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有bug吗?
人的大脑有 bug 吗?
答:生物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生物的变化或者进化也当然不是完美的。这些问题,一方面不是提前存在的,另一方面也不会让生物无法生存下去,所以我觉得不是bug(漏洞),可以看做为了实现某些功能带来的副作用。
先来看看发生在小鸡小鸭身上的现象:印随现象。小鸡小鸭子们会把出生后第一眼见到的较大的可移动物体当做自己的妈妈,跟着这些物体走。于是出现了跟着狗走的有趣画面,还有跟人走的,甚至跟着球走的。我们会觉得这很滑稽,这是它们的缺陷,但是对于它们来说,第一眼见到的几乎总是它们的妈妈,所以把第一眼见到的当做妈妈,能让它们出生之后不会乱跑,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神去辨认妈妈。虽然偶尔会出错,但对整个群体来说,显然是有利的。那么为了保留这种简 单有效的功能,就要承担偶尔跟错的风险。
人类也是类似的情况,人脑的缺陷有很多,仅仅视错觉就能列出来一堆,比如有时候抬头看时钟,会看到秒针停止现象,它就是大脑为了让我们能看到一个连贯的世界对我们进行了“欺骗”,这些功能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意义,而副作用只是偶尔发生,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以记忆为例。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记忆太不完美了,比如很多人会健忘,但健忘的功能是忘掉不愉快的经历,有益于人的情绪保持;忘掉不重要的信息有利于人把注意力放在需要特殊记忆的信息上。
可以看出,人的记忆一直在致力于保护人类自己、维持心态稳定、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带来的副作用只是偶尔发生。这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在进化的道路上做出一些重要的选择,为了保留重要的功能,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作者:周不润
刷脸支付会变成现实么?
答:我们一直在想,什么比数字密码更加安全,很自然会想到两件东西,一个是生物特征,另一个是行为习惯。而这正是现在生物识别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分类上看,生物识别技术有六种,分别是人脸、声纹、指纹、掌纹、笔迹和键盘敲击。这些识别方式,技术原理都涉及极其复杂的模型和算法。
比如说,听上去很传统的笔迹识别,识别方式并不仅仅是判断笔迹图形的相似程度,还包括动态的书写行为模式,笔画顺序,每一笔的书写节奏等。
再比如人脸识别,它是通过一种叫做“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人脸检测,让机器模仿人脑的结构模型和思维模式,通过让机器不断学习实现的关于人脸识别的规律和规则的隐性表达。这非常难,你看到一个人,一下就能感觉出是某某,这背后其实是大脑进行了相当复杂的运算。当我们把这些运算规则抽象好之后,生物识别自然就出来了。
目前生物识别还有不少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比如说声纹识别,如何消除因为年龄、身体状况等带来的影响;比如说笔迹和键盘敲击,单个个体的行为变化,如何跟踪和区分。还有由于运算过程复杂,如何提高这些生物识别过程的运算效率等。■作者:天顺
为何离线地图还会消耗手机流量?
答:地图定位分为GPS卫星定位和基站定位,在户外卫星信号较好时,采用GPS卫星定位,室内等卫星信号不好的地方则通过基站或WiFi信号, 采用多源融合及指纹等方式进行定位。后者需要耗费少许流量。同时,搜索地点、规划路线因为涉及到云端算法,必须请求到云端才能返回相应结果,该步骤也需要联网、消耗流量。
由于手机地图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在室外,工程师们设想,如果只通过GPS定位,关掉基站定位,同时把搜索、路线规划等服务从云端搬到手机上,不就解决了流量耗费的问题?但这样做还得克服一堆困难,比如如何保证云端复杂的服务迁移到手机本机时,能够高效并且占用更少的资源。
工程师们的解决办法是,在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后,采用漏洞模型只加载必要的数据,同时合理设计缓存、提升运行速度,并且提前做大量离线计算、存储中间结果。这也是为何部分地图存在“离线导航包”的原因。■作者:贺滨
(本版文章由知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