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升学改革后,怎么走过人生“三大关”?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2-10 14:50:01   阅读量:0

  所有升学改革

  都留了一条共同的“捷径”,

  那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会在升学中更具优势。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在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上,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升学的新政策,以规范“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三次几乎能够“影响学生命运”的升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问题。但如果仔细研读这些文件和相关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改革都留了一条共同的“捷径”,那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会在升学中更具优势。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教育资源的分配,必然会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天资又有所不同。因此,挤破头并调动所有的关系,企图进入某一“名校”,其实并无必要。相反,我们或许需要更多“顺其自然”的勇气,让下一代能够轻松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他们的创新智慧才有可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为顺畅。

  第一关:小升初


  用好科普场馆收获“金色童年”

  1998年,北京市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实施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政策。由于当时的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平均,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孩子,被派位到传统意义上的“非名校”,贻误终生。因此,家长们试图通过各类特长生招生,以及进入高质量民办学校等方式,“绕”开电脑派位。

  但经过将近20年的时光流逝,北京市在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正趋向均衡。如果您仔细观察过身边的一些中学,您或许就会发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非名校”已经消失不见,以“名校”分校的形式存在,而教学设备和师资水平也有所提升。

  事实上,北京市在2014年秋天出台的政策,就是在这种学校合并的同时,还鼓励各区县打通学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连贯布局,均衡配置生源。如果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

  举例而言,东城区将原来的196中学和北官厅小学一起并入景山学校;海淀区将车道沟小学、理工附小并入理工大附中,将206中学与群英小学合并成为十一学校一分校,彩和坊小学并入八一中学,等等。在合并之后,学童可以在同一所学校里一直享受9年的教育,直到初中毕业。

  从2015年到2020年,北京市也会推广“对口直升”的机制,也就是让一部分小学与优质中学对接,使一部分学生能够直升优质初中,并逐渐扩大这种直升的比例。比如说,西城区就执行多所优质初中对口10多所普通小学的政策,从2015年起,西城区这些小学有30%的毕业生直升对应初中,以后逐年增加,直到2020年,符合条件的全部学生都能对口直升相应优质初中。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等优惠项目,其招生过程也更为严格。以2014年的招生政策来看,(初中)学校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要经过市教委批准,面向本区县招收并公布招生计划。这就是说,“小升初”过程中的特长生招生过程,会被置于更为阳光的环境之下,接受人们的监督。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穿梭于中国科学技术馆各个展厅体验科技活动

  这样的操作方式,也和北京市教委在2014年10月印发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及其对应的3项“改进意见”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北京市正致力于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北京市还会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整合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北京市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独具特色的科普场馆,比如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天文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而利用中国科学技术馆旧址改造的北京科学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因此,得益于这些全新的教育改革政策,北京市的小学生乃至初中生,可以有更多走进这些场馆的机会。

  针对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的教学方式改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著名科幻作家吴岩认为,这为青少年(到图书馆里)阅读优秀的科幻作品,从而使科幻作品服务于科技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相比于正式的科普读物和科技读物,科幻作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辨识真知,从而更为牢靠地掌握知识。

  吴岩说,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他幼年时曾阅读有关火星的科幻小说,随后就发现这些科幻小说充满知识上的错误。但这却引起了他追寻真知的兴趣,于是他主动阅读了更多有关火星的读物,以寻求相关知识,了解了真正的火星。成年以后,萨根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集《布罗卡的脑》中,回忆过科幻小说对自己的影响。“或许正因如此,萨根和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在1990年坚持让64亿公里外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转身’,拍下了一组几乎没有科研价值的太阳系照片。这些照片当中最著名的一张《黯淡的蓝点》,因为展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而让人印象深刻。像这样独特的视角与创意,或许是传统的科技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吴岩对记者如是说。

  第二关:中考


  擅长动手,或能脱颖而出

  在一些升学竞争激烈的地区,高考被称为“龙门”,而中考则被称为“鬼门”,以形容其甚至超过高考的竞争烈度。但在北京市,随着教育资源趋向均衡,优秀的高中也在逐渐增加之中,使享受良好的高中教育变得不再困难。不过,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仍然有可能在中考当中脱颖而出。

  这样的判断基于北京市教委在2015年对中考进行的改革。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曾在广播节目中透露,改革的项目之一,便是把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到中考考试评价体系之中。在2015年春天开始的那个学期,初一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成绩就会正式计入中考成绩。其中,目前在读的初一年级学生将按3个学期计算;今年9月入学的初一新生,将按完整的4个学期来计算。

  广东省第二届科技创新挑战赛开幕,少年儿童秀创意

  不仅如此,在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后,北京市还会推出科学实践活动目录手册。该手册包括了科学实践作业提交、加分方式及教师评价方法等内容。学生只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比如一学期内,按规定次数完成手册目录中的科学活动,比如一组科学实验,并在网上提交成绩单,获得校内学科教师的确认,就能在中考时获得相应的加分。

  由此可见,相比于小学时对知识面拓展的重视,初中时期培养学生的重点之一,便是提升动手能力,甚至将其作为升学考试分数的组成部分。幸运的是,随着北京市近年来对科技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得以参加机器人、机床、单片机等领域的科技教育活动,并以活动中的成果进入各项科技赛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许是一种锻炼动手能力的途径。特别是其中的工程学项目,几乎在每年的赛事上,都有不少“脑洞大开”的创意出现。

  第三关:高考


  科技竞赛脱钩,创新思维可不脱钩

  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在这一文件中,减少高考加分项目,成为一项鲜明的主题。

  根据这一文件的要求,中学生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即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高考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各项科技竞赛,比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除此之外,这一文件还要求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比如地方性的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

  但这份文件中也有一句话引人遐想,那就是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各项科技竞赛的获奖者,规定“考生的相关科研特长和创新潜质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这就是说,尽管取消了高考加分,但能够自主招生的高校(通常是重点大学)都会青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北京,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

  笔者向多位高中教师和私立高考辅导培训机构的教师求证,他们都表示,高校自主招生的题目往往“脑洞大开”,非常重视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参加过科技竞赛的学生,乃至有过比较长的科研经历的学生,在自主招生方面往往会具有优势。

  在北京市,市科协从1996年开始实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这项计划主要面向本市高中一年级学生,遴选其中学有余力并有志于科学探索者,为他们提供与杰出科学家和现代高新科技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从接触中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小课题作为载体,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接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学江教授介绍说,仅仅是参加过这项计划,获得过科研锻炼的学生,在大学自主招生的时候就会更具优势。大学自主招生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现场进行某种科学实验,或者在面试时谈及某个科学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等等。对于受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他们懂得如何为解决某个问题设计方案,以及将实验结果、分析与最初的假设等结合起来。此外,如果在实验中出现了阴性结果(比如没能检测出某种预期的物质),受过科研训练的学生也更容易判断其背后的原因,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经验积累,都有可能会在自主招生时成为助力。

  如果学生不仅经过了专业的科研锻炼,而且参加过科技竞赛活动,那么在参加自主招生面试时,这些经历都会对通过更有助益。在中国,中学生参加的知名度比较高,而且选手人数较多的科技竞赛,主要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这两项赛事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而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从2013年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高中获奖者不会再得到保送升学的优惠,只是由各个省份自行决定高考加分额度予以照顾,而且上限不能超过20分,这被认为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与升学“脱钩”的前奏。而在2015年,这项赛事明确与高考脱钩,被科教界和教育界人士认为将会更完全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从而让真正有兴趣、有创新潜能的青少年涌现出来。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则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不同于后者允许小集体合作项目,“明天小小科学家”只允许单人参赛;但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手来自一级级赛事的选拔不同,“明天小小科学家”的选手可以毛遂自荐,这就使某些在选拔中被淘汰的项目可能存在“复活”的机会。

  “明天小小科学家”的一大亮点,在于综合素质考察环节。在这一环节,参赛项目所在组的一组评委专家(研究领域彼此有一定交叉的专家)会一起出场,与每位选手分别座谈40多分钟,以了解选手的科学思想和科研志向等事宜。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对话,赋予了选手与知名科学家进行“思想碰撞”的机会,也让选手更好地锻炼了阐述想法的能力,乃至得到更多的创新灵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启迪。对于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来说,这样的经历或许会打开他们的创新之门。■

  TIPS:在有些时候,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的“连续性”或者说“传承性”,或许会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旅程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本刊此前曾报道过北京市八十中学高中学生阮宇博的故事。他在小学时便尝试为储蓄罐赋予“智能”,并且在中学阶段一代代“升级”自己的创新成果,最终在高三时以这些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着手创业,并同时准备赴美国留学事宜。动手能力或者说实现自己创意思维的能力,在多年之后形成了巨大的红利。事实上,这种连续性的围绕同一问题(话题)的创新经历,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会被认为是值得关注的经历,有更大的几率得到接纳实现留学梦想。这一点,已为新东方学校的留学指导教师所证实。(文/记者 马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