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疫苗控烟因何成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3 11:56:02
阅读量:0
遇到类似疫苗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卫生行政主管单位的“先叫停,后论证”的模式要慎用。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应该先论证,后决策。
“疫苗风波”“雾霾危害”“控烟倡议”,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这些公共卫生领域的事件成为焦点。由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举办的“2013年第三届十大公共卫生热点评选会”上,著名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对相关热点进行了逐一解读和点评。
疫苗事件媒体无需过度解读
2013年12月,湖南、广东等地,先后出现质疑乙肝疫苗接种致婴儿死亡事件,多批次疫苗被停用,媒体广泛报道,质疑风波波及多省,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受到一定冲击,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药总局等有关部门的调查检验后未发现该企业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认为,疫苗风波是一个世界难题,不但在中国有,在全世界都有,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美国、英国都有。
1974年,伦敦医院发生百日咳疫苗风波,当时有专家评论说风险大于益处,造成民众对疫苗接种的恐慌,使得英国的疫苗接种率由81%降为31%,但是三年后发病率由1/100000升到1/1000,造成大量儿童死亡,就是说疫苗不接种比接种的风险大一百倍还要多。
“质量好的疫苗也可能被毁誉,怀疑疫苗质量有问题,导致接种率下降,将会使疾病出现反弹,导致疫情的大面积爆发。”曾光强调。
其实,公众要冷静看待注射疫苗后出现的死亡事件。接种疫苗后有三类截然不同的死亡病例,第一种是偶发死亡病例,它不是疫苗的原因,与新生儿身体状况有关系,不接种疫苗也会这样;第二种情况是接种者对疫苗异常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一般性反应。但也有极小概率的死亡事件,这是跟人的个体体质有关系,往往造成超强的过敏反应;第三种是乙肝疫苗接种事件,它往往是聚集性发生,与疫苗特定批号相关,有共同的临床特点。
2013年12月14日,某省网台综合标题是《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图,揭劣质疫苗后遗症》,这篇报道等于将答案确定为乙肝疫苗接种事件,就是说疫苗的责任事故。
12月16日南方某大报的标题《深圳产乙肝疫苗致两婴儿死亡》,这种报道也排除了偶发事件的可能。媒体过分解读了“暂停”两字。导致了质疑报告的例数剧增。
“媒体的报道多了以后,给决策者也会制造压力,决策者可能因此叫停更多批次的疫苗,这样就越炒越热。结果呢?国产乙肝疫苗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计划免疫因此遭受到不应有的冲击。”曾光说。
曾光认为,一些不实信息,它所带来的危害和疾病带来的危害是一样的。
2014年1月17日,乙肝疫苗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国家卫计委和药监局通报,18例中的17例死亡与疫苗无关,属于偶发事件,康泰疫苗被恢复使用。还有1例被抢救过来,不排除过敏可能,有可能是疫苗不良反应。
“先叫停,后论证”的模式要慎用
在乙肝疫苗事件中,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叫停了涉及事件的疫苗生产厂家的疫苗使用。对于政府这种处理方式,曾光教授认为也欠考虑。
“除了媒体问题以外,还应该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曾光说,“作为有权力叫停的行政单位,应该正确把握疫苗事件,这是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的前提。”
曾光建议,今后遇到类似疫苗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卫生行政主管单位的“先叫停,后论证”的模式要慎用。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应该先论证,后决策。
之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这方面有过教训。200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下令禁止生产销售康泰克等含有苯丙醇胺(PPA)的药品制剂。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第二天就发布了《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药品制剂的通知》,暂停使用和销售15种含PPA的药品。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第一天公布PPA可能是导致脑中风的因素,我们国家第二天就叫停了,没有经过论证,到最后论证是找不到这种证据的。这就是反应过激。”曾光说。而欧洲、大洋洲、日本或者香港地区都没有紧跟美国,因为各国情况不同。
其实,美国PPA事件主要是大量使用PPA成分的减肥药出了问题,而感冒药受到了牵连。我们国家不存在美国的问题。由于采取“先叫停,后论证”的处理方式,就出现了市场变化问题。商场如战场,一家被叫停,其他商家马上做广告,本品不含PPA,要把竞争对手打下去。
“我们提倡的是循证医学决策,宏观指导,微观求证。”曾光强调。
雾霾天气要学会戴口罩
2013年1月以来,中国华东地区、山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大范围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为历史之最,以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雾霾天气因为影响了公众的健康、日常生活和交通秩序等,暴露了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曾光认为,比PM2.5更小的是PM0.1,越小的对人体危害越大。PM2.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PM0.1可以进入血液。可以说它可以引起很多系统的问题,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咳嗽、喘息、肺炎、肺癌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相关研究表明,雾霾对办公效率和人的健康都有影响,另外,对于“脆弱人群”比如儿童、老年人、妇女等人群,雾霾影响儿童正常发育,影响孩子的肺活量,容易哮喘和感冒;孕妇会造成早产、畸形;各种老年慢性病患者,包括呼吸、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精神疾病等等,还能够加重老年痴呆。
曾光建议,对于职业暴露人群,比如交警、交通协管员,公交车的售票员,还有社会经济弱势群体,这些都是易感人群要了解雾霾知识,关心气象。社区、校园应该开展PM2.5监测,特别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活动,加强对高危人群、高职业暴露人群的保护,监测青少年肺活量,实现无烟家庭,学会戴口罩等等。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后,各省纷纷与国家环保局环保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治理协议,其中京津冀被要求于2017年减少25%的大气污染,此举预期将减少雾霾对公众健康的威胁。
十年控烟博弈终获突破进展
2013年11月,中国政府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已整整十周年,尽管在此期间中国采取了一些新的控烟举措,但在关键措施上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控烟效果和进展受到广泛质疑。为此,2008年在南非召开的国际控烟大会上,中国被与会的200名全球NGO代表授予“脏烟灰缸”奖,“颁奖词”是:“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
曾光介绍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全国有3亿以上吸烟者,还有7.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有12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全世界有2万多篇前瞻性科学研究证明烟草对身体有害,而降焦和改变烟卷形式都不能减少这种危害。
科学研究证明,烟草烟雾中至少有69种致癌物,20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吸烟能够导致癌症、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发生。二手烟同样增加了患肺癌、乳腺癌、冠心病的风险。
“可是无奈的是从经济来讲,烟草生产仍然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在烟草文化上,特别是在标签上,不能把一些警示图像放在烟盒标签上,还出现了‘低焦油’等伪科学的误导。我觉得十年中控烟呼声越来越高,大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也是逐年在增长,但是控烟进程缓慢,这也是令人心急如焚的十年。”曾光说。
但是,十年的控烟博弈终现曙光。2013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成为中国控烟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此,曾光认为,中央层面就控烟问题对干部提出的要求,这是控烟运动史上难得的一次重大的里程碑式的进展。
同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文明办、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起倡议,遵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规定,积极创建无烟机关、无烟单位、无烟工作场所。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