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看同一张脸次数越多,会好看还是难看?

来源:    发布日期:2015-10-19 13:47:33   阅读量:0

  看同一张脸次数越多,会好看还是难看?

  如果不考虑性格,只说相貌本身的话。

  情况一:看一张脸次数越多,觉得越好看。

  这个现象叫做 Mere exposure effect(单纯曝光效应),其指:一件事物,如果反复在你面前出现,即使并不去主观地注意它,你的潜意识里却也会增加对它的好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首先要解释一个概念——Perceptual fluency / Processing fluency(感知流畅性)。我们在感知一件事物的时候,会根据它的复杂程度,整合记忆中已有的信息来对它做出判断。因此,一件事物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对它进行感知的次数越多,这个过程就越流畅、越容易。这种感知时的流畅性让我们觉得轻松不累,从而潜意识里转换为对所感知事物的好感。

  情况二:看一张脸次数越多,觉得其实也不过尔尔。

  关于这个现象,心理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公论和解释,我想做一些自己的推断。

  社会学家 Elaine Hatfield 提出过一个 Matching hypothesis(匹配假说),大意是说人们倾向于寻找相貌上与自己相匹配的人作为长期关系的伴侣。心理学实验中也用数据验证了这个观点:当一对伴侣颜值相当时,他们往往会更多地表现出对彼此的爱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颜值一般的人,频频见到颜值高的对象时,要用什么方式说服自己“其实我和 TA 也有发展的可能”呢?对,就是下调自己对其相貌的评价。

  不过心理学界较为公认的理论是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好感,因此,如果只是平均来讲,看到同一张脸的次数越多,我们对其相貌的评价就会越高。——■作者:527号小怪兽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


  抗寄生虫病的药物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药物起效必须经历的两个过程。

  一是药物必须到达药物所针对靶点;二是药物和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该靶点的正常功能从而产生治疗效应。

  但是人体内的分子千千万万,而许多分子又具有同源性,一个化合物可以和它起治疗作用的靶点作用产生治疗作用,但是同时它还可能和具有类似结构的其它靶点产生相互作用,由此引出了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一种叫做在靶效应(on-target toxicity),也就是说药物和其靶点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常见的例子比如高血压病人降压,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如果发生了低血压,这就是毒副作用的一种。

  第二种叫做脱靶效应(off-target toxicity),就是药物在和治疗靶点结合的同时,可以和其它的靶点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就是脱靶效应。比如,用于治疗感染的莫西沙星就会干扰人体心脏的钾离子通道,易导致心律不齐。

  了解了上述两种毒副作用之后,再看抗细菌、抗寄生虫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想象了。像治疗疟疾的蒿甲醚等,它发生在靶效应的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沙星类药物产生脱靶效应的毒副作用,就会抑制骨骼生长。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药物研发,无论是针对人体自身靶点的,还是针对寄生虫等靶点的,都会在早期研究中就加入一系列的毒理学筛选,尤其是对心脏、精神有严重影响的靶点,一旦发现这些严重的脱靶效应存在,即在最早期就将化合物筛掉。——■作者:王新廷 药学博士


  怎样对抗长期孤独对人的伤害?

  在诸多的心理创伤和负性体验中,孤独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实长时间的孤独可能使人对各种身心疾病更加易感。我们要怎么对抗孤独,保护身心健康呢?

  首先,挑战消极的自我看法。停止各种自我否定的胡思乱想,从更现实的视角去认识自己。另采取行动提高社交技能。

  其次,找出自我挫败的行为。不要害怕在人际相处中出错误,就不去行动。逐步建立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和掌控感。

  最后,深化情感联系。精神分析师比昂把人能够承受的情绪叫做 α 元素,而无法承受的情绪叫做 β 元素,当一个人有能力将对方不能承受的情绪转化为对方能够承受的情绪返回给对方的时候,我们称之为 α 功能。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自己的这种功能,有助于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联系。

  各种办法其实都因人而异,并没有一种普适的解决公式。当长期孤独影响你的身心健康,而你无法通过简单的一些小技术来解决的时候,可能你更需要一个专业人士的陪伴。——■作者:曾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