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院士疑遭调查
近日,有香港媒体报道,中国最年轻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科研经费问题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这一事件打破了“刑不上院士”的规则,也引起了大家对于科研腐败的进一步关注。
在与学生拍毕业照时候的时候被带走
关于“李宁院士被抓”的消息,最早在7月中旬即有人以“畜牧业最年轻院士李宁被反腐风刮倒”为标题在大学的论坛上发布。该文援引消息人士观点称,从去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接受调查,原因是向自家公司转移科研经费,数额巨大。他因此一度在农大生物学院"失势",而被迫从生院大楼搬到神内。但后来风波平息,被"压"了下来,原因是李宁有院士头衔。但从进入今年七月,李宁还是事发了。
事实上,关于李宁所谓的科研腐败问题,一直有一些零星线索。在另外一个论坛上,记者查到一篇发表于2008年5月的帖子,标题即为“学术腐败-看李宁院士如何操纵国家科技项目评审”,该文由某课题申报单位发出,指李宁作为课题申报人同时又作为了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参与了某课题的评审,指责这种“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体”是严重的违规问题。而业内传闻,早在2012年的重大专项审计中,李宁就已经被查出问题。
与生物学界有密切联系的网络大V刘实博士则在博客上透露了被调查的一些细节,称吉林检察院相关人员在农大调查了20多天,在调查生物学院的时候,李宁经常被叫去询问,“那天,李宁正在与学生们照毕业照,穿着博士服。突然有电话让他去看一个文件,如果没有问题就签个字,并说调查基本告一段落。李宁给学生说,我去去就来。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一消息经香港媒体报道后,进一步在小范围内扩散。本刊记者此前曾采访过李宁,而此次拨打李宁手机已关机,固话无人接听,发邮件也未回复。8月17日,记者从中国农大一位消息人士处证实,“李宁在一个月前被带走,算是逮捕了吧。”
记者登陆中国农大生物学院网站,在“院士”一栏中,李宁的资料还没有变动。但是,在院系领导介绍中,却没有副院长李宁的相关介绍。
由李宁任董事长的无锡科捷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网站首页仍然用着李宁的大幅照片,网站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2012年5月增资至注册资本2.75亿元。
动物品种改良专家,曾力挺转基因
现年52岁的李宁,生于江西南昌,是我国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的专家,在动物品种改良、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研制、动物功能基因组、克隆分子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过突出成就。曾主持过3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学术上曾获得多项荣誉。2007年,李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李宁最早从事基因技术的研究,在上世纪末克隆技术成为世界科研的热点后,他转向了克隆技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后,他开始自己的研究。2003年10月,中国第二只克隆牛问世,仅比第一只晚了不到一个月;2006年8月5日,中国第一只克隆猪问世,由于令世界震惊,李宁也被誉为中国克隆技术的领军人物。此后,李宁一直致力于推动动物克隆技术的产业化。
李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家给我这么多科研经费,特别是我做的转基因和克隆,我又改造出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来,如果它们能投向市场,我就没有辜负国家,没有辜负百姓纳的税。” 他还特别强调,“这是一个能证明老百姓关心的转基因没有问题的技术,一个能打消他们疑虑的技术,尽管这个技术可能必要性不大。”由此,李宁也被网络上的“反转”人士称为“挺转基因院士”。
中国农大一位老师表示,李宁在学院内平日为人不错。在研究工作之外,李宁还热心科普,本刊记者也曾在2013年7月现场听过李宁的讲座,在这场面向中学生的讲座中,他没有讲自己克隆奶牛和展示给国家领导人汇报的荣耀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为关心的话题:食材的“返璞归真”是否意味着更健康。
他告诉现场的青少年,片面地追求‘返璞归真’,不仅会造成食物供给和生活质量的恶化,也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现场,李宁以他灵活的肢体语言、开场时贴近听众的破题及科普化的表述,让讲座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此次李宁出事,对于中国在牲畜克隆这一研究领域的影响难以估计,同时,这对中国在农业科普领域也算是一大损失吧。
李宁被调查折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学术腐败现象屡屡发生。2012年6月,浙江大学教授环资学院副院长陈英旭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后被查实贪污945万元人民币。
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前主任、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案,被妻子举报贪污科研经费,并用来包养多名情妇。除了变换名目、虚报发票等手段贪污或挪用科研经费外,大陆媒体更曝出为了评选院士而行贿的丑闻。
除了利用变换名目、虚报发票等手段贪污或挪用科研经费外,大陆媒体更爆出为了评选院士而行贿的丑闻。
李宁被调查,进一步凸显了当今学术腐败问题严重,也折射出中国科研体制尤其是科研经费分配存在问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曾对媒体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参加某项目评审会,周六下午刚接到通知,周日上午手机里就收到6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请多关照”,“欢迎来我校做学术报告、考察交流”……而施一公的这种遭遇,只是科技界众多“潜规则”中常见的一例。
饶毅和施一公曾在《科学》上发表社论文章,批评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由于巨额科研经费掌握在少数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这是造成权力寻租、“跑部钱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的分配,不是基于学术水平的优劣,而是靠关系,专家评审组也因此沦为了“分钱组”。这必然使一些优秀的科研团队被排斥在外,相反,一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队伍,却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学术已经沦为部分教授导师致富的私器。中国科研院校有着比世界同行更先进的设备设施,花掉更多的科研经费,却做不出被认可科研成果,这与学术腐败有很大关系。很多教授忙于拉关系、申课题。最终这些科研经费没有转化成科研成果,很多都装进了教授的私人腰包。李宁案很可能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