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附中数字科学长廊:让科学触手可及
首师大附中数字科学长廊:激发好奇心 让科学触手可及
文/记者 洪广玉
科学走廊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科学氛围,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人们的印象中,学校楼道、走廊总是一大片单一的颜色,偶尔点缀几幅名人画像。然而,走在首师大附中实验楼的楼道里,却是动静相宜的彩色:标识、灯光搭配富有现代感,墙面展出内容新颖生动,整个空间里流淌着科技感。站在走廊里,各种科技元素在这里交汇,你会隐隐感觉到,有科学之光照了过来。
量身定制的科技“小展馆”
踱步于这个科学长廊里,看着两边墙上不算高深但却简洁实用的科学知识,你也许会问:这是某个科技展馆的一部分吗?确实很像,只不过,这是为首师大附中的师生量身定制的科技“小展馆”。
每层楼道分别根据一个主题领域进行创意设计,呈现富有特色的内容,这让首师大附中实验楼的化学、生物、物理和科技4个楼层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比如在一楼化学楼里,“化学元素”成了主角,除了展示化学“魔术”,一幅动漫版的“元素周期表”可能会让学生感觉格外亲切和有趣,旁边的触摸屏则提供了103个化学元素的信息供大家查询,只要轻点每个元素,它的排位、原子质量、特性和应用都可尽览,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楼生物楼充分利用长廊的空间特征,展出了一幅生命演化的漫长画卷,设计者还精心制作了一幅“珍稀动物分布区域图”,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颇有深意。为了配合生物主题,楼道墙上还布置了“三叶虫”“银杏”“蚊子”等动植物标本,其中有些标本还很珍贵。
三楼物理楼则提供了“变异圆转盘”“立体成像”“手动发电”等多种小实验装置,能在玩乐中观察物理原理。四楼是充满历史感的科技主题,互联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知识一一呈现,形象地展示了“科技改变生活”。
这些精心布置的内容体现了设计者对“走廊”这一空间和功能的充分考虑,“楼道是学生行走和课间休息的地方,和科技馆或图书馆相比,科学走廊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让知识触手可及,学生参加活动累了,随便看看,在休息的间歇就能学到新知识。”科技长廊项目负责人许红云主任表示。
在首师大附中模拟飞行实验室,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可以对真实世界飞行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模拟
让科技在长廊里动起来
和普通的科技展板相比,首师大附中科学长廊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穿插于其中的动手操作装置,学生可以和科学“玩起来”,而数字交互平台让知识的容量更大了,学生的体验也更为丰富。
一楼入口处的大幅电子屏上,除了放置学校的视频介绍,还有“走进不科学”和“榕哥烙科”这两档轻松有趣的科普视频资源供学生点播;而在楼梯口的电子屏上,“科学答人”和“健康科学100问”这两个答题项目可以让学生过足“智力挑战”的瘾;在三楼的墙面上,有一幅看起来很呆萌的“狐狸”布艺,手按上去即会变色,它使用的是热敏印花技术,在课间按一按玩一玩,颇有“治愈”的效果。
在四楼的电子屏上,可以通过丰富的视频了解前沿科技,触摸墙上的机器人按钮,就可以听到机器人的“自我介绍”。
在楼道里看着这些科学前辈的足迹,再拐进旁边的活动室里去动手操作,会不会更有灵感和动力呢?
学生在机器人大家庭主题区域,用手按下按钮就能听到“机器人”的自我介绍
走廊是了解科技活动的一扇窗口
对实验楼里的长廊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装扮,正是首师大附中强化科技教育的一个侧影,是学校搭建特色专业发展平台的具体体现。
“四个楼层中呈现出来的这些与时俱进的科技元素,正好契合了学校的多个科技项目。如果他有兴趣,可以初步了解每个项目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还可以找到相应的老师和专业的活动室,然后深入体验,甚至参加社团活动。可以说,走廊也是一个了解科技活动的窗口。”学校科技中心主任杨森林表示。
首师大附中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至今已开通30多门特色科技课程,并建设了多个专业的活动室。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选修课,在某个专业深入下去。
学校对科技教育方面的持续投入取得了应有的回报。近 3年来,学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同学中,有一百多人次在全国各项竞赛中获得大奖。
“科学走廊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科学氛围,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认为,学校科技教育的理念是在传播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勇于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学校鼓励有更多的孩子来体验科技,勇于参与,施展自己的才华。■
最早的中华潘式鲟化石发现于1962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鱼类研究专家刘宪亭研究鉴定后,于1965年正式命名,标志着中国鲟类研究化石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