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家人,你准备好了吗?
▲ 艾略特·厄威特拍摄的《纽约,1953》
▲ 尤金·史密斯的《乐园之路》
▲ 荒木经惟的《伤感之旅》
拍摄家人前,必须想清楚,我用怎样的方式拍摄下去,
不能今天用单反拍,明天用手机拍,今年拍了数码,
明年又使用了胶片。
大多数摄影爱好者都会忽略那些陪伴你走过匆匆岁月的人,特别是自己的家人。许多摄影师感叹,拍了这么多年照片,自己的亲人永远地去了,翻箱倒柜也找不出几张为他拍的照片。有许多人买相机只是为了记录孩子,但看他们的照片也都是浅尝辄止,翻翻而已。其实,家人,是摄影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
一不留神会成为名作
1955年,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施泰肯从全世界征集的约二百万张照片中,选出了273位男女摄影家的503张摄影作品,举办了一次空前的展出——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这是摄影史上迄今为止参观人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展览,参加这次展览的摄影师差不多都名垂青史了。
这次展览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乐园之路》,照片中是两个小孩,一男一女,男孩拉着女孩的手从阴暗的森林走向阳光。照片表现的是危险已经远离,未来在向世人招手——这正是当时美国人在战后的写照。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是,照片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尤金·史密斯的儿子与女儿,拍摄地点就在他们家的后花园。
同样,美国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拍摄的一张照片也登上了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这张叫《纽约,1953》的照片拍摄的也不是别人,是厄威特的妻子露西妮和他们出生6天的女儿艾伦。拍摄地点就在他们家,画面中的那只猫就是他们家的宠物布鲁斯特。
家人照片能引起共鸣
在摄影史上,许多摄影大师拍摄的自己家人的照片最后都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且,很多摄影师本身就是靠拍摄家庭照片而成名的,比如法国摄影家雅克-亨利·拉蒂格,他的主要作品就是家庭影集。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最初的摄影集《伤感之旅》和玛格南摄影师克里斯托弗·安德森的《儿子·生命的轮回》都是不朽之作。
中国摄影师焦波用30年时间拍摄了专题《俺爹俺娘》,作品以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折射出来的情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大多数人可能不解的是,为什么拍摄自己家人的照片会成为永久的名作?这是因为人性都是共通的,好的照片除了对自己有意义、有纪念价值外,还能够产生“对别人也有意义,也有纪念价值”的力量。
拍摄家人也必须讲究技巧
摄影师拍摄一个和人有关的项目,花费最多精力的就是和被拍摄对象不断去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交流的成本很大,有时这些时间远远大于拍摄的时间。但面对家人,这些沟通就可一下全免了。而且,拍摄家人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长期跟拍。
当然,拍摄家人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形式的问题。有人在器材上总是变来变去,在照片的样式上也总是游移不定。这对一个长期项目来说不是好现象。这种形式不统一的作品,很难成为一个专题。所以,拍摄家人前,必须想清楚,我用怎样的方式拍摄下去,不能今天用单反拍,明天用手机拍,今年拍了数码,明年又使用了胶片。
其次,拍摄家人的摄影师都要面临角色的不断转换的问题。拍摄时,需要同时扮演着摄影师、父亲/母亲、丈夫/妻子以及儿子/女儿的角色。家人的活动必须参与其中,但有时,还必须从第三者或外人的角度来观察。
第三,必须遵守纪实摄影的一些基本规律,注意现场的光线,构图必须讲究、瞬间的抓取必须到位。
现在的摆拍作品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拾人牙慧,当人们看到这些作品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到过的别的作品。
所以,摆拍作品要想打动人是非常难的,而来自生活的记录性的抓拍在情感上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摄影不能只是一味只求观念上的突破,而不朝生活的更深领域去探索。■
▲ 玛格南摄影师克里斯托弗·安德森的《儿子·生命的轮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