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第三次探测到引力波
1.美国
LIGO第三次探测到引力波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科学家宣布,他们第三次探测到了由双黑洞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此次探测结果不仅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也为了解双黑洞系统的成因提供了线索。相比于前两次,此次探测到的黑洞距离地球更远,大约为30亿光年。
在LIGO第一次检测之前,科学家们认为并不存在有比太阳大20倍的黑洞,而新一次的探测表明,这一黑洞是由比太阳大19倍和31倍的两个黑洞合并形成的,进一步证实了:大于2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可能很常见。
2.美国
火星古湖泊可能适宜生命存在
纽约石溪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好奇号”长时间探测盖尔陨石坑的泥岩结果发现,30亿年前填满这里的古湖泊有两个适宜区,且均满足微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科研人员发现,火山口边缘有很多生锈的铁矿,揭示了湖面附近的水中富含氧化剂,而湖床中央却未被氧化,说明铁并不是由湖水运载沉积在湖泊边缘的。地球上的湖泊通常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化学分层,这进一步证明,火星曾拥有适合生命存活的环境(比如水、化学物质和能量来源等)。
3.美国
NASA明年发射太阳探测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将在2018年发射太阳探测器,在距离太阳约640万公里的范围内探索和观测太阳外部、了解太阳风,解开有关于日冕的各项谜团。
这一探测器耗资15亿美元,使用寿命约为60年,将在迄今最靠近太阳的地方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飞行,其朝向太阳表面可承受高达1400摄氏度的高温和辐射。NASA指出,近距离探测太阳有助于揭示太阳的运行机制,提高人类预测太空天气的能力,同时增强对太阳风暴的预警能力。
4.美国
最强X射线创造“分子黑洞”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个小分子进行X射线激光测试时发现,当用世界上最强的X射线激光脉冲照射碘甲烷(CH3I)和碘苯(C6H5I)分子时,X射线首先从碘原子的内层剥离电子,然后外层电子像弹珠一样掉进内层,再被X射线“吹走”。原子周围因此形成的电子空洞,甚至会继续把附近甲基上的电子也夺走——这和宇宙中黑洞吞噬恒星的行为如出一辙。这一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X射线激光的分子效应,未来或可用于研究病毒和其他微小物质的结构。
5.美国
“基因魔剪”脱靶效应遭安全性质疑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快速和精准等特点,成为研究基因与疾病关系的热门之选。但科学家对两只失明的小鼠进行基因编辑后发现,虽然CRISPR成功修复了导致小鼠失明的基因,但小鼠全基因组内出现了1500多种单核苷酸突变,100多种非编码区内还出现了基因敲入和敲除现象,而这些变异都是之前未发现的脱靶效应。
研究人员表示,CRISPR的脱靶效应可能远超人们的估计,在临床治疗上,哪怕只出现一种单核苷酸变异,也有可能诱发癌症等其他疾病。
6.美国
IBM成功制造5纳米晶体管
IBM 与其研究联盟合作伙伴将硅纳米层进行水平堆叠,取代了传统的硅半导体行业的垂直堆叠构架,研制出5 纳米大小的晶体管,实现了晶体管尺寸缩小的巨大突破。这项技术让工程师能够在单个芯片上安装 300 亿个晶体管,而芯片尺寸仅为指甲大小。本次突破有望挽救越来越濒临极限的摩尔定律,使得电子元件朝着更小、更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5纳米大小的晶体管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大规模生产,为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