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快乐的“学霸”医生
文/记者 白竟楠 编辑 陈永杰
★专家名片
杨莉
199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200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国际肾脏病学会的资助下在美国哈佛大学Brigham-Women医院进修。主要从事肾小管间质损害和急性肾损伤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现任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北大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有一位快乐的女医生,不管来看病的患者态度如何,她总是微笑着面对。她也是一名美女“学霸”,选择了她最喜欢的职业:医生。她就是北大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杨莉。
科研、教学、医疗一个不能少
杨莉所在的北京大学的教学医院是“国家队”的医疗中心,她的工作不仅仅限于给患者治病,还肩负着教导医学生和从事医学科研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医、教、研相结合的一岗三职。
杨莉是北大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医生不用做手术,但是一天门诊下来也是筋疲力尽的,不过能够给病人缓解病痛、帮助他们面对和战胜疾病,是非常快乐的。“除了做医生,我还担任了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广泛学习、深入思考、精细规划和具体实施医院科研和学术的发展。作为教学医院的一名教授,我还承担8年制医学生的教学工作,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数名研究生。时间很有限,我们都是工作、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需要精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每天杨莉都要对自己的时间做精细划分,完成医院管理、门诊和教课的任务,科研工作多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的。“我的确非常忙碌,朋友们很难找到我。上班时忙得脚不着地,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常态,肯定要放弃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也觉得亏欠家人很多,但是无论是医治患者还是做科学研究,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投身医院建设,每一样都是我深深热爱的,所以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杨莉说。
杨莉也喜欢当老师,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来影响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快乐地做医生、做研究,做医生一定要有一颗公德心,要能吃苦和肯奉献,这样才能友善而又坚强地面对疾病生死,成为患者的依托和支柱。在杨莉看来,临床和科研的密切结合是自己工作的特色,也是取得一定成绩的源泉。
做医生就要爱病人
要说科研和看病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杨莉觉得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帮助别人,做科研的成就感就是揭露未知。
杨莉是家里的第一位医生,她早在大学的时候并没有立志一定要当医生,从小到大杨莉都是“学霸”,甚至一路升学都没有考试过,都是免试或保送。高中三年,她始终能排到北京市二中的前三名,所以在高三时,北大医学院前去招免试生,杨莉被顺利录取,她选择了临床医学。“当时想法很单纯,就觉得当医生能帮助人。”
选择了医生也就注定选择了辛苦,解决病人的病痛所产生的成就感就是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要做一名好医生就要爱病人,许多肾脏慢性病病人已经跟随杨莉治疗了十多年,杨莉不仅是他们的医生,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持。
面对病人,杨莉始终保持耐心。在网上搜索杨莉的名字,很多医疗网站上,病人对她的评价都是“非常细心”“很有耐心”“让人觉得很温暖”。对此,杨莉说:“对于慢性病人来说,病人大部分的治疗时间都在家里,所以治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儿,非常有必要给病人讲解清楚平时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吃药、为什么要这么做,详细的解释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放弃每一个病人
“I’m a happy person!”这是杨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行医十多年,她几乎从来没有与病人发生过冲突。杨莉说:“我始终认为,我的快乐可以带动别人的快乐。如果病人等急了,进来脾气很不好,我就笑着说:您别着急,对身体不好,都进来了还急什么,来说说你那不舒服,我来帮您呀?医生和病人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很重要。”
人们常常听到外科医生如何在手术台上救活一个病人的故事,其实,内科医生面对的病人常常是一场持久战。
曾有一名刚生完孩子的产妇从外地转到北大医院,她患了严重的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管里的红细胞破碎,导致严重肾衰竭,进而出现心衰,在十多年前,医生对这种病也缺乏经验。病人的情况非常危急,口中涌出粉红色泡沫痰,这是重度心衰的表现。“我是她的主治医,担心值班医生忙不过来,担心透析会出事,常常守着她到夜里九十点钟。”
持续高强度工作,杨莉生病了,腹泻、发烧,只好在家休息了一天,当她第二天再回到医院的时候,病人家属却告诉她不想再坚持了,觉得没有希望。但是杨莉却不同意他们放弃,于是,年轻的杨莉“搜罗”来医院上上下下相关的多位老专家,一屋子白发苍苍的医师集体为她的病人会诊。
病人因为病情的拖累很痛苦,不能下床,也不能平躺,为了转移病痛,她开始试着绣十字绣,因为病情严重,手哆嗦得厉害。杨莉说:“等你绣完最后一针我就让你出院。”当然,这是一句鼓励的玩笑话,杨莉并没有始十足的把握能让她痊愈。有一天,一位主治医碰见杨莉说:“我给你说啊!你的病人正在楼道里走路呢!”杨莉回答:“我知道呀,她已经下床两天了。”病房里的很多医生都没想到这位病人能“起来”。
在各方努力下,病人住院三个月终于好转,肾功能恢复。她出院的那一天,绣完了十字绣的最后一针,并把这个十字绣送给了杨莉,杨莉就把这幅十字绣裱起来挂在了家里。
年轻的国际专家
2001年博士毕业后,杨莉一直在北大第一医院做医生。2008年杨莉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奖学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肾内科,师从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家、时任美国肾脏病学会主席 Joseph Bonventre教授,进行博士后研修。这时她已经是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在哈佛医学院,杨莉进行了三年的基础医学研究,围绕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深入探索,其中意义最重大的发现是首次揭示体内的正常组织在损伤后存在增殖周期异常,这项研究发现了肾组织急性损伤后发生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并且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杨莉说,“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无数的尝试、不断的思索,和近乎苛求的锤炼,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成功。而揭示生命密码的喜悦会瞬时弥补你所付出的一切。”
从美国回来后,杨莉作为中国专家进入国际肾脏病急性肾损伤领域专家行列,多次获邀参与撰写国际急性肾损伤领域的专家共识。
杨莉在去美国做博士后时孩子才两岁四个月,“我一直要求自己对得起病人,对得起工作,对得起科学,但是,我真的特别愧对家人。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的家人非常理解我,特别支持我。孩子总是说‘妈妈你能不能不上班了,多陪陪我好吗’,但是他又特别以我为骄傲,让我又感动又心酸。所以,我一般会等孩子晚上睡着了之后再做自己的工作,只是自己辛苦一点。”
从上学到出国做博士后,杨莉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出国发展,她打趣说,自己不仅有中国心,也有中国魂。■
TIPS:
慢性肾病现已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为10.8%,患病人数约为1.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