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巴铁”曾在北京门头沟流产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17 09:58:58   阅读量:0

陷入争议的“巴铁”六年前曾在北京门头沟流产

文/ 记者 李荔

8月2日,“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开始启动综合试验。秦皇岛 “巴铁”试运行引发巨大关注与争议,也牵出了它六年前曾差点在北京门头沟落户的一段往事。只不过那时候它的名字叫“立体快巴”。如果不是当年这一项目“流产”,没准今天在家门口就已经坐上“巴铁”了。近日,北京科技报联系到了当年曾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为你还原6年前的故事。

门头沟看重“巴铁”疏堵

“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结果2010年整个项目都流产了,更别说‘立体快巴’项目还只是整个项目中绿色交通体系里的一小部分。”电话那头曾直接参与过门头沟“中芬生态谷”项目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记者感慨。

他透露,“中芬生态谷”由中国与芬兰合作建设,计划选址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沟域。门头沟区科委负责制订“中芬生态谷”的总体规划,当时“立体快巴”只是“中芬生态谷”绿色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被写入“生态谷”的绿色交通体系中。然而,当2010年5月,“立体快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佳、最重大突破的发明之一”之后,迅速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国外不报道“立体快巴”,那么根本没人关注,因为此前“立体快巴”沉默了2年,都没人留意。

当时,门头沟之所以选择该项目,是因为其环保、高效、节能的运营模式,符合该区中芬生态城的发展定位。基于门头沟区要建立绿色生态区,需要低碳、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的交通工具,门头沟区认为“立体快巴”是目前世界上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所以就引进了此项目。当时都觉得,“立体快巴”虽然速度不能与轻轨、地铁相比,但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

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项目,如果能审批通过,就能一年内在门头沟试点建设,同时还计划在门头沟的中芬生态谷投入建设,进行试点。

只作了一次汇报,就被搁浅

咖啡店、办公室,为了充分了解“立体快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项目的可行性,他曾与“立体快巴”的设计师宋有洲沟通交流过无数次。那时,宋有洲对自己的项目也很在意,曾多次自己一个人来回答各种疑问。作为项目的负责方,只要有关于“立体快巴”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时常随时打电话或面谈。当时,宋有洲对“立体快巴”项目一直信心满满,并一直积极配合。虽然那会儿“立体快巴”还只有一个模型,但只要想法有了,生产实体车也就是后续打磨的工作。至于后期规划审批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弥补相关风险等,他们也都讨论过很多次。

▲立体快巴模型曾经出现在2010 年的北京科博会上

然而,遗憾的是“中芬生态谷”整个规划做完才汇报了一次,就没有通过审批。至于没通过的原因,他也没多问。因为既然“中芬门头沟生态谷项目协议签约仪式”都上升到国家层面了,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后来整个项目都被取消,就更别说“立体快巴”还只算是整个项目的一小部分了。

后来,他也就不再分管这项工作。而宋有洲知道没通过的消息以后也多次找过他,但由于他已经不在其职,也就再没有过多地接触这个事。不过,宋有洲事后一直比较执着,“立体快巴”在门头沟“流产”以后,他就四处集资,一直坚持到现在。

悄无声息也许就被批准了

其实当时也有人猜测,“立体快巴”是因为被炒得太火了,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快,使得其没有被通过。也有人觉得,也许这个项目悄无声息中就有可能被批准。

本来以为媒体一热炒“立体快巴”,支持的人应该更多,哪想到会热炒成这样。事实上,不批复就不能立项,这个项目也就被搁浅了。

直到2011年1月5日,在门头沟区两会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门头沟区负责人正式回应了外界关于“立体快巴”上马不实的消息。他们表示,“立体快巴”仅仅是研究性项目, 没有“立体快巴”上马这件事。

不过至今再次和北京科技报这位负责人提及今年“巴铁”在秦皇岛试车,他仍然信心满满。他觉得只有拥堵的大城市才适合建“巴铁”,至于技术本身并不是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如今,他已远离那个项目,远离那个职务好几年了,他的手机也换了好几次了,跟宋有洲也几乎没有了任何交集。但是当人们再次关注到“巴铁”上马,他仍是无条件支持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他觉得就算“巴铁”自身存在问题,但至少也给公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型交通方式。事实上,仅仅依靠一种交通工具就解决拥堵问题,本身就有失偏颇。他也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的好项目为城市交通助力。

饱受争议的“空中巴士”

事实上,就在巴铁公司极力推销“巴铁”之际,有关“技术不过关”“进不了一线城市”“缺乏相应技术标准”等质疑声由来已久。早在6年前,就有人质疑过巴铁在轨道、行车、安全等方面是否过关。

电力:持续供电是关键

6年前,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三厂公交保修专家阎铮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立体快巴”创意非常新颖,但电力是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立体快巴”采用太阳能和电力驱动,遇到太阳能芯板损坏,恰好又停电时,快巴就失去了动力,影响运行。而单靠充电运行,巨大的耗电量是否会影响城市电力系统,都需实践证明。

然而6年后,巴铁如何解决电的问题依然被媒体诟病。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多年前曾给巴铁技术做过论证的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教授张建武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如果巴铁的电力还需要架空线,那么在城市现有的路况下,市政建设是否愿意铺轨道、架空线、建站台,这些大规模改造就是个问题。

“巴铁”现实应用难题重重

6年前,阎铮指出,“立体快巴”的转弯还需优化。“立体快巴”虽然参照BRT交通信号原理,一旦遇到路口转弯时,快巴上的红灯会亮,轿车需等快巴转弯后再走。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当时也提出,“立体快巴”能不能进京,有很多限制因素,比如过立交桥的问题。

6年后的今天,自身超限的问题、车体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巴铁逃生系统的可行性问题、车辆转弯问题、下方车辆的超限问题等再次成为公众关注和质疑的焦点。据第一财经报道,有专家近日指出,“巴铁”的车辆制造、运行、电力供给、制动、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涉及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等诸多政府部门,还涉及城市管理者甚至是私家车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想打破现有格局,比登天还难。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桥梁高度、电车高度、绿化带、私家车和社会车辆的行驶要求都会影响“巴铁”上路既有基础设施、法规标准等硬性限制,也有信号控制管理模式等软件方面的综合制约。

▲“空中巴士”——巴铁1 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亮相

轨道、结构均被质疑

8月2日,“巴铁1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启动综合实验。试验当天的图片和视频在网上曝光后,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自媒体公众号“爱范儿”率先炮轰。文章中指出,在“巴铁”之前的所有宣传中,其采用的都是一套钢轨系统,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与火车、地铁并无二样,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效交通系统的选择。但是在本次试验中,大家所见到的实际行进机构却是实心胶轮。至于轨道则选用的是水泥路面轨道,对车轮没有任何限制作用,一粒小石子就会出轨。

另外,实验车本身的结构存在问题。文章认为“巴铁”看上去像一个工厂大棚,其整体框架全部由焊接打造,就连“门字型”的关键结构也是如此,甚至很明显看出两边的“脚”跟实际“客舱”之间本身并非一体。而由诸多焊点链接在一起的车身的支架能否承受运行中的震动都很成问题,带来安全上的隐患。

六年内技术没有实质突破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质疑,在过去的6年里,“巴铁”项目也一直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任何实质的突破。据介绍,该报认为8月3日展出的“巴铁”车身内没有任何动力控制系统,没有仪器仪表设备,更没有车轮,整辆车被9个千斤顶高高架起。曾到实地进行采访的环球网记者在之前的报道中称,目前“模型车”的水平,根本就是游乐场的水平。在报道中,环球网引用一位实地参观的同事的话,说当时她看到的车内没有任何新的科技,就是生搭出来的一个模型车,甚至连轮子和轨道都没有。

学历“陷阱”和敛财黑幕

除了从技术和应用层面提出质疑外,还进一步深挖“巴铁”背后的其他黑幕。近日,有媒体对“巴铁”曾经在宣传材料中宣称项目得到了“上海交大汽车研究院”可行性认证,提出质疑。有消息称,目前交大方面一直不想与这个项目有任何联系,而且还一直想撇清关系,甚至透露这个项目只是学院的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做的“私活”,而且论证的过程主要还是学生来操作的。也有人提出“巴铁”的总设计师宋有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能发明个啥?

其中,最令人怀疑的就是,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巴铁”项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做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在运作,该公司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回以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很高,直指“巴铁”项目是在骗钱。■

Tips

宋有洲回应:“巴铁”只是早走了一步

面对质疑者开列出一大把“铁证”,宋有洲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给出了回应。他坚信,国家鼓励技术创新,而他们只是早走了一步。

▲“空中巴士”总工程师宋有洲被曝只有小学文化

他向媒体解释,“巴铁”不会干扰交通。和地铁相关的配套建设相比,“巴铁”需要的道路改造会简单很多,它不需要开凿隧道,只需要在道路边切开一条宽40厘米、深60至70厘米的槽,埋下混凝土预制梁,把钢轨铺在上面,然后二次浇注,不会占道,也不需要拆迁,建造成本会大幅降低。

“巴铁也不会压坏路面。”宋有洲认为,正常的一节“巴铁”车厢自重是15-16吨,4节的总重在60吨左右,它比一般的有轨电车轻,一节车厢的乘客重量约有21吨,这样全部4节车厢重量约在140多吨,4节车厢有约60米长,通过自身的长度将压强分散,不会压坏路面。此外,随着材料的改进,“巴铁”以后会越来越轻。

宋有洲表示,目前“巴铁”技术还在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中,同时他直言,这项技术存在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这种交通工具对于路面宽度要求比较高,因为要为公交车等车辆留出专用车道,所以必须要双向六车道以上的道路才有基础使用。所以很多城市可能没法使用。”宋有洲说。

对于“巴铁”如何确保下方的车辆不会超高、如何应对事故,以及如何避免遮挡下方行驶小轿车的视线等更为细节的问题,宋有洲表示,这些问题用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