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今年发射
1
123位诺奖得主署名支持转基因,中国多名两院院士签名
“百余名诺贝尔奖得主联合签名支持转基因作物”事件又现新进展。截至1月18日,在“挺转”请愿网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公开署名支持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上升至123人。该活动发起人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爵士理查德·罗伯茨表示,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谣言,需要更多有责任心的知名人士予以澄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中科院院士杨焕明等多位中国两院院士的名字已经出现在该网站的签名榜上。
2
“墨子号”在轨交付使用,超越设计指标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完成“大考”——经过4个月的在轨测试,“墨子号”超越了设计指标,可以满足实验任务的需求,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墨子号”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介绍,“墨子号”全面完成了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自测试和天地一体化链路测试,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工作一切正常,成功构建了星地单向、星地双向、地星单向量子信道,系统信道效率、时间同步精度、跟踪瞄准精度均超过系统指标要求,可以满足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要求。
3
韩春雨提交实验新数据 《自然》杂志:需调查研究
《自然-生物技术》19日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并且指出,《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而韩春雨也证实是由自己提交的数据。
4
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今年发射
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将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中国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优势,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效应,为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开辟了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5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
总长100米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后,于1月15日在大连长兴岛上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了140万亿个光子。大连光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第三代光源,比如上海光源,其峰值亮度相当于太阳光的百亿倍。而大连光源属于第四代光源,其峰值亮度又相当于第三代光源的百亿倍。”
6
中国气象局发文停发霾预警
1月17日,一张“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的图片在微博上流传。中国天气网上已经没有全国霾区预警图、霾相关预警发布等信息。对此,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气象局回应称,每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发生前,环保、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和发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有时不一致,给公众认知和地方政府应对工作带来困扰。据悉,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气象局正在加紧研究信息联合会商和发布的相关事宜。
7
环保部约谈临汾市领导
针对临汾二氧化硫破千事件,1月19日,环境保护部对山西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督促临汾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尽快遏制大气环境质量恶化趋势。环保部决定暂停临汾市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并要求山西省环保厅,以及临汾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同步执行。
8
工信部:已实现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登记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获悉,2016年工信部共组织1.2亿电话用户进行实名补登记,实现了全部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到2016年底,累计关停违规语音专线3.1万条,关停违规“400号码”76.4万个,屏蔽网上改号软件搜索结果2亿余条;密切与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动,配合公安机关关停涉案号码61万余个,配合查处“伪基站”违法犯罪案件40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