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国家科技奖存废有争议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5 12:14:17   阅读量:0

  张存浩(图左)
  
  1928年2月出生,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图右)
  
  1918年8月出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两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捧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与此同时,已经连续3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得以出炉。但是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国家科技奖也暴露了我国在科技创新及科技奖授奖方面一些沉重的隐忧。
  
  国家最高科技奖最难预测
  
  很多人发现,尽管我国在2000年就设立了最高科技奖,而在我国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而他2009年才去世。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因此,钱学森生前为何一直没有获得这个奖项,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多种猜测和说法。
  
  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杨俊华表示,钱学森一生获得重要奖项和荣誉众多,获不获得这个奖项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能相关部门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并没有授予他最高科技奖。
  
  不过,钱学森在我国倒是曾经获得过一个比国家最高科技奖更具荣誉感的奖项。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开了个授奖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截至目前,我国“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获得者也只有钱学森一人。
  
  从2000年至2013年14年来,我国共有24位科学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而2009年另一位大奖得主谷超豪以及今年的得主张存浩,也为我国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庞之浩研究员表示,多位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出身航天领域或者一些重要研究与航天密切相关,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我国航天工程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我国航天科技当前在国内所拥有的地位也是与之相称的。
  
  程开甲已经96岁高龄,他也是国家科技奖自设立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而张存浩则也达到75岁。据统计,获奖者年纪大是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典型特点,截至2013年度有14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近6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表示,国家最高科技奖实际上是相当于一种终身成就奖,根据我国目前科研的发展情况,没有七八十岁以上根本就很难问鼎这一奖项。
  
  但是都有谁有可能获得该项大奖,却常常很难预料。何祚庥告诉记者,国家最高科技奖不完全是一个科技专业人员评定的一个奖项,往往政治人物的因素会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我国的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往往就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没有最终确定之前,没有谁能够猜出是谁能够获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结束空缺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已经颁发过的最为重要的奖项。从2010年开始出现连续3年空缺之后,才终于花落铁基超导研究项目。
  
  高温超导是指材料在某个相对较高的临界温度,电阻突降至零。1986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高温超导材料——镧钡铜氧化物。自那以后,铜基超导材料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铁基超导研究项目的5位主要完成者之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2008年时还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表示目前铁基超导体的最高转变温度大约是55K(零下218.15℃)左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在2008年度首先达到并保持至今。
  
  “到目前为止,铁基超导体的结构种类大约有8-10种,其中有一半左右是中国科学家率先或独立发现的。”闻海虎表示,铁基超导材料在应用潜力方面已经表现出了一些优势。我国科学家在这个方面也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在中科院电工所为主的导线制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许过不了几年,大家就能够看见在工程方面大量使用的铁基超导导线。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我国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主要领军人物应该是一个更该获得这一奖项的团队。
  
  2013年,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说,这项成果堪称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
  
  何祚庥表示,“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项目未来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可能性。”但是为何没有获得201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呢?
  
  闻海虎认为,我国国家科技奖申报和推荐时一般有个基本要求,即必须是工作完成后或成果发表3年以后,才能够参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能因为年限不够,没有申报201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内部评审最严格的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全部是科学内的专家,评审还是比较严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奖恐怕还需要时间验证,尤其是国外同行的了解和评价,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光我们自己说好还不行。就像铁基超导研究,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在2008年就已经获得,但是直到2013年度年才获奖。”何祚庥认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的授奖有三个条件,即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而根据规定,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才可以评为一等奖。
  
  何祚庥表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长期空缺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基础性科学研究真实水平的写照,从整体上讲其在原创新和研究水平上和国际前沿还有较大的差距。
  
  不过闻海虎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经多年连续空缺的现象。“该奖多年空缺,这说明我们在遴选过程中的高标准,高要求,做到宁缺勿滥,这是非常好的。”
  
  现行国家科技奖争议
  
  多年来,我国国家科技奖评奖体系也饱受争议。199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建立了现行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但是这些年来,其评奖体系也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国内不少专家认为,我国包括国家科技奖在内的科技奖励评价体系过于量化和物化。整个科技评价体系,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有时候,因为利益的关系,就会导致奖项完全变味儿。
  
  2011年1月30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一时舆论哗然。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其获得了2005年度的该项奖励。后经调查核实,该项目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自解放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国家主义科研体制,常常实施兵团化的研究和科技工程实施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国家大型项目的攻关,大型科研项目的实施。多年来,我国包括国家科技奖在内的政府科技奖励评价体系往往也都围绕着这种兵团化的研究项目进行,这从我国国家科技奖历年的授奖情况也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但是这种科研体制和评奖体系对科学家个人而言往往并不利,有时甚至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这也是我国青年科技人员中很难出大师级科研人才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我国的科研体制需要进行一些改革,我国的国家科技奖评价及授奖同样也需要予以改革。
  
  国家科技奖如何授奖更科学
  
  这些年来尽管国内也有人建议中国干脆取消国家科技奖的设定,认为应该交给专门的评价机构或者社会对科技人员进行授奖,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既然科学技术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奖励还是要有,不能一“取”了之。最为关键的是要对我国国家科技奖的授奖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使之变得更加科学。
  
  2009年,国家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曾撰写《奖励下一步该怎么走》一文。认为,建立新的奖励体系和制度,我们的路还很长。下一步该怎么走,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整个奖励体系的建设,奖励的内容是什么?奖励的对象是谁?二是怎么奖励?
  
  朱丽兰认为有三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奖励评奖体系的设计要科学,不能一刀切,评价体系指标要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当中总结各方面意见;二是要实事求是,防止评奖项目过度包装;三是评审专家队伍的建设。文章指出,“评审专家队伍的选择也要有一套规章制度,也要有一种考核,并且要定期换届。”
  
  2011年春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曾组织多个小组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专门组织了“科技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改革问题”专题调研组,到上海等地就我国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进行调研。在此次调研形成的报告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基本一致的建议,就是取消国家科技进步奖,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合作奖四个奖项。另外建议在一级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里面多设立几个重大学科奖,每年奖励一两项,奖项应该是推荐性的而不是申请奖,更不是群众性的评奖。这主要是因为申请报奖就有“打包”“捆绑”、弄虚作假的可能,而群众性的评奖也不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