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戴维:“洋科普”的中国故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21 13:28:07   阅读量:0

  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化学实验,因为平时这些孩子是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如此有趣而充满科学性的化学实验的。

  在北京市的每一个大型科普活动中,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都能看到一个白胡子、白头发,身材壮实、有点像肯德基门口的老头的外国科学家,他的白大褂前襟口袋被圆珠笔、直尺和金属工具撑得鼓鼓的,满头大汗死做着化学实验。他的名字叫戴维,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北京分会主席,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在正在举办的北京城市科学节中,你依旧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1987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1996年他定居中国,2009年他开始为打工子弟学校做科普教育。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一个外国科学家一直走在中国的科普教育道路上。

  从子弟学校开始做科普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7年,那时的我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成员,后来每年都会来中国一次,从1996年开始,我就开始在中国连续工作了20年。

  因为英国的大学老师有做科普的传统,从法拉第那时就已经开始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法拉第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每周五他都会在伦敦科学院给大家讲科学的发展,在每年圣诞节的时候还会为孩子们讲科学知识。

  我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大学里却没有这样的传统,专家和教授忙于科研的教学,无暇做科普,我觉得中国的孩子也有感受科学的权利。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在北京开了一个慈善会,专门请一些外国的专家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讲英文,有一天,他问我能不能为孩子们教化学,我就同意了。我从英国皇家化学会申请了资金,每个周末都带着研究生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去讲化学的科普知识,这也是我在中国开始做科普的最初动力。

  后来,北京也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科技部、北京市科协、中科协等政府部门知道了我的这些活动,所以他们就请我参加到北京的各个科普活动中,比如北京城市科学节、科技活动周、科学嘉年华等等,我还经常去公立学校做科学节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这样一直到今天,我在中国已经从事了五六年的科普教育了。

  起初北京化工大学就我一个专门做科普的老师,只有一些研究生志愿者来帮忙,不过随着科普活动越做越多,还有政策的支持和各科研院所对科普的重视,北京化工大学为了鼓励我,为我颁发了博士后的荣誉称号,并组建了科普团队,如今我的工作已经不在单纯是教学了。

  大学致力于做科普的比较少见,而做化学学科科普的就更少。我问中小学的老师为什么不做化学的科普?他们说,因为化学是危险的,有易燃易爆品,而且成本会比较高。其实,化学也并不都是危险的,我们为孩子们准备的实验用具当然也不会选用危险品。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品:醋、小苏打、酵母、双氧水等等,用它们做实验,即安全又节约成本。看得出来,不仅是孩子,成人也需要科普。

  在我的科普课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上幼儿园那么大,最大的孩子上高中,如何让同一个实验和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这是做科普比较困难的事情。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做的实验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讲授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要按照他们的年龄和经验进行调整才行。怎样做才能既能把内容简化,又能保留真科学的内容呢?作为老师,我也要不断学习。

  中国的科普在进步

  在中国从开始做科普到今天已有五六年的时间,能感觉到中国的很多大学、机构和政府对科普的重视程度是逐渐加强的,北京也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像城市科学节、科学嘉年华等等,我都会参展。

  在去年的城市科学节上,除了主宾国英国之外,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很多国家都参与到其中,这样的活动让科普也越来越国际化了,这就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科普体验。

  今年是北京市的第二届城市科学节,与去年相比,我的展区内容也有一些变化。去年的活动以实验为主,32个孩子为一批,进入实验区域,每四组由我的一个研究生带领。今年,除了实验的形式,我还添加了授课的形式,延长了活动给的时间,也让课程内容更加完整。

  我安排每两个孩子一组,除了实验的需要,更为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这些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中国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与别人合作的经验,所以,有的孩子就会要求“我能不能自己完成这个实验?”这时我会说:“如果你有三只手你就可以自己做,不然的话你必须要寻求伙伴们的帮助。”

  我敢说,我们的实验展区是排队最多的一个!有家长对我说,他们带着孩子在这里排队都快要三个小时了,但是值得,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化学实验,因为平时这些孩子是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如此有趣而充满科学性的化学实验的。

  北京“特色”的城市科学节

  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也有城市科学节,整体来说,英国的剑桥和爱丁堡,意大利的佛罗里达都是办的比较出色的,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个中西方城市科学节的对比。

  北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所以,在这座大城市中,城市科学节的展览地点设在北京展览馆,几乎动用了“北展”中的所有“领地”。而在欧洲,比如英国,城市科学节的布展场所是分布在不同城市的而且每一个展览的地点的规模也没有北京这么大,因为欧洲的人口少,城市的规模也小。所以“大”可以算作一个“北京特色”。北京的城市科学节长达17天,在欧洲就几天就结束了。

  但是,虽然在北京,我依然使用的是外国的教学方法。中国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做,而外国的教学模式是先做后教。因为作为一个化学家,观察力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必备的素质。要让孩子们自己在做完实验后看到发生了怎样的反应,而不是告诉他们将会看到什么,会如何变化,如果是这样,也就失去了化学本真的一面了。

  北京的城市科学节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纳入更多的实践操作性的活动,让孩子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走走看看,按一个按钮那么简单。这也是外国做的比较好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一些家长会问我,自己的孩子很喜欢科学,但是如果让他们花费太多的精力,会不会影响功课。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不知道别的科学老师会怎么做,如果是我,我会告诉孩子,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化学家,就要学好数学和英语,有了这两样工具,你会发现化学种更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