
一块疑似马航MH370客机的残骸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东部被当地民众发现,一天之后,又有一块栗色手提箱碎片在同一片沙滩上被找到。被找到的残骸上有很多海洋附着物,塞满了贝壳,感觉在水里浸泡了很久。
MH370失联之后,调查人员通过分析相关卫星数据,认定客机在南印度洋一片约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坠毁,这里距离澳大利亚西南约1800公里,距离发现残骸的留尼汪岛约6000公里。在渺茫的大海上,这个距离已经不算十分“遥远”了。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简俊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因为整个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流速为1节至1.5节左右(1节约1.5公里每小时),根据海流的速度和方向计算,飞机残骸会在靠近赤道附近,在南赤道流的作用下自东向西漂动,最后“登陆”法属留尼汪岛。根据印度洋洋流的走向,客机漂浮的残骸可能最终抵达非洲东海岸,这也是留尼汪岛所在的区域。这一发现与此前推算MH370沉落南印度洋的计算吻合。
根据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对照片的辨认,这片飞机残骸上附着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其中一部分是鹅颈藤壶或有柄藤壶。这些附着的生物成为探索马航客机失事地点的重要线索之一。专家称,藤壶的外壳可以透露出其形成的水生条件,可能大致确定残骸在水中漂流的时间。根据残骸上藤壶的种类,甚至有可能确定残骸来自哪片海域。
鹅颈藤壶或有柄藤壶均属于藤壶科,是一种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常附着在海边岩石上,呈簇状。它的形状有些像马的牙齿,所以在海边生活的人经常叫它“马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姜鹏说,藤壶是一类软体动物,在近海的礁石上、海上的行船底部、甚至大型鱼类的身上都会附着,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会被打掉,吸附能力很强。藤壶“小时候”会跟随洋流随波逐流,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之后就会找一个坚硬的物体附着,以水中微生物为食。同时,藤壶的生存环境为海流交换较为频繁的岛屿或礁石缝隙里,它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一般在盐度较低,水质澄清的内湾处分布较多。
“藤壶类生物在海洋中分布非常广泛,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具体来说,不同类别的藤壶对不同海域的生活条件可能会有细微的要求与差异,例如盐度、清澈程度等。所以如果想通过藤壶或者其他的海洋生物确定飞机残骸是如何漂流的,就需要专门类别的海洋生物学家做出更细致的门类研究。”姜鹏说。
洋流构成极为复杂
无论是飞机残骸还是没长大的藤壶,它们都会随洋流漂泊,那么,能否根据南印度洋的洋流规律反推马航失事的具体地点呢?
海洋其实是地球热量的循环和传递者,充当“热量传递员”的就是海洋中的洋流,也称为海流。不同深度的海所形成的洋流的种类和运动方向是不同的。
海平面以下约1000米内的海水在风力的驱动下形成风生海流。对于深至几千米的海洋来说,风生海流的影响很小,但海水的温度、盐度会随着海水分布地域不同、海水深度不同,而形成差异和变化,这些都能够引起海水内部的流动, 形成洋流。还有一种洋流是由于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的,比如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区域的海水在重力作用下就会涌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实际在大海里发生的洋流大多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
印度洋的洋流分为两大部分,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南印度洋洋流却复杂得多,位于西风带,而且天气条件十分恶劣,可以称这里为“咆哮的西风带”。南印度洋还有印度洋中深度最深的区域,崎岖不平并且布满火山,洋流构成也十分复杂。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振华说:“海平面下500米以内的洋流与500至1000米的洋流流向是完全相反的,浅层海洋流跟随西风流动,并且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发生偏移。但深层海水受到海底地形和密度的影响洋流将更加复杂,海下的内波时常比海平面上的浪大得多,高的可以达到200米,洋流不仅东西移动,也会南北移动。”
徐振华说,飞机在去年失联,掉入海中已经有一年多,飞机的残片是漂浮在海上,或者悬浮在海中,还是落入海底呢?如果悬浮在海中,又会在哪一深度的位置,能不能稳定在这一高度不再上升或者下降?由于情况复杂难以猜测。
推算洋流可能有一线希望
在2014年3月马航失踪后不久,澳大利亚海洋学家埃里克·范塞比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洋流的漂流方向有可能推算出马航掉落的海域,他说,找到并确认这些漂流物的时间拖得越长,推算就会越困难。海洋也会“失去记忆”,需要回溯的时间越久,不确定性就越大。同时,范塞比耶表示,如果想通过洋流来追溯疑似漂浮物十分复杂,这也是造成搜寻工作困难重重的原因,因为每个碎片的运动轨迹、体积重量都是不同的。
人类并不是第一次寻找飞机碎片,2009年6月1日,原定由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法航AF447遭遇了恶劣天气,在太平洋上空神秘失踪,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在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搜寻才找到了失事客机的残骸。当时有卫星能提供失事客机最后可知位置,以及“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提供的4分钟信息,这才确定了具体海域。但如今看来,我们已掌握的马航MH370客机的线索太少了,有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追寻。
澳大利亚航空安全专家杰夫戴尔表示,找到碎片并不意味着可以缩小搜索范围。“它只能证明我们找对海洋了,但并不能证明找对了地点,我不认为这有助于缩小搜寻范围。”
徐振华说,不论是研究残骸上的海洋生物还是研究海水的风暴潮,通过洋流来回溯飞机失事的地点是最主要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手段。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数学中的“反向问题”,需要数学建模并与海洋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分析出一片大致的海域。“理论上可以根据洋流变化的大趋势进行推算,取平均方向倒退,确定一个参考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比较难,如果要精确海域就更难了。”徐振华说。■
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MH370飞机残骸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