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胶片上的月球面孔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05 15:23:19   阅读量:0

 
  即使在人类成功登月数十年之后,与月球有关的科幻作品仍然层出不穷,甚至可以说,一次次的探月和登月活动,激发了人类对月球的更为丰富的想象。而在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之前,科幻界的很多“第一次”,更是与月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幻小说,即是鲁迅翻译的儒勒·凡尔纳代表作《月界旅行》(《从地球到月球》);而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被摄入胶片,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月球的“面孔”,就更是千变万化。
  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就是关于登月探险的《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整合了《从地球到月球》和另一位科幻大师赫伯特·威尔斯的《最早登月的人》当中的情节,又加入了梅里爱想象中的不少奇幻元素。“月球大炮”的“炮弹”扎进卡通化月球“眼睛”的桥段,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经典。
  在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之后,登月探险也仍然是科幻片中极具吸引力的题材之一。只不过,出现在很多科幻片中的登月场景,更多的带有了戏谑乃至恶搞的意味。
  近几年曾经引起轰动的《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和《黑衣人3》里,都把相当多的镜头交给了“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的旅程。只不过,《变形金刚》里的登月计划,被解释成了“抢在苏联之前找的外星飞船”的秘密任务;至于登月地点错误,以及身在月球背面的宇航员仍然与地球进行无线电通信这样的科学“硬伤”,则被有意地忽略了。《黑衣人3》的情节就更为离奇,保护地球免遭野蛮外星种族攻击的护盾,也要和“阿波罗11号”飞船一起,搭乘“土星5号”飞向太空。
  至于去年在欧洲引起轰动的《钢铁苍穹》,则根据数十年来西方世界非常流行的若干“都市传说”,把月球背面描绘成了只为反攻地球而生的纳粹余党基地。死板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教条,不仅制约了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的举动变得极为可笑;他们利用飞碟和宇宙飞艇发动的反攻战役,竟然因为驱动主飞碟的iPad被夺走而失败,可以说颇具黑色幽默色彩。
  当然,以月球为题材的科幻片佳作,也并非全部都以恶搞取胜;一部分影片也通过登月或是月球开发这个引子,对人类乃至宇宙的命运进行了冷静和深刻的思考。
  大约10年前上映的《时间机器》,根据威尔斯的同名作品拍摄,却加入了一个原作中没有的极为精彩的桥段:21世纪30年代,人类对月球的过度开发,令月球不胜重荷而解体。不断倾泻到地球上的陨石雨,毁灭了人类文明,也导致80多万年后的人类,像威尔斯原作中描绘的那样,分化成了只在地面以部落形式生存的弱小的“埃罗依”,和栖居于地下、满怀怨恨的蛮族“莫洛克”。电影中加入的这一段原著中没有的情节,无疑是要说明这样的现实:当科技发展让人们不禁感叹“现在即未来”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自恃科技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掠取,便是为未来的生活挖掘坟墓。
  与之类似的主题,也出现在斯坦利·库布里克阿瑟?克拉克完成于1968年的名作《2001:太空奥德赛》当中。在这部充满哲学意味的科幻片里,刚刚进入航天时代的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来自异星文明的神秘的黑色立方体,其宽、长、高之比为1:3:9。人类穷尽了所有的测量手段,也无法发现丝毫误差。这无疑是导演和编剧在借外星人之口,提醒当年因为科技高速发展而激动万分的人类:即是进入了外层空间,远航到月球,宇宙中也仍然是“山外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