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最强大脑如何界定?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31 11:43:26   阅读量:0
  智商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虽然后天的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但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只要进行恰当的训练,很多普通人同样也能够成为具有某种超强能力的人。

  
  1月3日晚,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让很多人大开眼界。“超级找茬王”郑才千,能够在45000个小色块组成的巨大魔方墙中找出不同,被封为“像素眼”;号称“千面师奶”的李玉娟拥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连《叶问》武术指导梁小雄都曾拜师于她学习记忆之法……
  
  据记者了解,最强大脑节目组选手分布非常广泛,最小的年仅6岁,最大的72岁,选手并非各行业的高精尖人才,也不是科学实验室里的科学精英,而是涵盖了各种职业的脑力牛人,包括学生、个体户、普通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等,大部分选手的智商都达到了120。
  
  节目中,帅气的“科学判官”魏坤琳备受关注,这位北京大学的心理学系副教授现在主要进行人的运动控制、感知运动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正是这个科学家的背景身份,使得他拥有“一票否决”权,选手能否过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是唯一评判标准”。
  
  在看到一些选手节目以后,很多观众和网友对其特殊能力大为惊愕,但是这些人是真的智商超群吗?
  
  脑力超人智商更高?
  
  “每个人的认知功能都有一定的差别,在现实中很多人甚至会拥有一些特殊的天生的认知功能,但是其一些认知功能和人的智商并不是一回事,并不是人的某项认知功能越强,其智商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比如说盲人群体,他们往往在听觉方面特别灵敏,有很多都要高于正常人,但是却不能说盲人群体就比正常人的智商高,另外狗的鼻子比人类要灵敏得多,但是却不能说狗的智商要超过人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表示。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瑞华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人类的超能力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很多都是训练后的技巧和技能,而这并不代表其智商水平就高。
  
  在吴瑞华看来,智商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虽然后天的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但是总体而言,其变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也就是说,一些人们所看到的具有某个方面超能力的人,往往其智商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与众不同的是后天训练后的技能和知识的区别。当然,只要进行恰当的训练,其他很多普通人同样也能够成为具有某种超强能力的人。
  
  那么作为评委之一的魏坤琳本人又是如何评价选手的智商的呢?截至发稿时,记者发送的电子邮件并没有得到回复。
  
  核磁共振能看出智商高低?
  
  记者了解到,节目组对选手确定了几项评选标准:第一,具有普通人没有的脑力才能,比如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等;第二,技能具有多项目挑战的迁移性,以证明这是脑力天赋,而并不是熟能生巧的本领;第三,所有选手要经过节目合作方,北京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三大最权威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的专业测试;第四,10%的选手需要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测试脑力控制机能。其中,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测试脑力控制机能更是成为一个很大的噱头。不少观众和网友猜想,是否要利用核磁共振测试选手的智商?
  
  其实这种测试方法并不新鲜。吴瑞华表示,通过核磁共振可以检测到大脑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神经元越兴奋,说明大脑的利用程度越高,而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受到大脑相关区域的控制,例如想某个问题,大脑的部分区域就要处于活动状态,这让利用核磁共振检测其活动状态也成为可能。但是吴瑞华认为,大脑某个区域神经元兴奋和智商究竟有多大的关联,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不能说一个人的某个脑区活动强,就说明其智商高。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嘉漪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脑科学的有关基础研究,她表示,目前人类对大脑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对于人脑智力的认识就更有限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强大脑节目组也否认了用核磁共振测选手智商的说法,一位名叫张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选手都要接受核磁共振测试,对于选手所展现出来的一些技能,如果专家团可以解释就不用做测试,对于选手在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方面呈现出来的超强能力无法简单进行解释的,才会进行核磁共振的测试,其测试的目的是了解这部分选手相关脑区的活动,看看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最强大脑真能找出来吗?
  
  张毅表示,他们这个节目叫《最强大脑》,就是要找到全中国脑力最强的选手,并且可以代表中国去跟国外脑力高手比拼。
  
  不过在《最强大脑》中,脑力这个词比传统认识的智商(IQ)还要广,包含智力、心理、经验、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光智力这一项,就包括七大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设计,《最强大脑》走出了纯科学上的测智商的窠臼,也让节目变得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一些观察人士认为,《最强大脑》将科学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推动社会公众对大脑功能的认知和了解,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最后是不是就能够找出中国最强的大脑,却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吴瑞华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在科学方面是可以进行量化测量的,现在国内外都有相关的评价仪器。只要在权威机构测量,基本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一个人智商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先天的因素,虽然后天的环境比如教育水平对智商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变化的程度并不大。而就《最强大脑》中所说的脑力而言,其包含了很多后天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如果一些人智商差不多,比如说都在100、110、115左右,后天技能和知识的积累越多的人脑力就会越强。比如某项研究,如果他们都钻研到了很高的高度,出现了思路上的瓶颈和天花板,要取得新的突破,往往智商高的就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
  
  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一些特异功能是可以后天进行锻炼和训练的,这就会出现一个具有超强特异功能的人,而其智商水平并不一定很高。在这样的局面下,《最强大脑》节目中最后胜出的选手也有可能不是智商最高的,智商高的反而会在比赛过程中遭到淘汰。不过张毅表示节目组也有一些自己的办法:比如说节目的选手在通过前面的初选赛,后面会进入晋级赛,他可能要展现的技能是和现在完全不同方向的挑战项目。
  
  “在晋级赛中我们也会选择有更多的技能的选手,或者这个技能可以转化为很多脑力挑战的选手,如果说有人可以疯狂地记忆,比如对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字典等倒背如流这样的,但是技能比较单一,我们可能不会给他高分或通过的机会。”张毅说。
  
  张毅表示,相当多的选手都是来自于周边的普通人,他们不一定要达到进入比如门萨俱乐部的智商值,但他们因为具有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之中的某一项技能而脱颖而出。节目想要告诉大家的概念其实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人和人的不同,关键在于你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没有。■
  
  手记
  
  《超强大脑》虽高喊“科学是唯一评判标准”,但不少观众都深知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对科学原理并不深究。但当这些超常能力从线上走到线下,出现在人们身边时,你是否依然能保持清醒?
  
  在社会各个领域,偶尔会遇到一些具有超常能力的人。无论这种能力是天生具备,还是后天训练形成,社会都不应对其过度鼓吹,以免陷入伪科学的陷阱。从多年前的“耳朵听字”“蒙眼辨物”还是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大师”,都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对于那些通过伪装、杂耍、魔术手法给自己制造特殊能力,从而迷惑他人的人,人们要特别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