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精神病,被上帝扭曲的“笔误”
视频截图:一位幼童在扫地的时候,无端遭到一位精神病男子的暴力殴打
文/齐亚凤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前的激发因素是促成凶案的重要因素,
所以,精神病人家属要警惕病人反常的情感变化和言行,
避免激惹精神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防范措施。
5月7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不幸的视频:一位幼童在扫地的时候,无端遭到一位陌生男子的暴力殴打。据公安机关调查,儿童颅骨骨折但依然清醒,已送往医院治疗,打人者有精神病史。
而在此前一个月,深圳南头派出所接到报警称,在南头街潮盛百货店附近,有人持刀砍人。干警迅速到达现场,制服一名持刀男子,并将现场四名受伤群众送到医院救治。据了解,持刀男子也有精神病史。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杀人、伤人事件频频发生,犯罪嫌疑人都被曝“有精神病史”。这些人毫无同情心,其暴力行为异常冷酷,已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和不安全感。
那么,这些“暴力”精神病,究竟是因为心理因素还是大脑、基因问题,使得行为难以自控呢?
潜伏着的“心理炸弹”
西班牙作家卢卡·德代纳曾在《上帝的笔误》一书中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由“上帝的笔误”所致,把许多人的心灵扭曲得不像样子。
精神疾病,至今仍是医学界一直研究的难题。若对这种疾病准确地加以描述,应该解释为,它是一种多基因缺失或重叠而引起的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的疾病。
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表示,“精神疾病按从重到轻分为三种:首先是精神病,这是最重的精神疾患,往往表现为精神分裂症;其次是心理障碍,是一般的精神疾患,表现为强迫症,抑郁症等;最轻的是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偶尔的情绪低落或者情绪急躁等。”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众多患者的发病时没有一点预兆。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患者难以承担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大众观念中的“精神病”,实际上是医学上所指的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严重患者,如精神分裂症等。大样本人群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很多精神病患者都和基因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患者亲属之间的遗传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其次是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也与个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关系。缺乏自控力,爱钻牛角尖的人,如果较长时间背负太大的思想压力,当超过个人能够承受的能力时,就会出现精神问题。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说,“精神疾病完全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而治疗和管理最大的障碍是公众在意识上有误区。若能及早发现,比如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过分敏感多疑和性格改变等早期表现,应及时就诊治疗。”
天生大脑异常特征
精神疾病医学研究领域一路走来,确实有些坎坷。在医学的大部分领域里,医师们都能以客观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基础,例如以X光检查病人的骨头是否折断,或采取组织标本检验其中是否有癌细胞。但是,对一些常见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医生的诊断仍然完全依赖病人家属对于症状的描述,以及医师对病人行为的观察。
近10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认为,少年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在一项研究中,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两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患者的皮层灰质呈明显的进行性减少,主要出现在额叶和颞叶。NIMH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77.3%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病人在精神症状出现的几年前就有异常特征,其中55.1%有社会化异常,49%有学习障碍,30.6%需要特殊教育。
尽管精神分裂症常发病于青壮年,但许多研究表明,这些病人发生问题的时间比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年龄还要早得多。
一份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对出生儿童的随访研究证实,成年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会有“成熟延迟”的个人史,包括在第一年有发育延迟。这些前兆是隐蔽的和非特异性的,这一假说表示,精神分裂症不是从一个完全正常的大脑中突然出现的。最为有趣的是,早期的研究者曾经注意到,在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患病前即存在较高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尤其是运动障碍)的患病率。
除此以外,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它与孤独症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有相互重叠的现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存在相同的遗传学变异,可能会与不同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有关系,例如3岁以前发病的孤独症,18岁以后多发精神分裂症,原因至今未明。据推测,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遗传调节因子或环境因素才会导致特定精神疾病的发生。
缺乏同情心神经连线
看过惊悚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人,都对剧中精神扭曲的汉尼拔·莱克特有深刻印象,冷酷无情的他无法抑制自己成为嗜食人类的变态杀手。美国医学会《JAMA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无法响应他人疼痛或者悲痛的感知程度,大脑中缺少同情心的基础神经连线。
对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研究选取了具有精神病特征的18-50岁的80名男性囚犯。研究者指出,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病情严重的精神错乱者和正常人在观测人们故意受伤的视频时,大脑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杏仁核是人脑中所谓“暴力抑制机制”作用的地方,这个机制的作用是,当正常人意识到其他人正在遭受疼痛或者痛苦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焦虑。研究负责人珍·戴西迪教授指出,“精神病患者在大脑关键区域具有明显较低的活跃性,其中包括杏仁体。”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发现,许多暴力罪犯都患有精神疾病,让他们显得冷酷无情,可能是大脑结构畸形所致。英国研究人员扫描发现,精神病患者大脑中延髓前额叶皮层与颞极两部分的灰白质比常人少,这两部分对于理解其他人的感情和意图至关重要。这些区域不正常可能导致人对恐惧、悲伤、内疚或苦恼等情绪缺乏回应。
“暴力”基因的神经学证据
国内外生化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在精神疾病中起到相当明显的作用。5羟色胺(5HT)是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色氨酸羟化酶(TPH)、单胺氧化酶A(MAOA)是5HT合成及代谢的关键酶,相应的基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MAOA基因(单胺氧化酶A)的发现曾引起巨大的轰动,它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暴力基因”。缺少或者低表达的MAOA基因,容易导致敏感、冲动、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而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家特里·默菲特在科学研究中也提出, MAOA基因与男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TPH基因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或许,有些精神病人的基因与脑和常人不同,它们无法分辨道德上的对错。那些因大脑发育失常而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MAOA的表达水平更低,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精神病人暴力手段残忍,且无法对他人的痛苦做出正常的反应。
关爱与防范共同进行
我国多家权威医疗机构根据患病率推算,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要超过1亿。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并且每年还会新增至少10万名精神分裂症病人。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精神分裂症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有病,也不会主动就医,因为他们没有自知力。另外,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抑制力。通常精神病人的攻击对象比较泛化,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而且与正常人相比,精神病患者的力气会更大,攻击的手段可能会更加残忍。因此,如果出现了幻觉、幻听、妄想这些症状,周围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曾刊登过一组国内调查,研究者对近10年间住院的65例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暴力行为以青壮年 (84.61%)、男性(75.38%)、精神分裂症(83.07%)居多。研究者表示,暴力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受教育水平有关,本组65例病人小学以下文化亦占64.61%。此次调查中发现,由于病态心理和异常行为与社会的不相容性,本组病例中未婚、离婚者达60%,缺乏家庭的支持、照顾和关爱,其病态心理和人格缺陷更加突出,更易促成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所以,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前的激发因素是促成凶案的重要因素,所以,精神病人家属要警惕病人反常的情感变化和言行,避免激惹精神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防范措施。
此外,应强调的是,精神病人并非都有攻击性,他们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险。刘铁榜告诉记者,“事实上,有不少精神科医生都认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安全,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和其他人交往,故而一般不轻易与他人接触,表现出很强的社会交往退缩。”
“精神疾病不怕治不好,最怕不来治,这才是现在最大的难点。”郑毅也表示,“不管伤不伤人,患病程度轻重,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是先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这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伤害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最近这些年,遗传学与基础神经科学都有进步,也许有一天,研究人员能利用DNA变异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从病人基因序列中的微小差异,判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此外,神经造影技术发展得非常快速,这种非侵入式技术可以让医师观察大脑,找出精神疾病的脑部结构特征或特定活动模式。一旦诊断方法进步了,医师或许能在最早时间找到适当的疗法诊断出病情,这样,也越有机会在病情恶化到令病人做出伤害事件前,减缓或停滞病情的发展。■
TIPS
几种状况提示病人可能出现暴力行为
精神病人有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更是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高发人群。以下几种状况下,精神病人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大:
幻觉。包括幻视,即在没有视觉刺激时出现视觉相像的体验,如简单的光、单色的颜色、单个物体,或者复杂的情景性场面,甚至可能非常鲜明生动;幻嗅,能闻到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幻味,品尝到食物内有某种异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因而拒食;幻触,感到皮肤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蚁走感、针刺感、液体流动感等。
幻听。即患者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声音,而且听得很清楚、很真实,因此令患者深信不疑。特别是命令性的幻听,那声音命令患者一定要这么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病情严重的患者很难抗拒。有时是评论性幻听,这时病人凭空听到有人在评价他、骂他,因此易怀恨在心。
妄想。妄想有很多种,其中有两种妄想易导致患者的攻击行为。一是关系妄想,患者坚定地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二是被害妄想,认为同事、单位、邻居、家人甚至是国家机关单独或勾结在一起要加害于他。妄想让患者深信不疑,觉得环境充满敌意,因而感到紧张不安、走投无路,于是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