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留心“松鼠症”上身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2-20 13:52:35   阅读量:0
原标题:“囤囤囤停不下来,谁来拉住我的手!”留心“松鼠症”上身

不停买买买,好多衣服连吊牌都没摘;微信舍不得删,直到手机没存储空间;硬盘里存了几十G电影,看过的寥寥无几……要是有这些症状,你可能患上了“松鼠病”。

记者/赵天宇 编辑/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

采访专家

尹文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我已经陷入这样的一种状态很久了。具体来说,就是在上网的时候,无休止地下载每一种感兴趣的资源并收藏存在电脑中。看到类似‘人生中必须看的100部电影’这种标题,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几个G几十个G地从网上下资源到硬盘,而最后下载到的影片却基本不会看。今晚看着电脑里花了一天时间下载的40多个压缩包,突然感到一阵迷茫。我这是怎么了?”

这是一位网友在某论坛上的留言,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体会到的迷茫感也许人人都有。

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早就没用了,却从来不扔;不停地买买买,购物小票攒了一打,衣柜里却都是没摘过吊牌的新衣服;APP下载不停,聊天记录也舍不得删,直到手机没了存储空间;硬盘里存了一堆的学习资料和电影,真正看过的却寥寥无几……

回忆一下,生活中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上述行为你都“中枪”了,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名“松鼠病”患者。

▲美剧《破产女孩》中,一个“松鼠症”患者家中囤积的物品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图片来自网络)

大多数人都有“松鼠症”表现

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松鼠、仓鼠这样具有“忧患意识”的啮齿类动物总喜欢囤积大量的食物,有时从秋天就开始了,但实际上最后能吃到的却很有限。

患有“松鼠症”的人也一样,他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产生异常强烈的感情,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他们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有观点认为,“松鼠症”是一种学名叫做“囤积强迫症”的疾病,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次修订版本。这本一直被奉为精神病学领域“圣经”的诊断手册,把这种过度堆积物品,拒绝丢弃的行为,列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囤积症”。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认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症状”。从这个意义上讲,“松鼠症”算不上一种疾病,更多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这与人脑的生理特点有关。因为人的一些行为其实是不够理智的,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名词叫做有限理性,讲的就是这种状态。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医生张轶认为,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这种以囤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但如果强调疾病概念,可能会导致大家过分关注表面的症状,反而忽视回避症状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心理疾病除可能的生理因素外,都有其背后在关系和情感上的问题,在症状上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上的偏离。‘松鼠症’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但其实表现出‘症状’的绝大多数人距离疾病诊断还有相当距离。”

▲囤积行为主要分为物理囤积与信息囤积两种。其中信息囤积就是不断地囤积数字化的内容,比如下载保存很多软件、音乐、影视和图片。除此之外,也有动物囤积症(图片来自网络)

收藏、恋物和囤积不一样

在网上,一些网友把松鼠症、懒癌和焦虑症并称为“21世纪三大绝症”并列出了焦虑症-松鼠症-懒癌的死循环——焦虑症让人开始‘囤积’,懒癌又让囤积加剧,然后进一步焦虑。这其中,囤积性质的松鼠症和在整个循环链中则处于了绝对关键的地位。

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有600万-1500万人患有囤积症,大约占美国人口的5%。按照这个比例,在中国有大约7000万到1亿人患有这种疾病,也就是说,平均20个人就有一个人有“松鼠症”!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许多人都会有收集物品的行为,一不小心就成了“病人”,这恐怕是不少收藏爱好者难以接受的,那么,收藏爱好和囤积症又应该如何区分呢?

据了解,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收集,比如说把需要报销的票据收集起来,把可以回收的旧报纸、塑料瓶收集起来;第二类是收藏,比如集邮、集币爱好者出于个人兴趣进行收藏,出于保留和特殊意义对别人赠与的礼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进行收集;第三类是保留,比如说生活物品、衣服等,保留者认为他们还有一些用处故而不扔;第四类则叫做囤积了,囤积的动机包括以上的三部分,但更多的还是存在一些盲目性,即目的并不十分明确,如果太过严重的话,就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囤积症”。

此外,张轶提醒,现在网上不少年轻人喜欢把“囤积症”和“恋物癖”混为一谈,认为“舍不得扔”就是“恋物癖”,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她表示,在心理学上,恋物癖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即以某些异性使用的物体或性器官以外的人体部位作为爱欲对象,把该物体或部位作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和所谓的“松鼠症”没有半点关系。

▲“松鼠症”患者很大程度上与“创伤心理”有关,无休止地囤积被作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和一般囤积最重要的区别是内心是否有冲突:有的人囤货之后会陷入懊恼自责,但还是控制不住地要去 “囤”,这种表现才算是真正患有“松鼠症”(图片来自网络)

“想要不能要”的心理在作祟

实际上,无论是“购物狂”还是“网络下载爱好者”,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囤积症表现的人其实并不算少。张轶认为,囤积行为的出现,更多的是个人内在心理困扰的一种反映和表现。比较严重的“患者”,往往和个人的内心匮乏感、紧张感等感受有关。

尹文刚则认为,心理创伤和成长环境影响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它只适用于个别极端的案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囤积行为其实和人脑的生理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就如同陈奕迅歌中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们之所以会有囤积的行为,其实正是这种“想要不能要”的意识在作祟。

尹文刚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完全属于”状态其实是普通人最担心和看重的,因为这时候人和事与自己的关系就是“是你又不是你”的,比如说双十一购物,价格很便宜,虽然不一定有用,但是不买的话就不再有优惠,相当于失去,因此人们往往选择购买。但是,人一旦真正拥有以后却又变得不在乎,因为“不完全属于”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囤积的行为。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正因存在着“不买就亏了”的心理,人们往往会在类似“双 十一”这样的促销 节日中盲目购入更多物品(图片来自 网络)

金字塔治疗法缓解“病痛”

“松鼠症”要怎么治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David Mataix-Cols教授曾指出,囤积症患者往往在单身人群中更常见,孤单状态带来的不安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囤积欲望,因此他建议囤积症患者应该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或者开始同居和婚姻生活。找个对象就能缓解松鼠症?这样的说法其实太绝对。

而尹文刚认为,囤积症难以真正根治,极端行为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法治疗消除不安全感,普通行为甚至不必纠正。张轶也认为,治疗拖延症与其他疾病不同,无需“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找出形成疾病的深层次心理原因,再针对进行心理辅导治疗。

此前,日本学者山下英子曾提出“断、舍、离”三原则,来帮助人们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即“不买、舍弃、处理”,让自己时刻身处在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当中,但这样一刀切的方法其实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或者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另一种“金字塔治疗法”相对更为缓和,所谓金字塔治疗法,即尝试着把现有物品像金字塔一样按重要性层层归类,逐渐淘汰,并扔掉金字塔底端那些最不需要最没用的东西。利用这种方法,一些网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位资源下载强迫症患者就表示“每天翻一下自己的硬盘,就是每天针对一个关键词进行整理,花一些时间去翻翻看看,把觉得有用的,自己喜欢的留下来,其余的丢进回收站最后清空,听到系统提示音的时候会莫名地觉得很爽。”

此外,一些全新的技术手段也能改善“松鼠症”。患有“松鼠症”的国企员工小韩,手机内存早已被各式各样的图片、文件占领。又因为经常需要在工作中使用微信传输文件,内存只有32G的iPhone 6S,经常提醒她内存不足。除了用金字塔分类法“自我疗伤”以外,他还使用了公司标配的办公软件蓝信,这款软件与微信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实现文档的云端传送、共享和存储,不用担心文件丢失,他的松鼠症也缓解了不少。

把囤积上升为收藏也是一种不错的缓解方法,收藏有明确的目标性,囤积则比较随意。如果能将囤积货品的喜好上升成为收藏的爱好,那么在有意无意当中,一些低价值、无意义的物品就会被自然而然地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