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张漫画教你学会19个心理学知识!
点评专家: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沈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尹文刚
01.《谣言》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在许多情况下,流言蜚语往往成为不诚实的人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
点评:谣言所产生的完全是负面的影响,谣言和流言的意义接近,不过流言相比于谣言扭曲事实的成分更少。如果人们长时间被谣言灌输思维,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对真相的判断力。
02.《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点评: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不仅应用于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对于正常人的精神也在研究范围之内。所谓启动效应就是指前面接受的刺激影响到后续对某个刺激的加工。内隐记忆包括的范围很广,启动效应是其中一种,也包括练习效应等,例如骑自行车,持续练习之后突然就会了,这就是内隐记忆,也可以理解为熟能生巧。不用意识参与的记忆都是内隐记忆,也包括条件反射。
03.《实验者效应》主试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表情、语言、动作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造成一种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
点评:实验者效应就是主试实验的人对被试产生的影响,霍桑效应是实验者效应的典型例证。同时,霍桑效应也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04《拖延症》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点评:精神病理学中并没有“拖延症”这个概念,“拖延症”并不是临床医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做事效率不高。不过,拖延也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所以还是改改吧!
05.《顿悟》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
点评:这个是对的。顿悟是对比较难的、深刻问题的不得其解,当灵感忽然来临时,马上就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
06.《温度与攻击行为》很久以来,人们就已注意到炎热的天气与暴力相伴而生。我国的成语中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烧”“心烦气躁”等。热假说认为,物理环境中当达到不舒服的高温时,会增加攻击动机和攻击行为。
点评:这种说法有道理,温度的影响如果从生理上来说,超过体温的温度就属于高温,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代谢加快甚至不正常,会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影响情绪。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很严谨的科学概念,而其中提到的“热假说”也仅仅是一种假说而已。
07.《恐惧》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
点评:这里所说的心理学概念上的恐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恐惧是一样的,恐惧常常来源于未知,当恐惧达到一个极端,也就是极度恐惧时,就是不一般的恐惧,这种恐惧的危险性极大,人是真的能被吓死的。
08.《香蕉恐惧症》来自英国东苏塞克斯的弗兰·丹多在她7岁时,哥哥詹姆斯与她开玩笑将一只香蕉藏在她的被窝里。可怕的黏黏的东西把弗兰·丹多吓坏了,从此,她便对香蕉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
点评:“香蕉恐惧症”并不是常见名词,不过也属于恐惧症,包括焦虑症在内,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广场恐怖也同样如此。病人的表现并没有普遍意义,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09.《广场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广场恐惧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
点评:广场恐惧症比较常见,主要表现是怕空旷,不过,这种恐惧症和人多人少没关系,上文提到的公共交通、人多拥挤的场所并不是广场恐惧症的表现。之所以会广场恐惧就是因为害怕孤零零的一个人。
10.《黑暗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怕黑,不敢一个人独处,白天与晚上精神症状不一,情绪相差很大。一般到了晚上,独自一人时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慌情绪,没有安全感,紧张害怕,产生消极情绪。
点评:包括黑暗恐惧症在内的香蕉恐惧症等等,都是因为每个病人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情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造成的不同恐惧,都属于恐惧症。
11.《玩偶恐惧症》面目可憎的小丑,扭曲破旧的布娃娃……这些特定的物体,都有其对应的恐惧症来源,而本身就对这些事物有一定恐惧的人,也极有可能受到影响而发展成恐惧症。
点评:也是恐惧症的一种,没有普遍代表性,对于不同的人有个体差异。
12.《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点评:色彩的感觉和人的心理的确有关系,这是有统计学的证据来支撑的,例如多数人看到绿色会感觉安逸,而看到红色会感觉紧张。不过,对于色彩的心理规范来说,其指的是人类还是某一个人?人类有作为基础的共同规律和色觉的标度,这其实是人类的广义的概念,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13.《内向性格的优势》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哲学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点评:内向性格的确有好有坏,“性格内向”并不是对一个人性格的负面评价,这是一种心理特征。不过,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并没有绝对优势的性格,健康的外向性格也有其闪亮的地方,也能当领导者和取得成功。
14.《愤怒》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着的。
点评:愤怒的确如此,是一种负面情绪。愤怒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一般包括敌对的思想、生理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有趣的是,与我们亲近的人同样可以引发我们愤怒的情绪。
15.《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点评:心理压力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应激,指的是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利的,长期的、过重的刺激,从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激源(文中提到的压力源)指的是压力和负面刺激,在强度和时间方面都超过了人的承受程度,包括社会应激源、生理应激源等等,例如长期饥饿。而应激反应(文中提到的心理压力反应),指的是应激源和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体的反应,应激源和应激反应是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16.《宇航员情绪的第三季度效应》“第三季度效应”,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任务过半的时候可能会显示出来的一种效应。特点有:士气低落、紧张或忧郁情绪增加。
点评:就像工业疲劳一样,不过这是一个航空术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类似的状况。每一项工作都有一个最佳劳动时间段,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17.《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点评:“人性”并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人类生下来就是带有性格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派不同而答案也会不同,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
18.《厌食症和暴食症》厌食症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
点评:对于厌食症来说,神经性厌食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是一种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都算精神症的一种,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确女性偏多。暴食症是一种由于大脑的食物中枢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就像吸毒一样,是一种“行为瘾”,属于心理疾病。
19.《假日综合征》是在长假后生活习惯难以调整的一种心理病。它既是身体疾病,也是心理疾病。例如学生不习惯早起、上班族不愿意工作、上班后没有精神等。
点评:假日综合征的概念现在不是能广泛接受的,因为没有疾病诊断标准,也没有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缺乏科学数据。不过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能算作一种疾病,调整好生活心态,做好角色转换有助于假日综合征的“治愈”。
(本文摘自思想聚焦微信,有删节)