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01 14:59:35   阅读量:0

  随着一枚枚奖牌被颁授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又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了帷幕。我们采访了两位在这一届赛事上获得一等奖的北京选手,试图从她们的研究和经历中找到些许线索。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者当中的佼佼者,这些处于“金字塔尖”的青少年,往往同时具备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锲而不舍的毅力,以及来自家庭和指导教师的支持。

  井盖和蜘蛛,是几乎所有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很少有人会认为,城市道路上跨过分道线的井盖,其实并不完美;蜘蛛肢体的残缺和再生这样的自然现象,也蕴含着待解的谜团。像这样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进行的创新,在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也不胜枚举: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见过无轨电车在路口“换线”时“掉辫子”的事故,网络上甚至有若干个特写视频,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避免“掉辫子”的方法;牧区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在帮助家长剪羊毛,但可能只有极少几个人会思考如何让这项劳动更加省力,更加快捷……

  观察能力和好奇心只是开始创新的第一步;每位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走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青少年,都有着强于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善于接受科学新知。

  “比如说,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有的选手会使用微博或微信与人沟通,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要点,或者进行某些调查,甚至通过联系‘蓝V’微博账号,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科技活动部副部长王涛说,“青少年在科技创新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代表着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未来趋势。近几年里,微博和微信接连成为最热的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传播图文乃至语音和视频信息的效率空前提高,这在仅仅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北京市作为国际化特大城市的氛围,让这里的青少年很可能会比成年人更快地接受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而一部分善于学习的青少年则会掌握人与人通过新媒体沟通的规律。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当年流行的新媒体助力于研究本身和成果传播,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参赛者自身的毅力,以及家人和学校、校外科技教师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就像不久前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微电影《星空日记》所描述的那样,很多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理想,往往夭折于家长和学校教师的不理解;然而,那些最坚毅的人最终会坚持下来。幸运的是,随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得到来自家长和科技教师的支持。正如王玥琳的指导教师、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副馆长崔云鹤所言,对于痴迷科技创新的青少年,科技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更好地完成研究;而对于那些有兴趣接触科学,但也还懵懵懂懂的青少年,科技教师则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能。

  优秀的青少年创新者具备的这些素质,也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者时所应遵循的理念。虽然最终“登顶”者只是极少数,但我们应该让尽可能多的青少年养成出色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创精彩的人生。

  对于科技教育资源较少或基础薄弱的地区,引导青少年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进行创新,或许是一种可取的思路。王涛认为,在偏远农村和牧区,科技竞赛可以更多地选择那些基础的、贴近当地生活和地域的项目。这样的科目设置,有助于青少年因为研究熟悉的事物而更乐意参加科技活动,调动起兴趣之后再得出实用的成果。“在北京市的远郊区,就有一些学校致力于结合地域特点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比如说,怀柔区的渤海镇盛产板栗,因此这里的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就围绕板栗种植技术展开,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而在平谷区的黄松峪乡,黄松峪中学就利用当地远离城市光污染适合天文观测的特点,开展天文学方面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这些成功案例背后反映出的重视地域特点的经验,也与目前国际上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一脉相承。这正如一位致力于研究杀灭象鼻虫的方法,并在今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上获得头奖的美国男孩所言,他研究的起点,不过是家门口的树木遭遇了象鼻虫害,而且从沃尔玛购买的杀虫剂对这些害虫无效。事实上,摘取ISEF桂冠的获奖者,其参赛题目大多是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兴趣出发去研究;这种遵循科学兴趣并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研究思路,正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精神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